备受业界关注的Architizer A+Awards于7月7日公布了2021年最终获奖名单。
今年,A+奖收到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5000多个设计项目,竞争异常激烈,然而LLLAB.叙向建筑在此中脱颖而出,其设计的“竹林亭台楼阁”是唯一一个获得评审奖和大众评选奖的中国项目。是什么独特魅力让其能够在文化类建筑中突出重围,收获国际评审的青睐?摄影:存在建筑 Arch-Exist Photography桂林山水甲天下,无尽的绿植环绕着大型山丘巨石之间。项目地位于阳朔印象刘三姐园区,中国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环境区之一,该园区已经运营15年已久,项目则承载着整个自然与文化体验的重要的环节。项目采用了一种可以维护现有环境的同时,更加强调本地自然之美的干预手法。大部分园区都覆盖有大片竹子,形成了竹林绿道长廊的结构。为了与既有的方式相吻合,新建筑考虑借用竹子的生长习性和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形态,将其重新配置以形成新的空间。
沿着岛的边缘伸展,“手工竹艺长廊”的竹棚飘浮在错落有致的竹丛之间,仿似没有结构支撑,只有竹丛穿过圆形开口向上生长。承重结构利用拟态消隐于竹丛之中,通过圆形的开口与竹棚内部的结构相连。“手工竹艺长廊”的表面从入口的位置延伸140米有余,使用与竹灯相同的编织工艺呈倒置状高低起伏,,如梦境中的空间体验,顺着竹体波浪飘向空间的深处,将原本枯燥的过路体验变得奇幻而沉浸。竹灯内外两侧都由手工切割的竹条绑扎,包裹着天然竹杆自然形成的结构。仔细观察,人们可以感觉到只有在真正手工制作下才能创造出的随机美感。竹灯的外侧编织层略显深暗,真实反映了通过生火加热处理以形成弯曲的外廓所留下的自然痕迹。当地的工匠团队以随机的方式将无数的竹条相互穿插缠绕,不夹杂任何胶水或钉子来保持其形状和纹理,完全自然地实现真实的光线穿透效果,清晰地体现了工匠们的手艺及其对材料的深刻理解。#融于文化
观众和园区的拜访者主要集中在园区岛屿的两端,它们之间的大部分区域仅仅作为交通及疏散的空间来使用,完全没有连接性的文化内容帮助访客获得更有意义的体验。项目则引入了两个新的体系以融合入现有的自然肌理同时形成一种情绪感知及故事文化的铺垫过程。第一个体系“竹灯未央”, 即手工竹编制成的灯笼结构空间,散落分布在访客入场流线的区域,以作为入场前感受印象刘三姐文化的体验/文创销售/休憩空间点。另一个体系“手工竹艺长廊”, 在竹丛之间形成一层手工编织高低错落的“竹网”,提供了可以避开常规降雨的步行区域。虽然长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遮雨,同时可以满足露天电影院的需求,但是印象刘三姐演员们在其间的互动与练习不是刻意设定的功能。她们自然地介入其中,这些小演员们怎么样从对面的学校,慢慢地成长为印象刘三姐IP的专业舞蹈演员,整个过程变成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文化意象,通过长廊公众们能更深地理解印象刘三姐演出背景的场所设定。项目原有的方案做的是一个类似于颐和园古建筑的木结构100多米长亭,完全是一个榫卯结构的呈现。与业主见面后,设计师给出了最诚恳的意见:“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喧宾夺主的事情?桂林山水这么美丽,我们不应该用别的东西,要用就用天然长成的东西去做,人造的东西,它也应该是天然的。”
但在作品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之后,公众的评价方式似乎范围界定到了一个非常梦幻型的维度:项目怎么生长?内容如何产生形式?继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于整个项目的材料使用,似乎成为一个非常不重要的话题。然而这个项目的初衷更能够体现目的纯粹——项目的想法仅仅就是完完全全只从这个材料考虑,完全没有考虑到任何别的事情,编了21万根竹子,就开始做这样一个非常单纯的重复动作,形成了这样一个结果。材料本身特性的体现和这种重复性,不断的用反复用同样一种方式去体现场所的整体感,勾勒出了一个不同视觉的忍受度,并冲破了我们对视觉理解极限度,体现出项目独特的“思考方式”。光线穿透竹编波浪,将斑驳的光点散布到地面上。当在竹棚下行走时,光亮通过竹棚散射开均匀的照亮整个空间,但当抬头仰望时,却可感受到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整个顶篷散发出温和的光芒,并发散出金色的光辉。当夜色降临时,竹棚体内的人造灯光光线通过竹网的缝隙,将光体更有戏剧性更专注的照射在地面,顶底两层光波的实虚包夹,更让体验变得充实。作为竹林亭台楼阁的设计公司,LLLAB.叙向建筑有这样一群极为不同的人,不会特别固定与限制概念,只是在社会基本层面的思考出发点上,希望能做出一个“有时间跨度的东西”。多元的国家城市背景使事务所的人员能够开放地冲撞出一个表现形式,在中国背景的框架之下思考如何寻找一种定量的东西,该怎样用变量去呈现出一个定量。这个过程会决定建筑会长成什么样子,并以什么样形式表达出来,变量元素组成的定量表现方式,形成变量,从而在一个表现形式下开始重新孕育生命。即便是有了任务书,任务书本身也会是一个变量,以这样的方法做出了建筑,这个“定量”又存在着一个在未来时间变量的能力。LLLAB.叙向建筑做的工作有两点。第一个是不断培养这种能力的养分,另外一个就是在不确定的过程之中创造更多新的养分出来,然后,让建筑师作为一个进入到场地中的具体参与者,能够对场地生命力的释放给予影响和决定。2015到2021的五年间,LLLAB.叙向建筑在竞赛与实践中不断实验探索、突破自我。山西盂县林隐泉野奢温泉酒店
经验之外,创作不一样的场所时间
项目位于上千年的古村,它的底韵里带有山西的味道,它的性格底色里有一种昂首挺胸的倔强,颓废若败的状态以及浓厚的地域底蕴。设计师以一种平常人的自然状态先去感受,用一个无知的状态去体会场所和既有的建筑,大量感受到作为人类个体和周围的人以及实体和场所内部所产生的多条故事线。最终设计师把当地的颓废现状也融入进去,并没有要把它改造成一个二三十年后最完美的状态,而是改造成了这样一个“中间状态”。在此过程中也落地许多项目,作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思考。“时间和功能上模糊形态”使这个项目富有批判性。项目原本设计为一个火锅店,但设计师内心其实是赋予了它另外一层意义。村民在空间里面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这个是我们想实现的一个结果。它是以前的一个农民的厨房改成一个火锅店,从而改成“一个村子的厨房”,现在所有三卅的人都去那儿吃饭,更像是一个饭堂。
遵从整体现有村落的建筑基本元素及体量分区,并在细节上做出简化处理,以便于在呈现的过程中能够让本地的资源得以运用。尽可能的就地取材,材料以真实为本,不推崇装饰主义,以本真的形式展现。设计的布局,目的在于使建筑,院落的生态,在北方却区别于北方,以人性为理解基本,从而一定程度上打破体验者传统的固有思维方式, 给这里的体验者带来另一种对于生活的思考。LLLab. 是一家位于上海,波尔图, 多伦多,东京的设计工作室,涉及领域包含建筑,设计,艺术,城市规划,技术材料研究开发等。该工作室是由四个合作伙伴刘涵晓、路易斯·里卡多、大卫·科雷亚和隈太一领衔。他们把设计作为一种途径及手法,通过各种尺度,从宏观城市项目微架构到微观的材料细节,提高社会和文化生活。设计主旨由实验性的方式进行,并通过概念上严格的执行推动设计的实现,创建适应于环境和用户独特解决方案。LLLab. 针对各种环境情况进行不同设计,以延续文化传承并致力于对人的启发。
官网:https://www.lllab.net/
INS:https://www.instagram.com/lllab._architects/
更多作品
▽
▲WAAAM 瓦美术馆,北京
▲ Antuo Hill Museums Concept 安托山博物馆群竞赛概念, 深圳
▲ Fuxing Market 复兴市集, 上海
本文由 全球设计奖项研究所 整理发布
如出现错误或需转载,请留言与我们联系2021 Architizer A+奖大奖结果揭晓,46个中国设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