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品病毒安全控制与病毒去除/灭活工艺开发和验证
病毒去除步骤对于保障生物制药产品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而言必不可少。ICH Q5A法规指南要求治疗性生物制品制造商在他们的生产工艺中实施关键技术,即基于工艺特定病毒去除策略,对已知或未知的病毒污染物进行去除或灭活。此类病毒去除步骤必须经过验证,表明所用的技术能够有效去除工艺过程中的各种已知的与不可预测的病毒。
在ICH Q5A中提到"well designed separationsteps, such as chromatographic procedures, filtration steps and extractions,can be effective virus removal steps provided that they are performed underappropriately controlled conditions. An effective virus removal step shouldgive reproducible reduction of virus load shown by at least two in dependentstudies”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病毒去除技术有纳滤除病毒技术、ph孵放以及膜层析技术等,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截留率为20nm的除病毒过滤器,该方法是从蛋白料液中除去病毒的有效方法,它是以大小排阻的机制实现的,可去除带包膜或不带包膜的病毒,但是需要进行病毒挑战试验,以验证该步骤的病毒去除效果,病毒验证时通常使用缩小规模设备以生产过程中的参数进行病毒截留实验。例如采用专用的细小病毒过滤器virosartcpv和hf(20nm病毒过滤器)进行病毒进行截留和去除,达到法规要求的大于4log的截留目标,甚至超过此目标。
20nm除病毒过滤是一种相对成熟安全有效且被广泛应用的方法,理想的除病毒过滤器应该能够截留环境中潜在的病毒,并允许高的蛋白通过率,同时保持高流速且不会发生显著的病毒流穿现象。当然过滤过程中,过滤器被逐渐堵塞而造成病毒流传也是普遍现象。所以选择合适的除病毒过滤器应该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在流速、通量和成本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如果一类过滤器有相应的数据证明在流速降低的情况下依然能稳定的保证病毒不流穿,首先就表明这个滤器拥有最高的安全性,其次就需要考核它的过滤通量和价格。在价格可以接受的前提下适当调正过滤面积和过滤时间,保证工艺的经济性是大规模生产的需要。目前市面上使用最多的细小病毒过滤器,例如virosartcpv和hf,在高log降值(lrv)下,仍然能够有效地去除病毒,即使是在高流量衰减的情况下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如何做好生物制品的安全控制与病毒灭活/去除,对于制药企业技术人员来说,还是有诸多疑问,在实际操作中也会碰到棘手的问题。为了解决部分生物药研发企业关于相关技术难题的疑惑,燃思医药邀请一线工艺大师吕茂民博士担任主讲,举办“生物药品病毒安全控制与病毒去除/灭活工艺开发和验证”线上培训。
吕博士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免疫学专业,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生物活性物质病毒安全检测实验室)工作16年,主要从事病毒灭活工艺验证和血液制品研究工作。2002年参加建立了生物药物的病毒灭活/去除验证技术平台;2007年参加组建了“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生物活性物质病毒安全检测实验室”;2010年该技术平台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授权专利1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016年吕博士从军事医学科学院转业,创办了具有病毒灭活/去除工艺验证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中科世生(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病毒灭活工艺验证工作及病毒灭活方法的研究, 现任中科世生(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如果您对本次培训感兴趣,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报名,或者和燃思医药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