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太平洋,保卫新中国(续)
契卡洛夫的飞机在华盛顿州的温哥华安全降落,这是人类首次跨越北冰洋的飞行
用的是图波列夫设计的ANT-25,单发动机
这些超长航时的飞行都是壮举,飞行员也非常辛苦,但无人机就没有这个问题,现代无人机动辄有几十小时的留空时间。
这些超长航时的飞行也都是以较低的速度为代价的。要是从中国本土起飞的无人机能在三天内飞抵美国西海岸,比不上在几小时内就能发动打击,但在战术上依然意义重大。
高空、低速飞机的生存力不好,容易受到拦截,这是一个问题。这有几个办法。
首先是大大提高巡航高度。U-2的巡航高度不再是保命符,但依然不易拦截,现代战斗机本身升限依然不够,还是要靠空空导弹的上射能力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这也是典型中程空空导弹的极限射高,也使得射程大大缩短,战斗机只有在很近的水平距离上发射导弹,才能使得导弹有足够的能量上升到足够的高度。
其次是隐身技术,在材料和涂料的帮助下,大展弦比飞机在特定角度上雷达反射特征依然较大,但在其他角度上只是“一根铅笔”,雷达反射特征很小。通过合理的路径规划,还是有一定的突防概率的。洛克希德“暗星”失败不是因为隐身设计,而是因为超短的俯仰控制力矩没法保证基本的飞行稳定。无人轰炸机不需要这样极端的展弦比。
洛克希德“暗星”下马了,不是因为隐身不好,而是太短的俯仰控制力矩没法保证飞行稳定
JASSM这样的隐身巡航导弹完全在中国掌握的技术范围之内
最重要的是,超远程无人轰炸机不是突防轰炸机。在抵达不设防或者低设防的北美海岸后,发射巡航导弹,这才是真正的攻击手段。隐身巡航导弹做到2500公里以上的射程已经是成熟技术了,从25000米高空投放,还可以增程。
投放巡航导弹后,这些无人轰炸机就完成使命了,不需要考虑回程,对作为自杀飞机也不必报太多期望。在最后的时间里,这些低速飞机逼近任何有价值的目标都会遭到拦截。不过能吸引美国空军火力也是好的,发挥余热嘛。
巡航导弹最好在机内携带。投放倒是不必那么拘谨,打开机头门,在浅俯冲中直接往下“倒”就可以自然发射,反正是无人机,没有驾驶舱挡路的问题。
无人轰炸机和隐身巡航导弹都不能保证突防,但肯定迫使美国空军回防,增强国土防空巡逻。也会迫使美国海军回防,在大洋上就组织防空警戒线,增加预警时间。这就削弱了美国的战区力量,就是最大的作用。
以美国本土周边起算,不同射程的巡航导弹需要达到的发射线
地基雷达(离地214米的山上,红线)、预警机(9150米空中,绿线)和前出160公里的预警机(蓝线)对91米超低空目标的覆盖范围比较
点防空(上)和面防空(下)的比较
无人轰炸机的存在还迫使美国的战区打击力量以此为重点,分散打击力量。
这些都是削弱美国对中国更加重要的目标的打击力度的。战争中很少有一击必杀的杀手锏,大国之间更是如此。只有通过这样削弱对手、积少成多的斗争,才能最后取得胜利。
无人轰炸机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无人潜航器。
长航时潜航器技术方兴未艾,波浪滑翔器和水下滑翔器都可达到几千海里的航程,但速度太慢。一般只有3-5节,最快也不过8节左右。按这样的速度,从中国飘洋过海到美国西海岸,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太长了。
波浪滑翔器利用波浪的升沉产生摇橹一样的动作,可以无限航程,但速度很慢
水下滑翔器利用浮力-重力循环和滑翔作用,同样可以达到很大的航程,但同样速度很慢
核动力可以保持30节的持续航速,但成本高昂。
不过换一个思路,无人化后,可以取消反应堆保护,一次性使用也可以用浓缩铀,缩小动力系统,大大降低成本。据说这样的核动力鱼雷已经完成工程设计,反应堆只有不到150公斤重,具有1.4兆瓦热功率,4公斤低浓缩铀可连续驱动200小时,足够以30节航速航行10000公里。反应堆一次性使用。
在启动前和停堆后,反应堆基本上不具有放射性,所以安全没有问题,也不会造成核污染问题。反应堆只有在启动后才具有放射性,这时只有敏感电子设备需要有限的防辐射保护。启动需要约30分钟,在此期间,用常规的辅助动力推离发射母舰,达到安全距离。反应堆工作温度约300度。可以用常规舰船和潜艇发射,
这可以看作俄罗斯“波塞顿”核动力鱼雷的缩小版远亲,但不是核弹头的,而是常规弹头,因此使用门槛低得多,成本也很可控。反应堆段在进入海岸线后抛弃到海底,最后攻击转为常规动力。
这当然可以作为鱼雷用,攻击舰船和港口设施,只要美国近海舰船或者港口设施遭到攻击,必须立刻极大提高海岸防卫水平。也可以作为巡航导弹的潜航载具,在最后攻击时浮上水面,发射巡航导弹。
与无人轰炸机相比,核动力鱼雷需要约一个星期横渡太平洋,时间更长,但依然是可接受的,而且突防能力大大高于无人轰炸机。
这当然也是可以拦截的,但需要大量的海军兵力。能把美国海军的兵力栓在反鱼雷/反潜作战中,也是达到目的了。
支持原创,分享、点赞、在看素质三连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