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本丨​梁漱溟:为学,应独立思考;为人,必表里如一

女性阅读新力量➤ 半城会 2024-04-15



【半 城 大 话】在过于浮躁的社会中,人们谈论与思考的都是如何挣钱,却忽略了文化生活与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化可以是你对一首小诗的共鸣,也可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在社会这个汪洋大海里,个人很难独善其身,文化关系着你的事业、生活、爱情婚姻等等。

梁漱溟先生所处的时代,人们灵魂的解放程度和思想的深刻程度要远远高于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读一读他的书,让灵魂慢一点,再静一点。





 

梁漱溟: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文/贠彤

“我希望我的朋友,遇到有人问起:梁某究是怎样一个人?便为我回答说:‘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或说:‘他是一个有思想,且有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这样便恰如其分,最好不过。如其说:‘他是一个思想家,同时又是一社会改造运动者。’那便是十分恭维了。”


这是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自序中所做的自述。寥寥数语,呈现了先生一生的追求与风骨。



梁漱溟


梁漱溟,蒙古族人,原名焕鼎,字寿铭,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著作等身,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著作。


近半年来,我有幸拜读了梁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自以为会艰涩难懂,读来却是趣味横生。全书分为十四个章节,从中国人的“家”文化到西方人的集体生活,从中国的伦理本位社会到文化早熟现象,可谓是包罗万象,入木三分。更难能可贵的是,梁先生的很多观点历久而弥新,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跳脱出学术上的内容,梁先生的治学精神也令人景仰。“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是他为《中国文化要义》所作的题字,这种为学、为人的精神也在本书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彰显。



by Herbert List, Germany


梁先生一向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号召,以著述求教于国人。他不为学问而学问,从始至终都在极力避免国人所共有的短处,也就是“动机太过实用,不足以产生学问的根源”。反观当代中国学界,实用主义盛行,学问生长于功利土壤上,必然是无根之萍。


梁先生始终置身于问题之中。他虽然这样自谦:“我终是一个思想的人而非行动的人,我当尽力于思想而以行动让诸旁人”,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忠于行动而不甘于座谈的人。如他在书中所述:“有出世思想,便有出世生活;有革命思想,便有革命实践”。梁先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曾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同时他也深知实践与思想转化之不易。“尽受逼于现实问题之下,劳攘于现实问题之中,是产不出什么深刻见解思想的;还要能超出其外,静心以观之。”既能置身于问题之中实践,又能超脱于问题之外思考,这正是梁先生能成为一代大儒的缘由。


我们不禁要发问:如何才实现思考与实践之间的转化呢?梁先生这样回答:“动不盲动,想不空想,其幸免于随俗浅薄者,赖有此也。”不盲不空,虽言简却意深,乃是为学、为人之根本所在。身处流俗而不随俗,身居凉薄而不浅薄,此等大师心性,实在令人敬之,仰之。



by Gerald Assouline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对“文化”本身进行了朴实而凝练的论述。他开宗明义:“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在他看来,文化是极实在的东西,其本义应无所不包。此等广义之文化,跳脱出了前人狭隘的文化观,从而得以在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上获得提升。


梁先生对中国文化之宏观见解更是鞭辟入里,敏锐地察觉到了中国文化问题的根源。他提出:国人在食文化之福的同时,亦未尝不受其害。中国之不易亡者在此,中国之不易兴或亦在此。可以为小局面领袖者,在大局面中未必能行。人多则问题多,局面大则问题大。在小团体中,每一分子可觉知他的责任。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分子的责任感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致于无感觉。一个大家庭的人,易于懒散;一个大家庭的事易于荒废。一面是感觉力迟钝;一面是活动力减低。犹如力气小的人,望着千钧重担不作攘臂之想;或者攘臂而起,试之一二,终于废然。


由此,梁先生叹道:“须知奔走活动,不怕遇着人反对,而怕得不到什么反应。”与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相参照,竟发现内核上的共通之处。呐喊者虽置身市井却犹如于荒野中彷徨,这正是梁先生所论述的“中国文化之害”。



by Herbert List, Italy, 1939


国大,既足为福,又足为祸。昔日柳诒征先生著《中国文化史》,曾举此三事以为问:“中国幅员广袤,世罕其匹;试问前人所以开拓此抟结此者,果由何道?中国种族复杂,至可惊异。即以汉族言之,吸收同化无虑白数;至今泯然相忘,试问其容纳沟通,果由何道?中国开化甚早,其所以年禩久远,相承勿替,迄今犹存者,又果由何道?”梁先生用中国文化的三大特征回答了这三问,即广土众民、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和历史长久。


由这三大特征生发,梁先生开始探寻其背后的推动力量。中国中古文化在过去之所以能见优胜,无疑有知识的内在力量推动,但中国人却并非是以知识见长的民族。中国开化甚早,文化寿命极长,却始终不能产生科学;中国始终墨守其古朴的农业社会,国人素不善发财;中国文化最富于和平精神,政治上多主张消极无为。可见知识、经济、政治、军事皆为中国文化之短处。但同时,这种内在的文化推动力又是不可忽视的。梁先生将此种力量归为中国文化的第四大的特征。随后,他又添加了“几乎没有宗教的文化”和“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作为第五和第六点特征。


自西洋文化东来以后,中国人欲以西洋军备代替中国军备,以西洋政治代替中国政治,以西洋教育代替中国教育,独少欲以西洋宗教代替中国宗教。与杨庆堃先生所提出的“分散性宗教”的概念相对照,正是“几乎没有宗教的文化”的写照。



by Juan Muniel


关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停滞,梁先生将此细化为两点。一是后两千年来中国的文化发展断层;二是中国社会性质的难以判断。关于第一点,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中将周秦至晚清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孔子至淮南王的“子学时代”和自董仲舒到康有为的“子学时代”,即中国只有上古和中古哲学,而没有近古哲学,文化发展断层也由此产生。


之后,梁先生旁征博引,介绍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并以此作为第七大特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正如庄泽宣先生在《民族性与教育》中的论述:“西方认个人与社会为两对立之本体,而在中国则以家族为社会生活的重心。”又如卢作孚先生所言:“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一个官吏来了,就是一个家长来了。”




梁先生还将“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民主自由等要求不见提出”列为第八和第九大特征。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曾这样描写时人对西方自由理念的态度:“一种是淡漠得很,不懂要这个做什么;一种是吃惊得很,以为这岂不乱了天下!”私以为十分生动贴切。中国人曾追求过“民有”和“民享”,却鲜有“民治”的主张,甚至连翻译介绍自由主义的严复先生竟也认为“小己自由尚非急务”,可见其积累之深。


随后梁先生又将“道德气氛持重”、“不属于普通国家”列为第十和十一大特征。如罗素所言,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近代的英国人,以国家为“必要之恶”;而中国人却将国家当作“不必要之恶”。正如罗梦册先生在《中国论》中所言,中国实乃一个“天下国”。


最后,梁先生将“无兵”、“孝”、“隐士”这三种文化现象列为第十二至十四点特征。至此,《中国文化要义》已基本概括了中国文化的表里特征,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性和国民性讲得通透明了。其考证之严谨,论述之详尽,引用之广博,文字之考究,着实令人折服。而其中隐含的严谨、真诚的学者风骨和“独立思考,表里如一”的治学、处世精神,更是一笔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是一个思想家,同时又是一社会改造运动者。”就是为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评价,梁先生用了一生去践行、去思考、去创作、去捍卫。他当之无愧。


为学,应独立思考;为人,必表里如一。

 


参考资料:

北京胡同出了个梁漱溟.新华网[引用日期2016-07-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罗梦册《中国论》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的心与身.新华网[引用日期2016-07-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

卢作孚《中国的建设问题与人的训练》

庄泽宣《民族性与教育》




半城荐书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本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



这片宁静的水面,最适合阅读和思想


(图为卧龙湖小镇实景图)

卧龙湖小镇将于9月推出约93-139㎡山水景观精装修公寓,靠山面湖,养生养心!

预计10月推出约110-202㎡的“大院小别墅”,引领南京小别墅新潮流,敬请期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文编:车俊铭

美编:陈茜茜

音乐:范丽甍

半城编辑部

转载请联系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