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小视界 | 人如何面对死亡、孤独、自由和意义感?
人死了之后,生命去了哪里?
半城编辑部根据黄晓丹教授视频整理
有一年开学的第一天,上课点名,点到一个学生的名字,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在教室的角落里有一个声音说:老师,她死了。那个时候我非常地震惊,因为觉得这个学生死得这么突然,连她的名字都没有来得及从点名表上删除掉,我们就开学了。这个时候整个教室都处于一片肃穆之中,因为我们忽然间发现死亡离我们如此之近。
除了这些生活中的事件之外,另外能够帮助我们思考死亡的就是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我非常喜欢陶渊明。陶渊明可能是最喜欢思考死亡问题的作者之一,他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写了三首《拟挽歌词》。
什么叫做挽歌词呢?这就要讲到汉魏时代的丧葬习俗。在那个时候如果一个人死了,在他的葬礼上,人们会为他来唱挽歌,而这个挽歌跟现在农村的哭丧不一样,它不是那样情绪很激烈的,絮絮叨叨地把这个人的一生做过什么好事,受过什么苦都说一遍;它是用一种比较平静的语调来问你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人死了之后,生命去了哪里?
汉代最有名的两首挽歌,一首叫《薤露》,一首叫《蒿里》。《薤露》中说:“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意思是说:草叶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会被晒干,可是晒干了这颗露水,晚上还会有新的露水落下,但是为什么人一死之后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薤露》是汉代专门为王公大臣送葬的时候所写作的挽歌,可见当时的人认为,哪怕是王公大臣的生命,也都比不上草叶上的一滴露水。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东汉到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时期。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战争、瘟疫、水灾、旱灾,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亡。如果是王公大臣,还有另外一种死亡的原因,就是在权力的倾轧中死去。
当时的人面对这种大规模的死亡,他们如何来应对?基本上是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及时行乐,第二种是求仙问道,第三种就是生育很多的小孩,希望自己被子孙后代记得。
可是陶渊明觉得,这三种方式大概都不能真正告慰生命,所以他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写了三首《拟挽歌词》。其中的第三首他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他假设自己的死亡发生在秋天,在万物肃杀的环境里面,大家都很沉痛,把他的尸体送到城外,到郊区去埋葬。可是陶渊明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所以他想象,“我死了之后,死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他的想象是:“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就是说前来送殡的队伍祭拜完,大家把最后一块墓砖合上之后,这个墓室里就开始了永恒的黑暗,他再也不会看到第二天早上的朝阳,不管是一千年还是一万年都是如此。
那么那些前来送殡的人,他们去了哪里呢?陶渊明说:“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我觉得陶渊明说的非常地准确。前几年我有一个姨公去世,我们无锡的丧葬习俗是,送殡要从天亮前就开始。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人已经被烧掉了,大家就坐上租来的大巴往回开,大巴会把大家送到宾馆去吃一顿很丰盛的午饭。在这个回去的大巴上,我忽然间发现,殡仪公司的军乐队所吹奏的音乐,已经变成了《喜洋洋》《今天是个好日子》。
那些老年人早上起得很早,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在打瞌睡。年轻人平时很忙,没有那么多机会见面,发现这是一个社交的好机会,然后大家就开始聊天,开始寒暄,开始商量下午去你家玩还是去我家玩,是去打个麻将还是去K个歌。
那时候我忽然间觉得,这不就是陶渊明所说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吗?你的直系亲属可能还有余留一点点的悲伤,可是其他的人真的是已经唱着歌,奔向他们各自的生活了。
所以陶渊明觉得,既然这些都不能告慰我们的生命,那我们应当如何来面对死亡呢?他认为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就应当有一种意识,这个意识就是:“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意思是说,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得有一种觉悟,就是发现自然的生命流转,生生不息。这样一来,当想象死后的生活时,我们能够把自己想象成另外的一种形态,依然存在着,只是归入了生命的洪流。那这样一来,我们就和山川一样,看起来无言无语,但是和山川一样永恒,和山川一样伫立。
阅读陶渊明的诗是可以很好地安慰人的死亡焦虑的,因为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都有情,一草一木都有人性。他笔下的人,是“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可是他笔下的自然是什么样子的?他说,那是“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等到春天到来的时候,那些蜇伏的小虫子,它们听到雷声,吓了一跳,醒过来。那些草木也像刚刚睡醒的小朋友一样,开始横七竖八地伸懒腰。春天时的小鸟就是“翩翩飞鸟,息我庭柯”,它们收拢起自己的翅膀,站在树枝上面愉快地歌唱。
回到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死去的女孩子的故事。那个女孩子是自杀的,我们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自杀,她那么优秀,那么漂亮,也没有任何显而易见的创伤或者挫折。因此她的死对于她的老师、家长、同学都是一个创伤,我们都不知道答案。
但是在那一年春天,有一天上课的时候,忽然间有一只小鸟飞到窗子外面,停在树枝上,在那一个瞬间我走神了。我就想,也许那个女孩子的生命变成了那只小鸟,她在窗边唱歌。这样看来她只是换了一种生命形态,她并没有真正地离开我们。
半城荐书
《诗人十四个》
黄晓丹
围绕“春天”意象与“青春”经验,用古诗词阐释友情、孤独、情欲、死亡、别离五种生命事件,渴求与接纳两种生命态度。全书根据这些主题分为七章,每章选择两个诗人,讲解其在这一主题下的文学样貌与诗人个人气质,并在两个诗人的对比中,呈现诗歌的不同解读,展现生命的矛盾性和可能性。
作者整合知人论世的学术方法和现代心理学的分析语言,在继承经典笺注释义的基础上进行解读,旨在发掘古典诗词对于人生真正问题的助益性,激发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唤起深切的生命体验。
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日本佛系公告栏10万人点赞:人生除了死亡, 其他都是擦伤
山本耀司: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
我爱大风和烈酒,也爱孤独的自由
62岁李宗盛孤独庆生:“我终于放下了你,你却留我独自白头”
☂
文 编 Miss半城丨 美 编 糖糖丨音 乐 糖糖半城编辑部
凭一颗强大内心在世间砥砺前行终有一天能收获想要的精彩请大家多点在看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