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 | 如何制造场所精神

乔尔事务所 乔尔事务所 2023-11-15

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 Schulz)的场所精神理论关注人与空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感受,人在赋予空间意义的同时,也接受空间带来的反馈。《场所精神》通过分析场所气氛与结构的,探讨人与场所精神的交互机制。

《场所精神》--诺伯格舒尔茨



场所与精神


Spirit of Place

 现象与特质 

「现象学」是场所精神理论的观察基础和概念来源,其概念来源以希腊文,原意为以外观、表面迹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观察人在场所中从「感觉」产生「象征」的过程。

当场所从历史、文化、社会、活动或地域条件中获得文脉意义时,场所便获得了特性和本质,这是场所与空间最重要的区别,同时也是场所与场所之间最显著的差异。

空间+文脉=场所

场所的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接体验与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体现了「人们对环境和自身存在的本真认知」。独特的场所精神给人带来「意象情趣化」的审美体验,并给予进入其中的人独特的「心理图像」。不同场所都具有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文化与功能。


 场所与结构 

通常场所具备三个要素:静态设施、活动以及人们对于设施和活动产生的意象与体验

定居(dwelling)是现象与空间最初联系的桥梁,人的定居行为决定了场所的结构,诺伯格认为场所结构由「地景」和「聚落」构成,空间和体量由向度、尺度、比例等属性决定,而空间特性则是「气氛」,即任何场所中最丰富的特质。

「本就属于这里」的结构能够更好地体现人们的生活气息,进而内化并传递出特定的文化情感,使场所精神变得「具体化」。结构、功能与场所精神三者互相影响:内敛的空间满足私密性的使用,同时产生含蓄、静谧的场所精神;外向的空间满足公共性的活动,产生多元、包容的场所精神。


 时间与场景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特性是时间的函数」,时间的介入使得空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场景在时间轴上的组织使得场所的内容和秩序更加完整。

不同场景在时间轴上的排列丰富了场所的意义


 沦丧与重建 

城市是不同场所的集合,场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城市精神,战后伴随现代主义思想的功能性建筑标志着场所沦丧的开始。场所精神的缺乏是现今中国大部分低线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过度的地产开发以及消费主义盛行导致了认同感的缺失。原生的气氛、结构以及生活场景逐渐消失,空间的重建伴随场所精神的沦丧,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现状。



「场所精神」的类型


Spirit of Place

基于场所的结构特质与气氛特质,诺伯格舒尔茨将地景和建筑成「浪漫」、「宇宙」、「古典」和「复合」四种类型。


 浪漫 

浪漫式的地景代表了「原始的力量」,由岩石、灌木、草丛等元素创造丰富的「微结构」,在北欧和中欧常见。浪漫式的景观被水平方向的元素主宰,因此具有强烈的「亲地性」。

漫式的建筑具有活泼而动态的特质,上层规划的介入程度较弱,体现出自由而多样化的排列。建筑聚落由于其元素的相似性而获得认同,因此浪漫式的建筑最具有地方特色。


 宇宙 

宇宙式地景是空间与时间秩序的体现。缺乏独特的场所和点与面充斥的「中性地表」使得宇宙式地景体现出了超自然的气氛。

宇宙式建筑的结构特质是极端几何化,以水平和垂直的直交线条创造空间气氛,成为秩序的表征。在近现代社会,宇宙式的秩序已经转化为政治、社会和经济权力的体现。


 古典 

古典式地景的所有向度和要素都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诺伯格舒尔茨将古典式地景描述为「在清晰而独特的场所中具有某种意义的秩序」。古典式地景为人类的共处提供了基本环境。

古典式建筑是「浪漫」和「宇宙」的妥协,兼顾地方性和自然秩序。单体建筑物以其几何秩序形成认同感的基础,而建筑群落则体现了地形的秩序。所有的构筑都以更直接和可理解的方式表现。


 复合 

复合式地景与建筑是以上两种或三种地景的结合,是特殊而有意义的整体,带来了更多产生认同感的可能性。



布拉格


Prague

 浪漫宇宙 

布拉格的场所精神在于「恋地」与「高耸」的和谐共处,环状的建筑聚落使场所特质更加内敛厚重,都市空间节奏多变,形成含蓄与壮观的反差。

图片来源:pixabay

拉格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建筑的多元风格,体现了古典式与浪漫式的融合,反映出一种独特的宇宙秩序。杂糅的建筑风格也赋予场所神秘感与「幻想」,形成「浪漫式的宇宙」,浓缩了整个波西米亚地区的文脉。

图片来源:pixabay



喀土穆


Khartoum

 几何迷宫 

图片来源:pixabay

喀土穆位于两条尼罗河的交汇处,沙漠环境和广阔的尺度赋予喀土穆宇宙式的、顺从自然秩序的特质。

殖民时期Kitchener国王对喀土穆的规划构想

土穆建筑聚落构成的几何迷宫代表人与沙漠环境最原始的交互方式。几何迷宫以自然环境提供的简单空间元素作为出发点,促成了方向感和意象的形成。



罗马


Rome

 绝对秩序 

罗马的城市意象代表着纪念性和壮丽,纪念性的轴线和规则的四边形中直交成为许多首都的空间模式。

古罗马「人神同形」的特性赋予罗马以宇宙秩序的场所精神。在微观尺度上,秩序被体现在被具体化成为图案的城市广场中。明晰的广场边界时刻提醒人们秩序的存在。



如何制造「场所精神」


Spirit of Place

诺伯格舒尔茨引用知觉基型(Perceptual schemata)的概念来解构场所精神。关于场所精神的知觉基型可以理解为对于场所的归属感,由方向感和认同感共同构成


 方向感 

方向感是辨别方向的能力,使得人在环境中获得立足点,从而使人产生空间上的安全感,是地方性与亲密性的体现。通常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光线、声音、气味等知觉感受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将知觉感受看作人与世界产生联系的基本方式。知觉感受的强弱显著地影响了场所精神的产生


 认同感 

认同感代表了人对于自我与周围环境价值的评估,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安全感,使人感知自己生存的文化。认同感的客体具有环境特质,通常来自于人文社会、自然资源、空间功能等。诺伯格舒尔茨认为,认同感意味着「与特殊的环境为友」,与世界建立积极而有意义的联系。


 归属感 

方向感和认同感共同构成了归属感,代表着人对于场所的体验与感知。感知越强,场所精神越容易形成在空间体验的过程中,场所精神利用建筑赋予环境的特质,并「使得这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密的关系」


 如何制造 

场所精神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既可以在原地进行展示和营造,也可以在异地进行营造和再现,甚至可以把一种消失的场所精神复原再现,具有明确特征的空间结构和具体形象是产生场所精神的基础。诺伯格舒尔茨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 使自然结构更精确,以获得人存在的立足点

■ 对既有情景加以补充

■ 人将其对自然环境的理解「象征化」

重建场所精神需要使用强化的手段使人对空间物质的感知上升为对场所特性的精神感知,强化直觉感受以及场所的「象征意义」,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培养对于场所的方向感和认同感。

 - End -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欢迎后台留言!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