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半城美学 | 杜曦云:最好的艺术源于生活的真相

半城会 2024-04-15






说到底,富的时间太短,太不稳定,还是穷】大众为何会产生“艺术无用”的刻板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大多数人还缺少艺术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而这种认知空白又与我们的社会和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着莫大关系。

我们的社会是爬竹竿的社会,除了对钱的过度认识,没有稳固的思想结构,竹竿易断人心不安,怎么可能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呢?喊口号搞运动,不过就是催生更快更猛的爬竿罢了。

—半城会·王卉女士—







梅贻琦先生在出任清华校长时说过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大意是,对一所大学而言,大师才是实力的象征,地位的象征。艺术之于城市发展和人的生活,亦是如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艺术从来都是属于大众的

谈起艺术,很多圈外人可能会说艺术是无用的。但事实上,艺术绝对大有用处。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艺术从业者,笔者对艺术的价值有着切身体会。从油画创作到艺术教育,再到艺术评论、独立策展、美术馆运营,笔者从事过艺术领域的诸多“工种”,每每面对艺术,内心总是充满快乐和激情,收获了很多精神安慰和鼓励。也正是因此,笔者一直希望能把艺术尚未被公众认识到的能量挖掘出来,推而广之,让艺术和更多人的生活产生联系,而不是沦为远离日常生活的“象牙塔”。

那么,大众为何会产生“艺术无用”的刻板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大多数人还缺少艺术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而这种认知空白又与我们的社会和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着莫大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只有四十多年,而国内社会经济获得真正的高速发展还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这个时期内,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家跑得太快了,内心其实是非常匆忙的。过去,我们的发展主要聚焦于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如今,这些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精神世界的苍白,产生对艺术和文化的需求。

其次,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一些艺术作品确实与大众生活脱节了,而这也是每个艺术从业者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作为先行者、创造者、引导者,圈内人首先必须摆正心态,不能给艺术贴上高高在上的标签,不应故作高深地玩弄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要致力于让艺术变得雅俗共赏。同时,艺术从业者在面对非专业人士时,需要保持耐心,避虚就实,用通俗的语言与之沟通。

何香凝美术馆

总之,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大众对于艺术的误解是很正常的,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误解必然会被打破。回到当下,大众的艺术觉醒尚处在起步阶段,往后还要经历一个缓慢的积累和沉淀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加大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场所的建设力度。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需要日积月累、慢慢滋养的。因此,文化建设的过程注定是漫长的。以当代艺术在国内的发展为例,整个1990年代只有3家民营当代艺术美术馆。直到2005年,以北京今日美术馆和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的创立为标志,比较大体量、成规模的民营当代美术馆才开始出现。自那以后,各类民营美术馆和博物馆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民营美术馆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水准也大大提高。

新西兰国立博物馆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数量和规模的急剧增加,艺术场所的形态也在日益丰富,比如近几年出现的社区美术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区美术馆比那些大型美术馆来得更加重要。我们总是在强调艺术要走进生活,而社区美术馆无疑是最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艺术空间,与大众有着更紧密、更频繁的联系。



艺术空间应从美学角度切入

今天,我们对于艺术的定义已经极其开放,对于博物馆和美术馆这类艺术场所的定义亦是如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艺术场所都在层出不穷地为大众创造新奇的感官刺激和体验,这当然是好事。但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强烈的感官体验都是一时的,会被迅速遗忘。归根结底,艺术场所最应该关注的还是当代人的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人,是一切艺术的起点。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系统中,博物馆、美术馆的本质应该是非盈利性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但在当下,我们对于艺术场所的评价却存在双重标准。当我们评判一个艺术场所的好坏时,更多的是在做价值观层面的评价,强调价值观的认同和共鸣;当我们评判其成功与否时,则主要依据其商业收益。这是两个不同概念,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好的艺术家”和“成功的艺术家”也是两码事。当然,对于艺术场所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集二者于一身。

深圳南山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社会中,艺术场所除了是文化艺术展示空间,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欣赏艺术佳作,还能结识新朋,增进交流。艺术场所是一种融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官的综合性体验空间,这里的人通常都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更愿意敞开心扉,而这正是展开社交活动的起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场所也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区和城市的沟通桥梁、情感纽带。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就当代艺术领域而言,做得最好的要属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简称NYMOMA)。MOMA是全球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它根据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把丰富的艺术作品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大众眼前。当代艺术是无限开放的,我们在MOMA不仅能看到美轮美奂的绘画作品,还能看到摄影、印刷品、商业设计、电影、建筑、家具及装置艺术等领域的项目。两年前,笔者在MOMA参观了其建馆百年以来的第二次时装展。该展以跨世纪的格局,把时装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多语境中,重新审视时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进与功用,其思维的突破性和布展的系统性都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展览或许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展,但它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它貌似是精英化的,却深受大众喜爱。

不过,就现阶段来看,实现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对于大多数艺术场所而言都是一件难事。纵观全球,即便是很多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博物馆/美术馆,也面临着这个难题。而在中国,这个问题又显得尤为突出——国内大多数当代艺术主题的艺术场所都属于民营性质,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基金会的资金注入,只能依靠自身造血,经营压力不可谓不大。这是个很现实的生存问题,倘若艺术场所无法保障长期运营,它所承载的公共审美教育功能亦将沦为空谈。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一个好的、成功的艺术场所,需要经历不断摸索、反复磨合,才能沉淀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和艺术资产,以及有效的经营模式。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亟待更新的城市“软件”

在庞大的社会系统中,博物馆/美术馆只是一个极小的元素,它能否充分发挥效用,与它所根植的土壤有很大关系。过去二十几年,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且不说一线城市,就连二三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今天,我们拥有不计其数的现代化设施,我们的“硬件”建设已经达到饱满甚至过剩的程度。但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却太过疲软,文化和艺术场所非常贫乏、落后,城市“软实力”差强人意。这就像一个最先进的电脑主机,没有与之匹配的软件系统,最终只能是一个空壳,无法顺畅运行。

纯真博物馆

所幸,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我们现在终于开始正面触及这个遗留问题——我们的城市开启了更新的进程,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下一阶段,文化建设必然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也就是城市软实力的塑造。一旦起步,这必将成为大势所趋。

谈及国内的城市更新,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过去十几年里,深圳的城市更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沉淀下了富有价值的宝贵经验。如今,这座城市的更新之路又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白石洲,深圳目前最大体量的城市更新项目。

纯真博物馆

在一个城市更新项目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一定是社区居民所有诉求的中心点,所有规划都应从这个诉求出发。考虑到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需求,白石洲项目的开发商计划在此打造一个社区博物馆。即便是对于整个深圳而言,这也算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它必然面临很多挑战。但也正是因为还没有人做过,它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而且,创新是这座年轻城市骨子里的基因,这也为富有创新精神的城市建设者们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相较于传统认知上的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主要有两大特征。其一,在受众方面,社区博物馆服务于一个更具体、更确定的群体,也就是所在社区的居民。因此,社区博物馆必须与社区居民建立紧密的关系,要让社区居民感觉到这个地方与他们是有联系的。在此基础上,它才可以考虑通过丰富展品和活动,辐射更多人群。其二,在内容方面,社区博物馆会更加精细化、个性化。鉴于各个社区的差异性,创新成为社区博物馆的生命力所在。同时,由于社区博物馆体量通常比较小,在创新方面也更加灵活机动。当然,任何创新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潜心研究所在社区的特质,洞察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深圳博物馆

每个社区都有不同的文化基因,社区博物馆必须足够接地气。对于白石洲这个地方而言,我们所谓的富有特色的在地文化元素,其实都是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分泌物。这个昔日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居住着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孕育了非常丰富的生活形态。这里面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巨大的能量,非常值得重视、梳理和研究。否则,随着城市的更新,这些城市记忆很快会被人们遗忘,就好像一切从未发生过。

作为未来新社区的重要“软件”,白石洲项目的社区博物馆承担着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打造博物馆时,最首要的事情自然是要充分了解和研究白石洲居民的生活形态和内心世界。只有先了解他们是谁、他们的过去是怎样的、他们的现在如何、他们所期盼的未来又是什么样的,才可能真正理解这片土地为什么沉淀出这样的文化,从而更好地提取,并使之得以延续。

莎士比亚说:“城市即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人的需求始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人作为万物灵长,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文化动物。这也决定了所有为这一需求而建的人文艺术空间,都必须把文化价值、美学高度、创造性、以及与城市的有机结合度作为考量的重点。艺术是无所不包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始终怀抱着这份初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艺术的真正价值。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反过来抚慰生活。

往常这个时候,半城会的书友们一路向西,前往大理,在苍山洱海举行文化与思想之旅。鉴于疫情依然没有结束,我们今年暑期的思想文化之旅,放在本部南京。

这个夏天,半城读书会创始人朱虹教授,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独立政经评论人袁剑、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教授、南京资深文化记者老克,与你相约六朝金粉地,回首民国盛景时。


八月,相约南京

钟山立巍峨,秦淮水悠悠。帝王美人冢,古井胭脂红。这个八月,半城携研学导师团邀您沉浸式游学南京。巡访六朝金粉地,梦回民国盛景时。

一、告别漫无目的,三条主题鲜明的文化线路带你阅遍金陵文脉

1、民国建筑之旅——1927-1937中西建筑合璧的黄金十年。积贫积弱的民国为什么能留下如此璀璨大气、史诗般的建筑?建筑大师周琦教授将带领我们去鉴赏如下区域的民国建筑:下关中山码头、长江大桥、颐和路使馆区、1912民国街区、北京路国民政府遗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

2、南京博物馆之旅——历史沉淀与现代艺术的冲击与融合。胡阿祥馆长、周琦教授、老克老师等文化大咖将带我们造访南京博物院、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科举博物馆等地。

3、金陵旧梦之旅——金陵酒、秦淮歌,一起领略六朝古都历史与文化的魅力。一路走,一路讲,南京著名文化人老克老师全程导读乌衣巷、老门东、秦淮河、明孝陵等历史遗迹。

二、告别走马观花,超豪华导师团带你细细品读陵文气与历史精髓

周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筑设计人民日报社新办公楼

荣获素有“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米兰国际设计金奖


袁剑

历任《价值》杂志主笔、《董事会》杂志主编

现为独立政经评论人

代表作《奇迹的黄昏》、《大拐点》


胡阿祥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六朝博物馆馆长


老克 本名徐克明

文化记者、散文作家、资深媒体人

著有《南唐的天空》、《南京深处谁家院》等作品


朱虹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半城读书会创始人

三、告别萍水相逢,金陵夜话、闲话江南两场研学,深入交换观点

金陵夜话——袁剑老师、朱虹老师主讲《时间开始了:南京是中国的政治符号,过去、现在、和未来》

闲话江南——许进老师、朱虹老师、收藏家杨帆邀您共同品鉴“半城下午茶”,一起闲话平生。





志同者不以山海为远相知者不以万里为遥八月我们相遇南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文化之旅
半城在南京等您有意向者请咨询半城小姐missbancheng1984


详情点击(来半城,我们一起做一场金陵春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