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三:分析情节作用
一、知识框架
1、常见的设问形式:
情节作用题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
①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②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2、作用的思考角度:
这类题可以从三个大的角度来考虑:
(1)内容上的作用;
(2)结构上的作用;
(3)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内容上主要是指情节与小说的四要素(环境、人物、其他的情节、主题)之间的作用;结构上主要视情节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本身所具有的作用;表达效果上主要指从读者感受的角度考虑所具有的作用。
(1)内容上的作用主要术语有:
①为环境服务。(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人物形象服务。要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③为另外的情节服务。要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如推动某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为主题服务。要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2)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术语有:
A开头部分:
①统摄全篇,领起下文;②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③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B中间部分:
①承上启下,贯穿全篇;②详略得当,主次分明;③充实内容,寄托情感;④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对比映衬;⑤铺垫下文,行文线索。
C结尾部分:
①照应题目,呼应上文;②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3)表达效果上的作用主要术语有: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二、典型例题
1、2014年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
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局部情节作用题)
答案 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
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进一步揭示人际交往中情商重要性的主题;
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读者回味。
2、2012辽宁卷 《最后的黄豆》
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最后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扰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取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北,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发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发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着嚼它。不知是黄豆大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品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间读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题指津】小说自始至终都有关于爷爷嚼黄豆的描写,伴随着爷爷看染布、办染坊、还赌债、离开人世的全部过程,而每一个阶段的爷爷嚼黄豆,都折射出爷爷不同的心灵世界。“爷爷蹲着看染布时……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表现出爷爷对染布的专注。“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表现了爷爷的勤劳与坚强。“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则表现了爷爷守成的艰辛与无奈。爷爷嚼黄豆的情节在结构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