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会 |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中国式家庭
【半 城 大 话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庭关系总是强调家长式的威严、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或是一切为了孩子的绑架。
有了孩子后,仿佛一切人类该有的情爱,婚姻该有的幸福都随之灰飞烟灭,灰烬中只剩下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与失控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模式一代代传承,直至所有的亲子关系中只剩下不对等的“孝”,而非平等的“爱”。我们看着各种亲子综艺节目,呼唤着“爸爸去哪儿”了,可为什么不问一句,婚姻去哪儿了,爱又去哪儿了。
中国式“问题家庭”:失衡、失能、失序
文 / 代桂云
世上没有无问题的家庭,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家庭问题。
家庭作为社会肌体的细胞,必然携带着不同地域和文化的烙印。正如弗洛伊德时代盛产歇斯底里症,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普遍自恋一样,当代中国家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图谱。不少心理人尝试为当代中国家庭“画像”,譬如胡慎之老师就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家庭公式”: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中国式家庭。
听了很多个家庭故事,接触了很多个困惑的父母,我经常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样的家庭才算是“问题家庭”?“问题家庭”与正常家庭有什么不同,正常家庭中父亲、母亲的职责是什么……我把自己看到的中国式“问题家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
失衡、失能、失序。
失衡:“大家长”的权威
◆ ◆ ◆
“如果说我们家有民主的话,那么爸爸的一票相当于两票。他决定我们晚饭吃什么,房子刷什么颜色,家里的钱存什么银行,客厅那台赞尼诗牌黑白电视机应该调什么频道。”
这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在《一日重生》中描述的一个场景。这种场景如果你觉得很熟悉,那么你可能生活在一个结构失衡的家庭里。
在这种家庭里,一般会有一个“大爸爸”,或者“大妈妈”。他们的精神体量如此之大,以至于与他们共居一室的伴侣和孩子,只能让自己尽可能地弱小,如此才能获得一点点宽松的生长空间。这种情景,就像一只大象与两只小兔生活在一起。
向日葵妈妈正受困于这种“兔子生活”,凡事无权作主,整日小心翼翼。她讲了一个发生在他们家的故事。
一天晚上,她带10岁的大葵和6岁的小葵在公园里骑自行车。自行车是当天给小葵新买的,他的旧车子太小了。小葵骑得飞快,大葵在旁边跟着奔跑,两个孩子的欢笑声洒落在昏黄的路灯下。这时,手机响了,是向日葵爸爸。他晚上有应酬,刚结束,要来公园找他们。“爸爸要来了!”这句话像一辆收割机,将孩子们的快乐齐刷刷地斩断。三人坐在长椅上,都不再说话,一种无声的不安随着秋夜的凉意在弥漫。
向日葵爸爸从车里下来,看了看安静地坐在长椅上的娘仨,有些愠怒地问:“这么晚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忽然,他的视线被什么牵住了——垃圾桶后面有什么东西在反光。“那是什么?”顺着他的目光,向日葵妈妈看到了藏在那里的自行车,她没留意两个孩子什么时候干的。她故作轻松地说:“噢,是我今天给小葵买的自行车。”爸爸的声音中怒气又深了一层:“他不是有自行车吗?”妈妈连忙解释:“那辆太小了。”两个孩子缩成一团。“就知道乱花钱!我挣钱容易吗?今天又陪客户到这么晚……”
向日葵妈妈十分沮丧,半小时前的轻松快乐,落叶般地坠向黑暗的地面。“我在买车子时就已经预料到这一幕……”她觉得两个孩子的快乐,在向日葵爸爸的心目中,甚至比不过一辆自行车的分量。
在很多家庭里,都有这样一个专制的“大家长”,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妈妈。“大家长”把控着家庭的经济大权,支配着所有的家庭资源,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在极度失衡的家庭里,“大家长”是家庭王国的一国之君,他们的话就是“圣旨”,绝对不允许辩解和反抗。谁敢挑战他们的权威,就会引发家庭的地震、海啸或雪崩。
“大家长”不遗余力地构建一个共同体,试图让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凝固成一个身体,且所有人都得共用他的脑袋,由此满足他的全能自恋感。他像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随意去支配别人。“大家长”不仅侵占并掠夺其他家庭成员的生存空间、心灵营养,他们也在有意无意地扼杀他人的精神生命。兔子要与大象和平共处,要学会熄灭个人独立意志,做它身体的一部分。
因此,在结构失衡的家庭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暴虐、控制或自恋的“大家长”,一个懦弱、抑郁、疏远、没有幸福感的伴侣,和一个要么软弱无能,要么反叛偏执的孩子。
失能:“影子”般的父亲
◆ ◆ ◆
一个家庭就像一台机器,要正常运转,其重要部件必须功能正常。那么,家庭的重要部件是什么?我认为大概有三个,一是经济基础,二是操持家务,三是养育孩子。三者哪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家庭的正常运行。
在我们传统的家庭分工中,一般是爸爸主外,承担着挣钱养家的责任。而妈妈一般是主内,洗衣做饭、相夫教子。因此,以此衡量,向日葵家庭虽然严重失衡,但为人父母的两个人尚没有完全失能,都承担着并能胜任各自的家庭责任,因此家庭尚能带病运转。
但随着时代变迁,女人也像男人一样承担起家庭供养的责任,甚至不少女人已成为家庭的主要供养者。因为在当今社会,单纯依靠男人,已养不起一个家庭。女人走出了家庭,但不对等的是,男人却没有走进家庭,他们拒绝承担做家务和养育孩子的责任。也就是说,家庭三大任务,男人在两大任务中处于失能状态。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据报道,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更为极端的情况是,有的家庭中男人完全失能,长年没有经济收入或收入只够他一个人生活,同时他又不做家务不带孩子,成为“影子丈夫”或“影子父亲”。
为什么男人会普遍失能或部分失能呢?
这与社会文化对父亲和母亲传统家庭角色的不同预设有关。此外,还有一种失能值得关注。这往往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一名新生儿的诞生,一个家庭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还不单纯是由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可能是四口或五口之家,因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可能为了带孩子而进入这个家庭。
如果由男方的父母来带孩子,妻子可能发现,以前还帮着操持家务的老公忽然失能了,他完全退化为一个婴儿,享受着自己母亲的周密照顾,除了自己的工作,对什么都不管不问。面对女人的不满,他会说:“你抱怨什么,我妈不什么都替你干了?”而同样情况下,如果是女方的父母来带孩子,女人很少完全失能,因为与孩子的天然联结,让她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养育孩子的繁重任务之中。但是,男人也可能因为无法进入她们的情感联结,而选择“被动失能”。要避免这种状况出现,最好请保姆来带孩子,因为保姆的进入不会改变正常的家庭结构。
在拥有“大爸爸”的失衡家庭中,女人多遭受着心理折磨。而在男人严重失能的家庭中,女人往往经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消耗。对于孩子来说,虽然他有一个完整的家,但实际上他是半个孤儿。
失序:错位的家庭成员
◆ ◆ ◆
一位70岁的农妇,50岁的儿子仍和她生活在一起。孰料母子俩同时染上了肺炎。最终,母亲活了下来,儿子却在送医后不幸死亡了。当这位母亲谈及儿子的死亡时,她说:“我就知道,我没法把这孩子好好带大。”
这是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讲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一对紧密共生的母子。假设这个家庭有父亲,他可能无法与儿子竞争在妻子心目中的位置。再假设儿子结婚了,他的妻子可能会觉得丈夫和他的母亲才是一对伴侣。
现实中,此类失序的家庭关系模式是如此普遍。那个与母亲共生在一起的男人,在自己的家庭中,始终没有处在丈夫的位置上。备感失落的妻子把注意力和情感从丈夫身上抽离,投注到孩子身上,从而离开妻子的位置。孩子也离开自己的位置,成为母亲的“替代丈夫”。在失序的家庭中,每个人都不在自己应该处于的位置上。这就形成了中国“问题家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亲子关系大于夫妻关系。
男人和女人结合在一起,他们首先成为伴侣,而后才成为父母。伴侣关系在父母关系之前出现,拥有优先权。”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在《谁在我家》中明确提出,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比他们之间的爱重要得多,爱的法则就会被扰乱,家庭就面临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的危险。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夫妻之间的爱要享有优先权。
夫妻关系在家庭序位中享有优先权,这一法则也适用于两代家庭的关系之中。我们看到,公婆或岳父母如果界限不清,过度干涉第二代家庭,同样影响了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如果每一代家庭都能遵循“夫妻关系是家庭第一关系”的原则,中国特有的“婆媳大战”就会大大缓解,“问题家庭”的数量也会减少。
如何拯救“问题家庭”?
◆ ◆ ◆
每一个“问题家庭”的产生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同时往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拯救“问题家庭”没有万能药和特效药,只能从理论上提供一个大的方向。
在德国的某些地方,有一种测试订婚的男女在婚姻中是否般配的古老风俗。婚礼前,新娘和新郎被带到一处空地,空地上放着一棵被砍倒的大树。他们拿到一把双手锯,要将树干锯成两截。这个测试可以揭示出两人彼此合作的深度。
合作是婚姻和家庭的核心法则。我常把“伴侣”一词置换成“旅伴”,这个词更能启动人们的合作意识。可以设想,在一段艰苦的旅行中,需要旅伴之间的密切合作,并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男人有劲,可以搬开挡路的石头,斩断缠绕的藤蔓;女人心细,可以采摘果实,煮饭缝衣……人生之旅亦是如此,更需要双方各展所长,让漫漫长途过得轻松一些、有趣一些、美好一些。
家庭中无需权威。阿德勒说:“在家庭生活的所有行为中,最不需要的就是权威的存在,如果家庭中某一位成员特别重要,或是被认为其价值远远大于其他家庭成员,那就太不幸了。”不幸的是,家庭中那个挣钱多的人,往往自认为高人一等,成为“大家长”。而操持家务、照顾孩子的那个人,却不被认为对家庭有重要贡献。任何一个人的家庭角色遭到贬低,家庭结构平衡就遭到破坏。
在家庭中,每对夫妻都应在平等合作的原则下,共同承担经济、家务和孩子三大家庭任务。有的夫妻虽然没有明确分工,却有双方默认的原则,比如一个男人说,他在家里如果做饭就不刷碗,如果刷碗就不做饭。没有人可以长久过多承担家庭责任,而又心理不失衡的。
除了夫妻角色外,那么父母的职责又是什么呢?阿德勒提出,母亲的职责是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养育,在此基础上,她还是孩子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如果不能将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的联系扩展开去,不能引导孩子与父亲、与社会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就像上面提到的70岁的老妇那样,那将是母亲的严重错误。而父亲的职责是,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是孩子的好伙伴,也是社会的好成员。孩子最初看到的合作就是父母之间的合作,父母为孩子勾勒出家庭和婚姻的最早图式。
有人问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庭是什么样的。他回答: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所以并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的,也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家庭具备有修复冲突、修复问题的能力,那这就是一个够好的家庭。
这也让那些做得不够好的父母增加了信心,只要愿意修复并积极解决家庭问题,每对父母都可以建立一个够好的家庭。
作者介绍:代桂云,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好心情心理专栏撰稿人,青岛蓝橡树心理援助中心创办人。微信公众号:云心理(yunxinli-aiziji)。来源:好心情精神心理平台(haoxqi)
配图:Snezhana Soosh作品
Snezhana Soosh,乌克兰插画师。她用带有柔和氛围的水彩,将那一刻刻存在于父母与小孩间也许再日常不过的相处模式,以及本就存在于父亲与孩子间的浓厚情感连结等,一同在她细腻地笔触下加以纯粹的印象捕捉,完整地带出有着浓浓温煦情致的系列创作。
文编丨车俊铭 美编丨陈茜茜 音乐丨范丽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