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杯茶 | 第五期:集中力量建构主题

这是光 是光诗歌 2020-01-18

这是 是光诗歌 第 248 次 与你的动人分享





“是光”于2018年10月底新推出的小活动

 周末“一杯茶”

寓意用盏茶光阴起到提神之用,

希望能协助项目教师更好地解决课堂问题。


每周六晚8:00,将15-20分钟的时间

讲解老师们在课堂上遇到的具体问题。

前几讲,将主要围绕

“学生诗作二次引导”的主题开展。




 第五期 :集中力量建构主题 



主讲人:“是光”顾佳文老师

 时间:2018年11月24日 晚8:00



 顾佳文老师简介:




我是从江南水乡伸往云贵之地的长蒿

意欲打捞孩童眼中的云霞

用四年在浙大习文

再用四年,在村小教文

喜欢风和诗歌

它们让我除了浪漫,一无是处






 一点说明 

在收集到的老师意见反馈中,关于小杯茶时间,一些老师提出“有些益处,但是希望可以更系统化”,这里就小小地做个回应:非常抱歉呐,这个系统化的要求不太能满足大家。


首先,必须再次强调我们小杯茶的宗旨:它的时间很短,每周只有一次,每次会从大家的小打卡中选两首左右的诗歌进行分析给出对应的指导策略。这就意味着小杯茶存在的意义就是答疑解惑,就是面对具体问题作出针对性和局限性的回应,虽然我们会尝试拔高一点儿到诗歌范畴上去讲,但是将诗歌从无讲到有从地上讲到天上再落到人间不是小杯茶的使命。


其次,也必须坦诚地告知各位,作为分享者,我实在不是专业的诗人或诗歌理论研究者,要给出整个诗歌的体系实在有点为难。我所有的只是对诗歌全然的热爱,我所分享的不过是对于一两点困惑做出探索琢磨的勇气。若有一两处对诸位竟有些助益,那已然是十足的肯定。加之我们“是光”与著名诗人朵渔老师合作,周日会有他作为诗人的专场讲解,还请大家一定参加。


借此机会稍稍调整一下各位老师对小杯茶时间的预期:我在我的阅读经验和诗歌感知上给出一些意见,极有可能有失偏颇,极为欢迎大家交流想法,思维与思维交织激荡之时,好的诗歌或许就在回音中降落。



 先看第一首诗: 

 老师改编版: 





雨,来了。

来到它熟悉的大地身边

来到它喜欢的小河身边

可是它哀怨了

哀怨之前活泼可爱的孩子不见了

哀怨之前清澈见底小河变心了…



 



 再看第二首诗:

 这首诗的老师改编版: 






吃月亮

 

月亮是月亮

月亮是薯片

我们坐在月光下

吃——

香喷喷的月亮



 



所学的这两首,两位老师都在小打卡上提出了指导疑问,第一首《哀雨》的指导者周嘉敏老师主要的疑问是“觉得‘哀怨’这个词用得不是很恰当,不知道可以怎么改“,第二首《月亮》的指导者汪倩文老师在孩子的诗中读出了趣味但是觉得诗味不足。看上去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但是今天,我们打算将其放到同一条船上作为同一个研究主题来看待。什么呢?就是关于儿童在诗歌创作中用力分散导致主题不够突出的问题。

 

孩子刚开始写诗时一般就短短几行,也会有一个十分确定的描写对象,比如这里的雨或者月亮。但是,请注意:这不意味着孩子就能很好地搭建好这个形象。这个事物是一个点,它放在那里,但绝不孤立,与之相关的可牵扯出一个银河系。从一片叶子看到一片森林是多美妙的能力,但因为诗歌就那么几行字,假使你不懂修剪,不懂选择,不懂摘取必须的元素,我们所见的诗就是杂草的繁盛树木的凋败。


具体来看第一首《哀雨》,读完之后你最大的疑虑不是“哀怨”这个词用得怎么样,而是疑惑:这个孩子想说什么?他在诗中选用了雨、大地、河流、树和动物一系列意象,说的是雨下下来这些东西不在了或者变了,雨遂变得哀怨,我大致可以了解这个小诗人想表达的或许是环境保护的主题,从雨的角度侧面来写自然的破坏,这场雨就好似是诗人在为大地大哭一场。但读完少有触动,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所选的东西太杂了,相互之间,甚至事物与雨之间都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和互动,这样花枝招展,这样令人看不真切。所以,我们建议想要诗歌主题凸显出来,请在大树之上【剪除】一些东西。怎么剪除?在刚说的“雨、大地、河流、树和动物“中选定一样东西,把其他的删去,然后在雨和它之间发生确定的可延展的关系。

 

比如,我们选择了河流。因为雨和河流给人的感觉类似,像是异卵双胞胎,天上的河流来地上寻亲了。就很有故事可聊。就此改编一下:






哀雨

 

好久不见的雨,来了

来到了它喜欢的河流身上

叮,咚,叮,咚,叮,咚

敲了好久好久的门

可变了心的小河,睁着浑浊的双眼

认不出 你是谁?



 


 

如此一改,就独独留下了雨与这条河。出场的事物少了,哀怨的气氛却重了。雨落在水上的叮咚声如无力的敲门声,咚,咚,咚,咚咚,一遍遍砸在心头,没有回应没有河流记得,因为水已经变黄变浑浊,你再怎样敲打都唤不醒曾经清澈的记忆了。如果要讲环境保护,这就是一种悲伤的暗示,如果你想要讲哀怨,这被遗忘的雨就是哀的。

 

回到一开始周老师的问题,“哀怨”一词用的是否合适?第一层回应:若你担心的是哀怨本是个形容词但在这里被当成动词在用,实在不必有这类的担心,举个我特别喜欢的诗人洛夫先生的一句诗。他说“我的眼神遂变得很兽,很海明威”(诗集《烟之外》)。他把海明威当成形容词在用耶,完全的意外,完全的符合,完全的诗人语言。所谓的“词性误用”在不少情况下是诗歌内在逻辑所倡导的,诗歌拆解了语言所限定的框架,我们就不要从孩子手中没收这份自由了吧。但这里有第二层的回应:这首诗的题目是《哀雨》,在小诗人自己的原诗中反复出现了四遍哀怨,大约是想强调雨的情绪,如果是这样,那就有点不太合适。写诗不是写文章,你不需要三四遍的将关键词黑体加粗地显现出来,这份哀是需要你用挑选过的对象在互动的情感中流淌出来的,是读者自然感觉到的“哀怨“。


所以,我对这个小诗人的建议是:你把哀怨当动词用完全没问题,但是你没有真正考虑过要选择什么事物通过什么方式来展露这种哀怨,那就非常遗憾,那是赤裸裸的偷懒行为。写诗时你的主题一定要发光,你所有写出来的东西都要围绕其旋转。如果你还不能很好把握事物之间的平衡,那不妨先做剪除法,选一个主角,配一个想象,萦绕一种情感,不遥想一片森林,就好好地种好眼前这棵树。你一定可以做得相当漂亮。


聊完了这一首,再来看今儿的第二首《月亮》。这一次小诗人选择了什么意象呢?月饼,薯片,小船,香蕉和月亮本身。他最想表达什么呢?最后一句,就是中秋节大家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吃月亮。这个“吃月亮“很有童趣,汪倩文老师在改编时也直接将题目从《月亮》改成了《吃月亮》,这个改动十分切题,很是到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吃月亮呢?这又和诗人开始几句有关系,月饼是月亮,薯片是月亮,圆溜溜的黄澄澄的都有月亮的形态,弯弯的香蕉也是如此,这样一分析,那么刚才有一个比喻就被废掉了,“弯弯的小船像月亮”,是的,但是小船不能来吃呀,将这个与主题无关的比喻先剪除掉。

 

那么,剩下来的再修修剪剪一下就是一首好诗了吗?我们的汪老师就是这样改编的,但是她有困惑:觉得这样好像还是有点不对劲,好像少了点诗意或其他的东西。这就是我要在这次小杯茶时间中指出的第二个办法:增补。似乎和剪除相对是不是?其实不然。在一首短小的诗歌中,两个办法对应的部分是不一样的。剪除的是整首诗中与表达主题无关之物,增补的是与主题关联度颇高的部分。打个比方,剪除就是将杂草旁枝修剪干净,增补呢,就是让长得好的地方继续灿烂地成长,最好还能开出花来。

 

落到《吃月亮》这首诗上,我们已经确认了主题,也将重心移到了一个动词上:吃。配套的素材有:月饼、薯片与香蕉。如何增补呢?尝试改编如下:

 





吃月亮

 

我们团圆地坐在椅子上

吃着香喷喷的月亮

 

妹妹是个小馋猫

一手一个大月饼

“哇,月亮是甜甜的!”

 

我是零食鉴赏家

刚刚咽下大薯片

“嘿,明明是咸咸的”

 

奶奶最爱吃水果

剥了香蕉嘴里尝

“哎~呀~,软软的月亮,真好吃”

 

中秋节,真奇怪

你吃的月亮什么味儿?




 


 

以上,通过增加了吃月亮的人,将月饼、薯片和香蕉与月亮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还能对应着显出月亮不同的形态和味道,小诗人的童趣也被放大啦。是真的在“吃”月亮哦。有了这些增补,这首诗的主题是不是更突出了呢?这就是抓住主角建立关系的强大作用。


今天这杯茶泡得有点久,零零碎碎说得多了些,还请大家慢慢地喝。总结一下:

1.小杯茶的宗旨说明:解决老师具体诗歌指导上的问题,求针对性不求系统化

2. 如何集中力量打造诗歌主题?剪除不必要的意象,增补主要关系,擦亮整一首诗

3.小知识:词性的灵活使用是符合诗歌内在逻辑的,不是过错

4.小推荐:洛夫《烟之外》



课程 | 顾佳文

本期编辑 | 小悦“光”

校对 | 见“光”



热文推荐


孩子的诗梦游|地球姐姐|嫁给风|蜗牛|大海与河|小树的难过|风先生|种子|春天|面团

时光故事Enlightener专访|程雪&黎晓蓉:遇见一束光

是光分享一杯茶|第四期:诗歌意象的跳跃和连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