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年级下册五课《黄河颂》教案

   七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黄河颂》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五课。本单元是一组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教学要求是注重涵泳品味,不仅要调动学生的体验与想象去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提高精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本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3、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和品味,把握内容要点和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家看,这就是黄河。(播放黄河颂VCD,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出示光未然、冼星海相片和人物简介幻灯片)在听到这篇作品的朗诵时,心情异常激动,连续用六天时间,写出了史诗性作品《黄河大合唱》。这首歌唱彻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激励中华儿女,抗战杀敌,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其中流传最广的有《黄河颂》、《黄水谣》、《保卫延安》。(出示8个乐章名字幻灯片: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词《黄河颂》。
二、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创作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三、预习检测
请几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字、词,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同步听写,在此基础上对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音形义的提示。
(1)字音
山巅(diān)  澎湃(pénɡ)  狂澜(lán)  浊流(zhuó)  宛转(wǎn)
(zhù屏障(pínɡ哺育(bǔ滋长(zī)
(zhànɡ)屏障  (zhànɡ)重峦叠嶂  (lán)狂澜  (lán)斑斓
(2)词义
气魄:气势,魄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四、诵读感知
  1、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
  2、谈谈读完全诗后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五、品味研读
1、再次朗读诗歌,进行圈点批注。
2、找出诗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出来,且说明喜欢的原因。
3、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指导。
六、合作探究
()、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七、作业布置
为《黄河大合唱》写一段朗诵词
 
附板书设计:
        黄河颂
————————赞———————
|         |         |
序曲——————主体—————尾声
|         |         |
伟大坚强——    颂————学习
|                  |
|—————— 民族精神————|
 
教学反思:
《黄河颂》是一首直抒胸臆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热情奔放的笔调讴歌了黄河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奋发前进的力量。作为一位年轻教师第一次接触到《黄河颂》,故本节课的设计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有幸的是在课后得到了市教研室刘和程老师的指导,在刘老师的点拨下豁然开朗,且收获颇多。其心得体会有以下几点:
 1、诗歌教学应注重“读”。虽然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也有这个观念,甚至整节课的思路就是围绕“读”来进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应将初次诵读与正音分开,而我将二者结合到一起,导致这个环节的目的性不够明确,也致使本节课缺少了整体感知。
 2、读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自己读,并没有多少齐读的机会。应该采用多样化诵读教学,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3、学会放手。作为一名新老师总是希望将自己所得都倾囊相授,但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情感和观点,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研究问题。因此在课堂之上教师更多的要当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一个思想上的保姆。  
作为一名教坛新人,前途漫漫,道阻且艰。但相信在每一次的历练中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在此非常感谢刘和程老师的指导,使我在这条教学之路上又向前迈进一小步。

温馨提示

本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需下载请输入如下关键词获取百度网盘下载码:“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不仅可以获取当册的课件,同时可以获取教案、朗读等资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