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十四课《驿路梨花》教案
原稿《驿路梨花》教案----陈宁宁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e472bb7c0102yog6.html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阅读法——默读。
过程与方法
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三、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梨花这一意象)的理解。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ppt、梨花图片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作者简介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三)默读文章,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明确: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明确: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3.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明确: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四)精读文章,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明确: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明确: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明确: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
明确: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明确:--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安排是细心的。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明确:--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在又饿又累的情况下我么进入了小茅屋,误会了老人是屋主人,而老人解释屋主人是梨花姑娘,那么到底屋主人是谁?r让我们再次深入文本。
(二)精读文章,二写梨花
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明确: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
明确: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4、族老人为我们讲小屋的故事,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解开悬念,同时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三)精读文章,三写梨花
1.文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明确: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解开了文中的悬念。
2.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明确: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明确: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4.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驿路梨花处处开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5.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
6.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
明确:自然界中的梨花;梨花姑娘;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四)文章主旨
明确: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歌颂了雷锋精神,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五)写法探讨
明确:1.记叙中有抒情。
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中或通过梦境,或描写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把对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这景中。
2.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
本文中直接写的人物是“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间接写的是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的人物都在现在出现,间接写的都是出现在以前的人。这样写使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增大。
(六)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第二次备课《驿路梨花》教案——邵灿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阅读法——默读。
2.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学习本文综合运用顺序、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3.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点
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梨花这一意象)的理解。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ppt、梨花图片(学生利用参考书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彭荆风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与意图: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明确: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明确: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教学设计二:品读课文,精巧构思
(设计与意图:理清小说的记叙顺序,综合运用了顺序和倒叙的记叙顺序。学习小说精巧的构思,通过设置两次误会、三个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明确:作者巧设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第一个是7、8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是12至14段,我们认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29至32段,分角色朗读一下吧。旁白+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这一处的悬念是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3、本文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是不是完全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呢?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有三:1、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2、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3、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明确:
(1)插叙瑶族老人借住照料小茅屋。作用:写出小屋帮助很多行路人,意义重大。
(2)解放军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在又饿又累的情况下我么进入了小茅屋,误会了老人是屋主人,而老人解释屋主人是梨花姑娘,那么到底屋主人是谁?让我们再次深入文本。
教学设计三:赏读文章,情感升华
(设计与意图:找出文中三写梨花,分析梨花的象征含义,进而理解标题的妙处以及主题。)
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明确: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一、精读文章,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明确: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明确: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明确: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实写, 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也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二、精读文章,二写梨花
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明确: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虚写,以梦中的梨花衬托梨花姑娘心灵美,又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三)精读文章,三写梨花
1、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驿路梨花处处开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引用诗句,梨花一语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2.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因此,文章最后一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升华了主题,赞美了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了神州大地。)
3.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
明确: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融为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文章主旨
明确: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歌颂了雷锋精神,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第三次备课《驿路梨花》教案——程福亮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阅读法——默读。
2.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学习本文综合运用顺序、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4.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点
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梨花这一意象)的理解。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ppt、梨花图片(学生利用参考书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彭荆风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作者简介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教学设计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与意图: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明确: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明确: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教学设计二:品读课文,精巧构思
(设计与意图:理清小说的记叙顺序,综合运用了顺序和倒叙的记叙顺序。学习小说精巧的构思,通过设置两次误会、三个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明确:作者巧设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第一个是7、8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是12至14段,我们认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29至32段,分角色朗读一下吧。旁白+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这一处的悬念是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3、本文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是不是完全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呢?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有三:1、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2、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3、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明确:
(1)插叙瑶族老人借住照料小茅屋。作用:写出小屋帮助很多行路人,意义重大。
(2)解放军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在又饿又累的情况下我么进入了小茅屋,误会了老人是屋主人,而老人解释屋主人是梨花姑娘,那么到底屋主人是谁?让我们再次深入文本。
教学设计三:赏读文章,情感升华
(设计与意图:找出文中三写梨花,分析梨花的象征含义,进而理解标题的妙处以及主题。)
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明确: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一、精读文章,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明确: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明确: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明确: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实写, 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也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二、精读文章,二写梨花
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明确: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虚写,以梦中的梨花衬托梨花姑娘心灵美,又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三)精读文章,三写梨花
1、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驿路梨花处处开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引用诗句,梨花一语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2.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因此,文章最后一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升华了主题,赞美了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了神州大地。)
3.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
明确: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融为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教学设计四:质疑与感悟
一、 学完本文后,你还有哪些存在疑惑的地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富有创意的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2、示例:这是一篇小说,为何要写“驿路梨花”而不写“驿路桃花”,进一步理解“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特点,并学会在日常写作中予以正确运用。
文章主旨
明确: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歌颂了雷锋精神,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四)板书设计设悬——释悬—— 新悬(雷锋精神)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三次
2、完成课时特训14课
3、思考积累拓展四,思考对“公德”概念的想法
(六)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一、所设问题要激发兴趣,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二、所设问题要由浅入深。如果学生在刚刚弄清“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这个问题时,就提问“本文为何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何好处”,学生就会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教学中我这样提出了几个问题:1.小屋的主人是谁?2.文章为何用“驿路梨花”为题?这样问题就有了坡度,学生不至于茫然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