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本丨这个毒舌厌女敏感悲观男,写了本让人不得不看的哲学书

女性阅读新力量➤ 半城会 2023-07-10



半 城 大 话】由于内在的空洞,人们往往会不断寻求娱乐、情欲、奢侈等各类享受。然而,这种脆弱的虚无,却始终伴随一生。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生命、爱情、物质等等,都将消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的一生总是充满着困惑,如何寻求生存的意义,是人类世代都渴望破解的难题。哲学,其实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虽然理性的哲学精神与感性的女性气质似乎总是势不两立,在由男性书写的古典哲学史中,女性成为了一片被遗忘的虚空。可是,女性不要忘记,哲学是摆脱内在空洞的绝佳途径,它让你拥有冷静、自省、智慧的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这个毒舌厌女敏感悲观男,写了本让人不得不看的哲学书

半城编辑部整理

“毒舌男”叔本华是个富二代,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他的家族和曹雪芹家一样富甲一方,全盛时曾接驾招待过国王。然而,叔本华没有像宝玉一样成为纨绔公子哥,常年混迹于脂粉堆,而是出人意料地成为了厌恶女人、尖酸刻薄的悲观主义哲学家。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还要从他爹和他妈那不幸的婚姻谈起。

叔本华他爹是冷酷寡言的精明商人,他妈是爱幻想爱浪漫的文艺女作家,婚后二人性格极度不合,约翰娜不爱丈夫也不爱儿子,她热爱觥筹交错的交际花生活。此外,叔本华家族有精神病史,叔本华的奶奶疯了,他的两个叔叔也是疯子,叔本华他爹后来也因为饱受抑郁症和自闭症的折磨自杀了。叔本华将父亲的自杀归咎于母亲成天在外不体贴照顾父亲,母子间嫌隙遂生。

叔本华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绕不过三件事:一,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二,诋毁女人;三,骂黑格尔。

叔本华将对母亲的厌恶之情很不理智地上升到对天下所有女人的厌恶,他说:“只有男人的智慧被性冲动所蒙蔽时,才会称那些矮个子、窄肩膀、大屁股、小短腿的性别为美丽。”在一次和女邻居的争吵中,他粗暴地将对方推倒,邻居受伤致残,法院判他给女邻居支付一辈子的生活费,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老妇死,重负释”

叔本华非常讨厌黑格尔。叔本华到柏林大学当老师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正如日中天,哲学课座无虚席,连过道中都站满了人。为了和黑格尔分庭抗礼,叔本华很自负地将自己的课程排在了和黑格尔课程的同一时间。于是,上课时,黑格尔那儿门庭若市、门都快被挤坏了,叔本华这儿冷冷清清只有两三个学生。叔本华彻彻底底沦为黑格尔的手下败将,此后,叔本华骂黑格尔就骂上了瘾。

叔本华养了一条狗,他给狗起了个名字叫“世界精神”。“世界精神”是黑格尔的专有术语,在黑格尔那里,世界历史就是世界精神的发展过程。

叔本华31岁就写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写完后,他出门旅游,内心焦灼不安地等待着大家的赞美或是批评,可悲的是,竟然没人搭理他,他的书完全卖不出去。其实,大家喜欢叔本华,很多是因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哲学书里没有康德学究式的概念、黑格尔的晦涩文笔、斯宾诺莎的高深几何学方法,它风格清晰明了,偶尔还有个小幽默,全文紧凑地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人生就是斗争,就是一部悲剧的苦难史!”

叔本华认为世界就是意志,所以它充满着痛苦和狰狞。意志即是欲望,欲望总是沟壑难填。欲望永远不能满足,意志永远是饥渴的。对于人生,痛苦才是基本刺激,而快乐是痛苦的暂时中断,如果你此刻没有被痛苦所包围,那很快无聊就会侵入。好比我们一开学就痛苦,一放假就无聊,“人生犹如钟摆,摇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

如果你的痛苦比别人多,不是因为你感情丰富、没事干或者悲天悯人,而是因为你比别人聪明。“最低等的生命能感受到很小程度的痛苦,一个人越是有智慧,他的痛苦就越多。”草履虫不怎么痛苦,是因为它的感官系统还有待进化,而聪明人总是见多识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记忆力强,对痛苦的感受比一般人多,所以,天才其实最痛苦!

既然人生就是意志,意志就是斗争,意志就是痛苦,那如何消解痛苦,摆脱意志呢?叔本华提出了两条道路:一是通过艺术审美来暂时遗忘痛苦,二是通过理论和行动彻底摆脱痛苦。

叔本华一辈子活得很辛苦,除了嘴巴毒不招人待见外,他还是严重自恋症和被迫害妄想症患者。叔本华讨厌所有人,但唯独爱自己,只要自己做不成的事,那都是别人的错:黑格尔比我红,那是因为他是骗子;我的书卖不出去,那是因为别人看不懂。叔本华永远刚愎自用、骄傲自负,有着一个接一个的理由为自己开脱。

被迫害妄想症患者叔本华还觉得世界上所有人都有可能谋杀自己,他时时刻刻提防着他人:睡觉时枕头边必定有一把匕首或者手枪;理发时坚决不让理发师的剃刀靠近自己的喉咙;值钱的东西全部藏好,这个藏在书里,那个藏到墨水瓶里,所以叔本华死后不仅为后人留下丰富的哲学精神宝藏,还留下了一封用拉丁文写的财产藏宝图。

皇天不负有心人,叔本华的惜命如金终于起到了作用。1831年,柏林鼠疫肆虐,叔本华的死对头黑格尔不幸染上霍乱,不治身亡,叔本华因为跑得快逃过此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叔本华在黑格尔死后不久,渐渐走红。

通过研究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斗争史,我们可以轻松地得出一个结论:想当大师,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充分条件:有一定的学问;必要条件:活得长。

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在吃完早饭后,永远地闭上了嘴巴。他这一辈子在某种意义上很幸福:继承了大笔遗产可以心无旁骛地搞哲学,虽说垂垂老矣才声名鹊起,但到底还是获得了“大师”的称号,生时就被世人敬仰。然而,叔本华这一辈子在某种意义上又很不幸:没老婆没孩子没朋友,人缘极差。

尽管叔本华的一生落落寡合、神经敏感、乖戾暴躁、爱吵爱跳,不招人待见,可他其实就是一个小孩,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一辈子缺的都是:爱。(文/哲不解)



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出生于德国但泽。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作为一名伟大的心灵导师,他留给了世人颇有价值的人生哲理。半城选取了15条叔本华著作中关于人生处世的核心思想,或许会对读者洞见人生本质、找到生存的意义和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01. 个人的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

个人的生活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这绝不是比喻人们同匮乏与无聊的对抗,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的拼争。无论身在何时何地,人们都能找到对手,持续不休地争斗,至死仍然手握着武器。人们时刻被时间追赶着,不容喘息;时间就像是挥舞着皮鞭的狱卒,在每个人的身后步步紧逼,给我们的生存和生活平添了很多痛苦和烦恼。尽管如此,一旦人生没有了匮乏、艰难、挫折与厌倦这些要素,人们的大胆和傲慢就会逐步上升,即使不会到达爆炸的程度,人们也很容易受其驱使做出难以想象的蠢事,甚至变得疯狂。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需要适当的劳心劳力,就像一艘船那样,只有装上一定的压舱物,才能走出笔直而平稳的航线。



02. 只要我一息尚存,这个世界就不会消逝

每一生存之物,即使是最不显眼的那种,都能够对自己说:“只要我一息尚存,这个世界就不会消逝”。事实上,即使所有其他的生存之物都毁灭了,但这世界的自在本质仍将完好无损地存在于这一仅存的个体生存之物当中;这一个体生物因此仍然可以继续笑对毁灭、沉沦的幻象。


03. 个性是最大的财富

在所有我们所做、所遭受的经历当中,我们具备的意识素质总是占据着一个经久不变的位置;一切其他方面的影响都依赖于机遇,机遇都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且变动不已的;独有个性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不停地工作着。所以亚里士多德说:“经久不变的不是财富,而是人的个性。”



04. 有价值的人无需过于谦虚

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价值的人和那些对世事一无所知的人,无论怎样总是谈不到一起。伟大就是伟大,不平凡就是不平凡,实毋须谦逊,如果从塔的基底量起,往上至塔尖足三百英尺的话,那么从塔尖往下再至基底也应该足三百英尺,不会缺少一丝一毫。柯尔纽说得很直接:“虚伪的谦逊,不能寄予它太多的信任。我深知自己的价值所在,别人也相信我所谈的事情。”歌德也不客气地说道:“只有没用的奴辈才谦逊。”也可以说,口头上经常念叨:“谦逊哪!一定要谦逊!”这些人才是真正无所作为的人,才是完全无价值的奴才,是人类之中愚民团的正牌会员。这是因为,只有存在自身价值的人,才能了解他人的优劣所在。



05. 在独处中升华

聪明的人首先要努力争取的莫过于避免痛苦和烦恼的自由以求得安静和闲暇,减少与他人的接触,享受平静、节俭的生活。

所以,智者在与他的同胞们相处了极短的一段时间后就会隐退,若他再有极高的智慧,更会选择独居。

一个人内在具备得愈多,求之于他人的就会愈小,他人带给自己的也愈少。所以,人的智慧愈高愈显得不合群。



06. 不要让自己挡住自己

不少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良好意志获得成功,不过,这不可能真的如愿,因为这一意志只是引向个人的一个目的,而一旦打上个人目的的印记,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就永远不会受到真正严肃认真的对待。因此,用“自己挡住自己的光线”这个习语来形容这种人再恰当不过了。



07. 莫让犹豫成为惯性

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没有像他所应该的那样行动,那么他一定是欠缺果断、坚定以及勇气,或者就是缺乏在那一刻所需要的素质。事后,这个人必然会认识到自己在处理事情时的不当行为,并为之后悔。他或许会对自己说:“啊!如果事情能够重头再来一次的话,我一定会做出不同的行为!”可是,当相同的情形真的再度出现时,他又会不自觉地做出和以前一样的行为——他自己都为此感到莫名其妙。



08. 与其消磨时光,不如利用时光

如何享受闲暇实在是现代人的最大问题。常人只会想如何去“消磨”时光,而有才华的人却懂得如何“利用”时光。世界上只有那些才智有限的人才易生厌倦,因为他们的才智并非是独立的,它只是被当成一种施行意志力的工具,从而满足自己的动机;如果他们没有那些特殊的动机,那么他们就是无欲无求的,才智也就此长期处于休息状态。




09. 要对知识怀有深深的渴望

总的来说,事物是以两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1) 我们刻意的死记硬背;如果要记住的仅是一些字词或是数字,那我们就不妨暂时运用记忆术的技巧;(2) 因事物对我们造成了印象,我们不用作任何努力就能自然而然地记住它们,这些事情确实可以称为“难忘”。

正如创伤不是当下,而是在稍后才让我们感觉到痛楚,同样,很多读过、听过的思想都会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这种深刻程度我们在当时不一定能马上意识到。但之后,这些东西一次又一次地重现脑海。结果就是我们已经对这些事情或思想达到了无法忘怀的地步;它们已经渐渐地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体系之中,并能够适时地出现。

很显然是由于这些东西的某一方面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但我们的心灵对于客观的东西必须要有强烈的兴趣,对见解和知识必须抱有深深的渴望。



10. 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获得真知

即使是藏书最为丰富的图书馆,如果里面的书籍胡乱摆放,那么它的实际用处还不如一个收藏不多、但却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小图书室。

同样道理,如果大量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细心地思考加工,那么它的价值也远远逊色于数量较少、但却经过大脑反复斟酌的知识。这是因为,只有将每一个真实的知识进行比较,并把我们所知的东西从各个角度和方面去融会贯通以后,才算是我们真正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它们也才能真正地为我们所用。

我们需要深思自己所知的东西——这样才会真正学到一些道理,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真知。



11. 节制欲望

要想获得独立自主和闲暇,人必须自愿地节制欲望,随时修身养性。更要有不受世俗喜好及外界影响的定力,唯其如此,人就不致为了功名利禄,或是为了博取同胞们的喜爱和欢呼而牺牲自己,使自己屈就于品位低下的趣味和欲望。



12. 过睿智的生活

睿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而私人生活不过是达到睿智生活的一种手段而已。

但是一般人遇到的只是肤浅、空洞而又多烦扰的日子,无法变换为另一种模样的存在状态。然而心智强大的人,却始终坚守着睿智的生活胜于其他行业这一看法;随着学问和见识的日益增长,这种睿智生活好像一个渐渐成形的艺术品,日臻坚实,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固定性,生命的内在调和也更趋于一体。

睿智的生活不但可以防御“厌倦”的侵袭,还可以避免厌倦的各种恶果的产生;它使我们远离不幸、危险、恶友、损失与浪费。



13. 增长自己的心灵财富

心灵空虚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迟钝,只有常常兴致勃勃地注意观察外在的细微事物,才能消除许多人脸上流露出的空虚。

心灵的空虚是厌倦的根源,正如兴奋过后的喘息,人们需要通过寻找某些事物来填补已经空白的心灵。而所寻求的事物大多类似,试看人们依赖的娱乐消遣方式,他们的社交娱乐以及谈话的内容不都是千篇一律吗?再看看有多少人在闲聊,又有多少人在窗前凝望室外。

由于内在的空洞,人们在寻求社交、娱乐、余兴以及各类享受时,便产生了奢侈浪费和灾祸。人们避免灾祸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增长自己的心灵财富,心灵财富愈多,厌倦所占据的地位就愈小。那生生不息的思考活动在纷繁复杂的自我与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中寻找新的材料,实现新的组合,如此不断地鼓舞我们的心灵,这样,除了休闲时刻以外便不会再有厌倦乘虚而入。



14. 幸福生活的构成

人生是在欲求与达到欲求间被消磨掉的,愿望的本性即痛苦。愿望达成很快趋于饱和状态。目标形同虚设:每当占有一物,便意味着使一物失去刺激,于是欲求又以新的姿态卷土重来,否则,寂寞空虚便会乘虚而入。

然而同这些东西作斗争,并不比和困乏作斗争轻松多少——只有在欲求和满足相交替的时间间隔恰到好处,两者所产生的痛苦又减少至最低时,才会构成幸福的生活。



15. 小心把自己读蠢

如果一个人几乎每一整天都在进行大量的阅读,空闲的时候只是稍作不动脑筋的娱乐消遣,长此以往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好比一个总是骑马的人最终很可能会失去行走的能力一样。许多学究遭遇到了这种情形:其实,他们是把自己读蠢了。

这是因为他们一有空闲就马上进行持续的阅读,这种行为对精神思想的伤害似乎更甚于持续的手工劳作,毕竟在从事手工劳作时,我们还有机会处于自己的思想之中。

正如弹簧受到持续重压最终失去弹性一样,我们的思想会由于别人思想的持续入侵和压力而失去其应有的弹性。正如吃下太多的食物会损坏我们的肠胃甚至损害了整个身体,同样,太多的精神食物也会令我们的头脑堵塞和窒息。


节选自《叔本华的顿悟口诀》译者/赵华民






半城荐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本书分为四册,其中包括: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这部后来影响了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甚至存在主义的哲学名作,包含了叔本华哲学的一切细节,其后他漫长一生都只不过是在解释或补充这部著作。




文中配图来自Miles Hyman,美国人艺术家,画风受1950年代的意式流派影响,笔下题材大多数是围绕20世纪不同年代的风情,他最喜欢描绘的,是60年代末风格的法国读书女性。



文编:车俊铭

美编: 陈茜茜 车俊铭

音乐:范丽甍

半城编辑部整理

转载请联系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