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考阅卷老师透露,最反感的作文排行榜,你中了几个?
碰到这样的文章,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屑甚至厌恶。
比如有的同学准备了这样的文章内容:“李白散发弄扁舟……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王维明月来相照……”,然后根据具体的作文题或要求加个开头和结尾。
这类作文是这样演绎的——
如果作文题是“我作主”,文章的大体内容是:李白散发弄扁舟,发出由衷的呼喊——我作主;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发出内心的感叹——我作主;王维明月来相照,发出耐人寻味的问语——难道不该我作主吗?人生苦旅,何不自己作主,寻找一片静谧天空?
如果作文题是“寻”,文章的内容则是这样的:李白散发弄扁舟,寻找自己静谧的生活;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寻到片刻远离黑暗现实的宁静;王维明月来相照,寻觅属于自己向往的山水田园。人生苦旅,何不脱离世俗的纷扰,去寻一片心灵的静谧天空。
如果作文题是“拒绝平庸”,文章的内容又变成这样:李白拒绝平庸,散发弄扁舟,寻找自己静谧的生活;陶渊明拒绝平庸,举杯邀明月,寻到片刻远离黑暗现实的宁静;王维拒绝平庸,明月来相照,寻觅属于自己向往的山水田园。人生苦旅,要拒绝平庸,离世俗的纷扰,去寻一片心灵的静谧天空。
这类作文的选材是有关历史文化的,内容往往洋洋洒洒,不痛不痒,借古人身份,戴古人衣冠,发人生之宏论。这类作文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情感也不真实。阅卷时,这样的文章一般得分在15分左右。
课标要求,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有一定思考和感悟的人和事。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写作的素材。因此,上面这种套作类的作文是不受欢迎的,甚至令人厌烦。
请看一段考场作文片段——
在楼上,我看到这一幕,心里不禁一颤……
比如,“我”是站在楼上看到的这个场景,怎么可能看到那个盲人所穿大衣的质地?怎么可能看到她的眼神?怎么可能听到车主说话的声音?怎么能看到她脸上充满歉意?
所以这样的作文一般只能得切入分左右的分数,如果切入分为35分,那这篇作文只能得34分或33分。
比如“咱家那些事”这篇作文,不少学生写作时就没有抓住“事”“那些”等词语,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所以造成写作时出现跑偏的现象。
我爸爸的工作是跑业务的,所以在家时间不固定,而爸爸在家时,最爱上网“斗地主”……不知是不是地主斗多了,还是爸爸的天赋高、数学特别棒,爸爸经常会想一些巧妙的计算方法辅导我的数学,确实让我获益良多。家有贪玩而智慧的爸爸。
妈妈总是说烧菜是她最大的爱好。双休日放假,我们只要全家去书店,妈妈肯定直奔各种烹饪书籍去了。有一次,妈妈在书店里看书太入神,把钱包丢在了书店里……家有执着而迷糊的妈妈。
我家还有一宝,就是我的妹妹。年龄幼小的她是全家的宠儿……家有聪明而可爱的妹妹。
这篇作文写的是“咱家那些人”,爸爸、妈妈和妹妹,没有扣住题目中的“事”,偏题了。很遗憾。
第二步,分析词语间的关系。比如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等,关系不同,写作的重点就不同。如“咱家那些事”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事”,“那些”从数量上限制“事”,“咱家”从范围上限制“事”,写作的重点是“事”,但也要考虑“那些”和“事”。
每每批改这样的作文,老师们总会觉得索然无味,“审美疲劳”顿生,分数当然不会高到哪儿去了。这样的作文,如果不是写得特别精妙悦目,或者语言功底深厚,想要获得理想的分数是相当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