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常分享第27期 | 陶心琪:探索跨界艺术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艺常分享第27期


  陶 心 琪 

Tao Xinqi


本期艺常分享,艺术家陶心琪将为大家带来个人表演与视觉艺术作品及想法分享,带我们一起探索跨界艺术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亚人宣言》

1


肢体比嘴巴更接近语言本质?


|



《亚 人 宣 言》


亚人

是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生命肢体形态

亚嗨,反土摇、反邪嗨

莫名精致及日常消亡

亚语言

是仿象的拟真、重复的破坏、矛盾的永存

亚人表演

让即兴被创造的权利所掌控,滋生断点与自发





▲亚人系列 1 : 之上

Sub-human Series 1: ABOVE




《亚人系列 1 :之上》预告



“我就是想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社会生活就是如此。难道那些所谓的日常真的正常吗?一切规则都会迫使让你得体,掌控你,囚禁你,只有挣脱抛开这一切,你才有可能更正常。”


肢体比嘴巴更接近语言本质。当它无声言说的时候,就拒绝了被定义。舞蹈?戏剧?行为?纯即兴的什么?她显然更在意凌驾于肉身之上的场面。始终缠绕其中的,是她的“亚人”意识形态,就像“无意识的生命体”,去性别、去角色、去理性;“亚人”的思维让即兴表演被创造的权力所掌控,同时也滋生断点、滞缓和被动自发,成为真实发生现场中仿象的拟真。



鲍德里亚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只有拟仿物而没有真实的时代。仿象是否比真实还要真实?好吧,“亚人”是必然矛盾的,是在重复中不断延伸的可能性,是只有在矛盾中才会达到平衡,是用场面制造与表演解构、重建,又迅速化为乌有。



ABOVE 指向作者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焦虑。它发生的如此干净、宁静,悬浮于日常之上,却又被如此诡异而调侃的“文明性暴力肢体”迅速入侵、颠覆又归位,其后果则是整个所及场域和在场者的被无声改造。








《亚人菌皿:盈月之后》

 2


艺术家到底能不能深度合作?


||



展览《亚人菌皿:盈月之后》


关于此次展览的理解

本亚人有话说

请看以下的Q&A






Q1:这到底是个什么展览,为什么做?


     简单的说,这是一个我和艺术家朋友Rudy自发做的展览。去年11月的一个盈月的晚上,我们在“现所”的各个角落制造了一系列影像作品,然后他今年告诉我受邀可以在那里办个短期展览。


     我们一致认为既然在那么有意思的空间,只是单纯的展摄影没啥意思,可以做一个延伸项目有更多可能性,把多元的媒介联动起来做个新现场,所以展览叫《亚人菌皿:盈月之后》。


     正好有我合作过很多年的其他艺术家、作家朋友可以一起来呈现,所以有了这个展览项目。


     之所以做,一来是想办展,所以自己做啊。二来,我以往的表演项目都是在展览现场叠加一个表演,我很不爽。老感觉自己是个唱戏的,助兴的,所以这次展览因为没有那么多限制,干脆做一个所有作品不仅呈现一个静态作品展览,同时也可以转换成表演过程中的舞台——实现作品都和表演场景融合一体,成为不同章节的舞台。想想有点激动!



▲置合作系列《Social Intercourses》

陶心琪、Rudy Wimmer,2020


▲展览现场图


Q2:所以这到底是谁的展览?


     A: 这是一个“艺术家集合体”概念的群展,但不是艺术家各自展各自的,而是在“亚人菌皿”这个统筹概念和世界观下的联合创造。


     说简单点,就是大家一起创造出了一个亚人的平行世界,展现它的一种可能性,在菌菇丛林里,把时间、空间搅碎,进化出新现场,再通过表演逻辑把作品底层的关系建立起来


     有吴文芳做的布料大型装置菌菇丛林,就像是这个玻璃罩世界里的土壤(所以叫菌皿,有点像玻璃植物培育皿);有Rudy和我创作的摄影图像,但不仅仅是照片摄影的陈列,而是印刷在不同材质的布料上,或者以影像视频的方式呈现在森林里让画面被切割;我们还试图还原之前照片中月圆之日拍摄时的场景,通过不同的时间与地点用影像装置复原那个瞬间;同时作家赵松根据多年来对亚人表演系统的深度理解专门写了一部文学短篇,在现场结合装置呈现,此外我再通过朗读、声音、音乐的手段结合“亚人语”做成表演的原声音乐;L7 Studio是为我多个作品提供支持的特效服化道工作室,也参与本次展览的装置、亚人角色服装设计,甚至为观众进入表演场域特制了道具;吴文芳不仅仅是材料装置创作者,也是一名时装设计师,她的2021年新系列成衣也成为了演员的服装。我想让衣服们都动起来,在表演里“走秀”


     所以这到底是谁的展呢?是我们的展,我们是一体的。我老说世界是假的,但世界是联通的,艺术家可以是一体的。想突破以往“群展”的模式,以及带着“艺术家到底能不能深度合作”这样的思考,不说什么复杂的体制内外机构内外问题,就说是不是可以靠艺术家自身的力量尽力去发声,做点什么,做点有意思的,做点别人没见过的东西。



▲展览现场图


▲《亚人系列2:降临》

表演,陶心琪,昊美术馆,2020







关于嘻哈、街舞

与当代艺术创作

3


我希望通过肢体和表演形式来提高观众对于街舞艺术,对当代表演艺术的认知和突破。


|||



源于嘻哈舞者身份的特质和当代艺术学术研究的背景,青年表演艺术家陶心琪自美国到中国的当代艺术表演实践始终涌动着野生、突入、即兴的特质与强烈的个人史视角与身份意识。




01 街舞的起源和文化内核



曾经是一名街舞舞者,也算见证了街舞在中国发展的风潮和历史。由于个人经历,我对街舞的理解更多基于跨文化角度:它是如何作为一种舶来视觉与技术形式在不同文化中被传播、连结、再生?街舞已经从文化殖民的阶段进入到“去中心化”时代,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它的文化内涵最终还是回归到精神层面,而不是外在表达形式,因为嘻哈不论在文化还是艺术的主张下,都还是具备很强的本土意识,同时对新事物和新环境又具备全能的包容性,这是它本质上的矛盾点所在。我认为它最大的内核特质:一是很强的渗透性(地域、时间),二是很强的个人化表达,三是包容性(吸收)。


02 嘻哈进入当代艺术可能性



 《平行星球》相关视频


嘻哈艺术的变革不是去改变它原有的东西,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做观念性的突破。我曾经在芝加哥做了展览《平行星球:街舞在中国》,把当时中国领域内部分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舞蹈、视觉艺术如涂鸦、平面设计、绘画、摄影等),带到芝加哥。当时我们把画廊对着街外的一侧直接用艺术家作品改造成了潮店橱窗,这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我们认为它本身存在的艺术感和精神气质就应该是这样的。


▲《平行星球》展览现场观众


所以在艺术创作上,要考虑的是在既定的形态和存在感之上我们可以做什么。


我希望创作中通过肢体和表演形式来提高观众对于街舞艺术,对当代表演艺术的认知和突破。这是艺术家很重要的动机,不是说非得给观众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而是别人可以带走什么样的思考。



在“亚人”表演体系里,我不是特别关心动作到底像不像街舞,有没有律动,或是典型的动作(当然会借用),但我不是很在意观众是否觉得这是街舞本身,因为在作品里我是艺术家的身份,而非街舞舞者,不是依靠舞蹈纯粹服务看客让别人热血沸腾,而是借用街舞的内涵来讨论问题。


03 街舞的跨文化传播



谈到嘻哈艺术实现跨文化传播,我的核心观点是四个字“悬浮落地”。


在传播过程中,中国最开始一代年轻人(最初90年代到2000年左右)其实是从MV里学,严格的说它并不是从本土草根渠道传播的,而是通过主流媒体带向全球。这非常有意思,最初我们并不是先看到美国本土舞者怎么跳的,中国北方城市更多受到韩国的影响,比如H.O.T这样的团体,再比如Michael Jackson最有名的太空步。而南方比如广州——港口城市,受日本影响较大。


为什么说“悬浮落地”,因为它“始于颜值”,跟谈恋爱似的,先看到视觉和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来学习。


《平行星球》展览上海Caster参展影像记录视频


而到了中国,我们如何进入这样一个新的系统,就需要一定的学习方法。在街舞俱乐部里,如果你跳hip-hop,一上来老师肯定教你up & down、律动和基础动作。这就是我们作为“他者”自行编排了一套教程之后,学习者再通过内化发展出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所以从舶来视觉和技术开始再到文化落地,整个传播过程是真空的。


04 关于个人创作


▲陶心琪于世界各个城市进行的数百个即兴肢体词汇创作部分影像记录,2015-2017


我希望以当代艺术的视角与表达手段,和艺术家的创造思维,在瓦解世界真实性核心观点的表达中,推动公众对特定嘻哈文化艺术的感知力与精神追求。同时我认为跨界也是很重要的,街舞艺术本身是融合性非常强的。我希望能不断推动更多可能性,所以也会尝试不同的结合,比如大提琴、服装、绘画、行动,以技术观念不断创造新的艺术作品。




  关于艺术家 🔍 



▲艺术家官网:www.chelseaisbad.com


陶心琪

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青年表演艺术家、舞者、跨文化研究者。项目及表演在美国芝加哥、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的画廊及美术馆进行并展出,如芝加哥文化艺术中心、芝加哥C33画廊、北京CHAO回声剧场、杭州宝龙美术馆、上海春美术馆、沪申画廊、昊美术馆等。


大学艺术中心艺常分享项目组

出品人丨Dorothy Wong (UAC)

策划丨Christine Wang (UAC)

协调丨Christine Wang (UAC)


 (图片、文字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排版 | Sylvia Lin (UAC)




大学艺术中心

University Arts Centre


拉近学生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

让“梦·想”实现

To bring students closer to 

culture and art

To make the"DREAM" come tr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