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文体知识
说明文文体知识
一、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院》)
3、逻辑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
五、说明文的结构(常用)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六、说明文语言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此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修辞方法的运用、描写、修饰性词语的点缀,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明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七、说明方法(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特征)
1、举例子:使说明具体、容易理解,有说服力
2、列数字(确数、约数):使说明准确、科学,有说服力
3、打比方: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易懂
4、下定义: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5、作比较:突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事物的特点更鲜明、更清晰
6、分类别:使文章层次分明,揭示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各类间的差异注:如何下定义? 主语 是 揭示特征、本质 + 宾语中心语 例: 陨石是 燃烧不尽降落地面的 流星残骸。
7、引用:使说明更可信、更有说服力(引用古诗文还可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8、画图表:简明、直观
9、摹状貌:使事物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10、作诠释:介绍、解释事物的特点,使之更具体、易懂
注:分析说明方法时,除了要分清类型及作用,还要区分主次,明确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哪一种为主是根据说明的需要决定的。
注意: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八、出题思路
(一)整体感知
明确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 说明对象指的是说明文介绍的特定对象(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说明内容指的是说明文介绍说明对象时的各方面的内容,如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等。因此,答题时,“说明对象”的答案应是具体的一个词语或短语,“说明内容”的答案应是概括性的叙述语句。
分析:一方面,力求用原文回答,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无适合的原文时,概括各段段意→合并归纳→组织表述。
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注意: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能以偏概全。
(二)局部探究
1、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察题型:划线句/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划线句/段的作用? 答题思路:从“自身”作用和“在文段中”作用两方面答。
2、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考察题型:某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删除法) 将某词换为某词,好不好?为什么?
(置换法) 加点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思路:
(1)删除法判断(不能删)→分析词语(该词说明……)→回扣(如删去有什么不好)
(2)置换法判断(不能换)→分析词语(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词义、搭配、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回扣(如换了有什么不好)
(3)陈述某一加点词的意义 / 作用 表层 ﹢深层
3、对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考察
主要题型及思路(1)修辞的运用(2)用故事(事例)开头的作用 a、形式:……引起读者兴趣 b、内容:……为说明内容服务
4、对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的考察常考的指示代词有“这”、“此”、“其”、“其中”等;有指示意义的词语如“旧的问题”、“新的问题”、“综上所述”等。答这一类型题时,更要特别研读词语所在句的上下文,找到对应的词语或句子。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要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