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杯茶 | 第八期:为什么学生喜欢把歌词写进诗里

这是光 是光诗歌 2020-01-18

这是 是光诗歌 第 272 次 与你的动人分享





“是光”于2018年10月底新推出的小活动

 周末“一杯茶”

寓意用盏茶光阴起到提神之用,

希望能协助项目教师更好地解决课堂问题。


每周六晚8:00,将15-20分钟的时间

讲解老师们在课堂上遇到的具体问题。

前几讲,将主要围绕

“学生诗作二次引导”的主题开展。




  第八期 :为什么学生喜欢把歌词写进诗里  



主讲人:“是光”顾佳文老师

 时间:2018年12月30日 晚8:00



 顾佳文老师简介:




我是从江南水乡伸往云贵之地的长蒿

意欲打捞孩童眼中的云霞

用四年在浙大习文

再用四年,在村小教文

喜欢风和诗歌

它们让我除了浪漫,一无是处






这是一位初中生所“作”的诗歌,诗名为《渴望》,不知大家看完是什么感受,是觉得欣喜还是困惑?我读完之后十分诧异,因为这几乎是全然的抄袭,抄了哪位著名诗人的吗?倒不是,因为这不是诗歌而是歌词,这首歌出自民谣歌手纣王老胡的《涩》,除了最后两句做了比较仓促尴尬的改动,前面全是一字不差地默写。

 

我挂出这首诗实在不是意在批评这个孩子,说实话我初中时还在引用周董“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那时流行周杰伦,这时流行民谣,孩子觉得有些句子长得好看,就顺手摘来种在自己的菜园子里,似乎也无可厚非。那我想和诸位讨论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孩子喜欢把歌词写进诗里?

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近几年民谣茁壮得很明显,走在街上都能听到《理想三旬》、《奇妙能力歌》和《成都》等。因为大学时有朋友是民谣发烧友,所以我接触民谣比较早,还去听了好几次现场。等到后来几首歌突然火了,我还困惑这不是很早之前就盛行的吗?我说这些不过是为了表达我对民谣实在没什么偏见,还一度很喜欢万晓利、周云鹏和李志等人。只是当我看到孩子直接挪用民谣的歌词来替代诗歌,我想要停下来思考一下现代民谣与现代诗歌的关系,重点探讨一下我们老师可能的作为。

 

“知乎”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现在的中国民谣会是又一轮现代诗歌的兴盛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72554)。回答者不少是持否定态度的,极端的还以此来区分“假文青”和“真文青”,还把《南山南》之类的歌拔光了毛竖起了墓碑。那我也不妨简单地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我绝不随意贬低歌曲的力量,鲍勃迪伦作为流行歌手,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取代了我的语言。同理类推,一首高质量的民谣歌曲,是极有可能抵达诗歌之魂的。但是,这里的关键问题就变成了“什么是高质量的民谣歌曲”?

 

作为歌曲,为了传唱,歌唱中的押韵要求非常高,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为了押韵而写出的一堆别扭的怪词,对于词藻的过度雕琢很多时候会让我们丢掉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且诗歌中的韵律又不是简单的一韵到底,处理不好这个问题,民谣就无法踏入诗歌。当然,现代流行的民谣,最为人吐槽之处是意象的高度重复,“理想,远方,姑娘,南方,阳光,旅行“等,似乎除了这些生命中无事可写,似乎除了这些想象无处可去,而现代诗歌越来越渗入寻常生活,越来越强调鲜活的表达,如果只是把诗歌当成一种文字游戏,那怕是无法真正唤醒诗歌。

 

所以,我很乐意承认市面上大部分民谣多多少少都有诗意流动,但若要称呼一句“诗歌“,怕还是配不太上。我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界定两者?因为我担心孩子们不看诗歌看歌词,因为我忧心孩子们陷入文字游戏,更想让老师们在这块好好引导一下孩子们。


如何引导呢?还是从小朋友的诗开始吧。


很熟悉是吧,题目都没变,直接改编于民谣歌手谢春花的同名歌曲《借我》,形式上也差不多。但是,这真的是好的仿写吗?


左边一篇“借我不再世故童心一片”,右边“借我可以在月球上玩耍”,很明显的强说愁,很明显地误用了这个句式,因此看上去怪怪的,只是套了个壳,没有完成诗意的传递,甚至连真正的童心都弄丢了,多么可惜。


基于此,我有以下几点小想法,与各位同仁分享:


1. 摆明我的态度:我欢迎所有的诗意似细雨般浸润孩子的土壤,因此我绝不会妨碍孩子去听喜欢的歌曲,每一种喜欢都有力量。尤其是民谣,确实是流行元素中与现代诗歌血缘最近的,里头确实有不少可以借鉴学习的部分。比如这首《借我》,打破了习以为常的搭配,重组出了一些能点燃心头思绪的语句。所以,鼓励孩子去听,去欣赏,土地会渐渐丰饶起来。(总比毫无摄入要好嘛)此外,老师自己也可以推荐一些诗味儿较浓的歌曲(像周云蓬的《九月》(海子的诗直接谱曲),像万晓利的《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生活气),鲍勃迪伦的《blowing in the wind》等)

 

2. 拒绝抄袭或毫无消化的挪用或毫无亮点的仿写。孩子们接触到的民谣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生命力,没办法深入挖掘,关于民谣在表达什么他们基本上是不太明晰的。主要原因是不少民谣歌手自己在写时也是混沌不清的,与学生生活又有比较大的距离,所以以《借我》为例,孩子可以深入学习“借我”这个句式,感受其美感,但完全没必要去仿写。如果我来上,我完全可以将主题扩大到“借”,我会和小朋友聊天,问他之前借过什么东西又借出过什么呀?孩子们可能给出的都是一些寻常之物,很好啊,与生活有关与自己有碰撞,之后以这首歌作为切入口,邀请孩子们来听首歌(放《借我》),将其中一句抄写在黑板上,整个风向就会从具象的思考往抽象的事物上跑,可以打开孩子们的想象,已经可以预想这是一场还不错的诗歌引导课。(去学真正值得学的部分,这提醒老师们可以关注孩子们在听的歌曲,然后进行小小的设计)


3. 最后,我想跳出民谣这个框框,孩子们可以学习的远不止民谣,关键是寻找好的作词人,一个好的作词人在气质上是与诗人最像的,但我不会推荐林夕,他在孩子们的经历之上,但方文山可以。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让我激动了好久,一句话取代了“天要下雨了”,这就是诗意。选一首好歌,品一种诗味,但一定,为你自己的生活和情绪服务。


撰文 | “是光”课程组顾佳文

本期编辑 | 小悦“光”

校对 | 靖“光”,见“光”,肖阳“光”




热文推荐


孩子的诗烹饪影子|风里有什么|苹果|立夏|种太阳|水珠|书包和书||走路||清明|梦游

Enlightener专访专栏采编组:我们与是光不得不说的小故事

是光分享他山之石 | 怎样读诗(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