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造 | 考古专业美国硕士申请指南

劼哥 六把铲 2023-06-25

摘要:

1.为什么选择到国外学习考古专业?

2.在本科/硕士阶段什么样的专业经历对于申请国外学校有帮助?

3.出国申请需要做哪些准备?

4.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5.出国申请的流程和所需材料有哪些?


作者:劼哥,六把铲之一,考古专业2014级本科生,被哈佛燕京学社东亚地区研究项目录取,将于今年8月前往哈佛大学深造,攻读相关专业学位。



(本文全是干货,没有配图



01

为什么选择到国外学习考古专业


大三下之前我一直没有下定出国学习的决心,一方面是因为保研压力不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系里的老师们都很好,跟随他们继续学习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为了权衡出国与保研的利弊,我征询了好几位老师的意见,也咨询过几位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师兄师姐,最后综合看来国内读研和出国读研的利弊大概如下:


国 内:

  • 优点:保研比较方便;读研期间对于中国考古学的材料有一定的认识,专业基础牢固;

    通过硕士阶段学习,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比较明确的划,有利于之后申请博士期间出国。


  • 不足:对于在硕士期间出国交流或是申请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接触国外理论方法和研究思路的时间较短,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国外考古学的内容,较大可能是借鉴国外的方法手段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但是在理论方面的理解不足。

    另一方面,在硕士阶段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语言考试,语言学习压力较大。


    出 国:

    • 优点:从专业上来说,可以有更多时间接触国外考古学的内容,了解和分析中外考古学的异同,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并且包括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等近些年在国内兴旺发展的学科,大部分理论和方法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所以到国外去学习可以更好地接触学术前沿内容

      从现实考虑,有海外留学经历,在未来申请更高学位或是找工作时都会有一定的优势。

    • 不足:国外的硕士项目大部分都不提供奖学金,需要自费,对家庭经济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同时也会因为长期和国内学术环境有所隔绝,可能会对国内的发现和研究前沿,或是学术环境不够了解。


    综合来看老师们会更建议本科生在国内读研,对专业有一定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规划之后再出国学习。但是考虑到我自己一直没有确定的研究方向,我还是决定出国学习,在了解更多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后,再确定我未来的主攻方向。


    由于之前没有过出国的经验,这个选择实际上也是在挑战我自己的舒适区,逼着英语基础较差的自己趁着本科学业轻松尽早完成语言学习,逼着自己去适应一个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逼着自己在试错成本较低的现在去走一条较为困难的道路。我希望能一直保持这种挑战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02

    本科/硕士阶段什么样的专业经历

    对于申请国外学校有帮助


    作为武大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是拥有很多机会去参与专业或是社会活动的,最终可以完成一个很好的专业背景积累。以下分成三个部分进行介绍。


    1)课程成绩

    对于申请来说,最硬的指标就是GPA和专业排名,因此专业课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大一大二,大量高学分的专业必修课是重中之重,必须要认真对待,才不至于在绩点上拖后腿。


    另一方面,如果专业排名能够达到前列,也会给成绩单增色。进一步说,奖学金的获得情况也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反映,这也是本科生最容易获得的荣誉,所以如果能拿到奖学金或者其他类的奖项会对申请很有帮助。


    2)实习经验

    除了必须参加的大三上的田野实习课程,有机会的话最好也多去几个工地,一方面提高田野水平,一方面也可以在简历上体现自己的见多识广和经验丰富。


    如果发掘期间能顺手做个社会实践或者科研,或是能把自己发掘的成果系统整理一下,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就更好了。


    别的实习经验还包括到博物馆等相关地方做志愿者或者组织布展等,以及参加各高校举办的夏令营或培训班等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也是很好的机会。


    还有就是如果在本科期间有出国交流的经历,可以写入简历展现自己的语言水平,以及对国外学术环境的适应情况。不过考虑到考古系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学考古的同学们少有这种机会。


    3)科研成果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也就是俗称的本科生科研项目,每年一次立项机会,在大一大二时积累经验,了解如何做研究,到大二或大三时就可以尝试申请国家级项目了。


    这种正式的科研项目在申请时也是学术背景的一个强有力支撑。同时,完成得较好的科研论文或者课程论文,还可以给学院或者学校的期刊投稿,给自己增加一个已发表的成果。当然,如果有大佬可以投各种sci期刊发表当然是最好的。

     


    03

    出国申请需要做的准备


    首先就是语言成绩,明确自己需要参加雅思还是托福,是否需要GRE成绩,并且最好提早进行准备和考试,以免在申请截至前还因为语言成绩不过关而狂补英语【比如我】。


    其次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申请的学位(是MA还是PhD)。了解一下要申请哪些学校,这些学校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当年是否招生等细节都是需要自己到官网上看的,如果不确定的可以找国外的学长学姐打听一下。


    准备材料时,先把自己高中毕业之后的个人经历整理一遍,包括专业成绩、获奖情况、科研和实习,参与活动和担任学生组织干部的情况等都梳理一遍,挑出重点的作为自己简历上的材料。还要准备一篇论文作为WS(Writing sample)的底稿,这篇论文的质量越高越好,最好是大三申请前再写,最贴近自己当前的学术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评估一下出国留学对于自己自身发展和未来规划的影响,也要考虑到留学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是否是家庭承受得起的,脱单的朋友们对于异国恋也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04

    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在申请之前先要确定好自己要申请的学校和专业。在学校的选择上,可以参考QS世界大学排名等榜单,了解学校的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酌情选择要申请的学校。考古专业的排名先后有时不一定与综合排名相符,而综排越低,申请就更容易一些。所以可以考虑申请一些综排低但是专业强的院校,提高申请成功率。这方面还可以参考《去美国学考古》(“穴居的猎人” 新浪博客)这篇博文,其中对于留美学习的优劣、学校的情况都说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


    在美国,大部分考古专业下设于人类学系之中,所以申请时要注意在研究生院和人类学系的官网中寻找相关信息,包括:


    ①是否招收硕士(MA):因为大部分学院不提供MA项目,只提供Phd项目,如果是想读MA的同学,选择余地会比较少。


    ②有哪些老师进行考古方面的研究,他们简历中所提到的研究方向是否与你预期的方向相符:依照我所看到的情况,一个学院中考古教授所覆盖的研究领域比较广阔,世界各地都有,这也就导致了从事中国考古的人数会比较少,一般在1-2名左右,所以提前看好教授是非常重要的。万一申请到了却发现没有相关领域的教授,就非常尴尬了。此外,在官网上的Faculty名单中,要注意教授、客座教授等的区分,客座教授一般是只挂名不带学生的,就不用考虑了。


    ③是课程型硕士还是研究型硕士:课程型硕士(course-based)是完成课程和论文要求后就可以成功毕业,和导师联系稍弱一点(我猜),所以申请前可以不用提前邮件联系导师(也就是俗话说的“套磁”)。但是部分研究型的硕士就需要在申请年的5-7月就开始联系导师,如果对方有招生名额和意愿,那可以提高被录取的可能性。但这个也需要仔细看过招生简章之后再确定,因为,有的项目明令禁止提前联系教授,否则取消资格,比如我的项目= =。


    除了人类学系以外,考古方向的教授还可能出没于历史、艺术史、东亚研究等方向,因此如果没有在人类学系找到心仪的教授或者项目,也可以在这几个院系中寻找一下。我当初查校只找到了5个有人类学系并愿意招收硕士的学校,但是在某位热心学长的建议下增加了哈佛燕京学社、哥伦比亚大学及斯坦福的东亚研究方向,最后才拿到了offer,所以曲线救国也是一条很好的道路。


    另外,最好也向有出国经验的老师和师兄师姐们询问一下心仪学校的情况,也许会获得很多官网上没有明示的消息,比如xx学校的中国考古方向老教授要退休了,去了也当不上ta的学生;比如xx学校因为经费问题不招收海外硕士;再比如xx学校虽然规模小名气小,但是在考古专业上实力很强值得一试之类的。总之多打听多问能够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功夫。



    05

    出国申请的流程和所需材料


    A 参加英语考试(TOEFL,IELTS,GRE)

    美国大部分学校在9月份开启网上申请,最好在此之前考完这些考试,最晚也要在目标学校申请截至(一般是12月)之前1个月完成,因为托福、雅思和GRE出分和寄送成绩单都需要最少半个月的时间。一般留出3-6个月的时间来集中准备这些考试。


    B 确定目标大学申请所需要的材料并完成准备

    这个阶段一般从9月份开始,在学校的deadline(12月/1月/2月,各个学校/系要求不一样)之前把所有材料寄到学校。要做的工作是选出目标学校和专业,确定申请所需要的材料。


    申请材料一般包括推荐信,个人陈述,个人简历,成绩单,还有其他证明材料如国内竞赛证书、学校或社团活动证明,证明能够支撑学费和生活费的存款证明等。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始网申,把准备好的材料,按照美国院校官网要求进行提交,有部分材料是不能通过网申提交的。


    此类材料在寄送时,要注意写上自己的网申id,以便学校匹配。材料寄出后,要经常查看相关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找到院校进行沟通解决。

     


    篇幅有限,很多细节不能一一说到,希望我的经验能对学妹学弟们有所帮助,如果有未能说尽之处或者还有疑惑的地方,欢迎大家后台提问。



    本文首发于珞珈考古(微信号:luojiakaogu)2018年4月12日

    本次推送有补充、修改



    目前我们还没有留言功能

    (大概再发几篇就会有了

    如有问题想咨询欢迎直接在后台留言~



    文 | 劼哥

    排版 | 小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