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市场不断发展,行业有哪些新变化?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秘书长章弘曾预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800万辆。
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增长,充电也成为了行业愈发关注的话题。充电市场会如何发展?超充技术是否有新的进展?
在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多位车企高管、行业专家分享了对新能源汽车充电建设的思考。
充电桩建设不断加速,二三线市场正在成为“新蓝海”
根据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介绍,截至2023年2月,我国已建成充电站约11.1万座,充电桩559万台。公共领域充电桩达186.9万台。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要能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近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建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新增公共充电桩(标准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力争达到1:1,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车位占比预期不低于小型停车位的10%。
但2022年年底,桩车增量比为1:2.7。这意味着市场上有巨大的充电发展空间。
智充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丁锐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充电桩市场仍有窗口期,过去充电桩企业对于一线市场较为关注,但随着一线城市的充电站较为饱和,二线三线城市的充电桩建设正在成为“新蓝海”。
丁锐表示,随着新能源车不断增加,下沉市场也有更多的机会。但由于中国市场太大,大集团、企业不能完全进行布局,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是私人承包商都有潜在的机遇。
他认为,中石化、中石油等巨头“入场”仍需时间,这也是充电桩市场的窗口期。
充电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或将从充电桩建设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根据安信证券测算,2022年,中国充电桩规模达231亿元,到2025年,充电桩规模将达到455亿元。根据车百智库估算,2023年我国充电桩数量有望突破800万个。汽车分析师凌然指出,充电站的建设不能单靠一家一户,需要广泛调动行业内外的资源,与合作伙伴、加盟商共赢。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企业也开始从过去简单的站桩建设,进入到充电桩生态建设。
星星充电云业务CEO王迪提到,充电运营正从过去简单的1.0版本基础的运营,逐渐进入到2.0场景化运营。
未来,星星充电将会从单纯的硬件改善和提升为主,逐渐转向加强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充电网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运营、运维、综合能源发展上实现一站式解决方案,支持加盟商的发展。
这将包括诸如选址、智慧定价系统、季度经营改善报告等等。
丁锐则提到,为了更好地服务加盟商和用户,企业在多年间持续提供基于安卓系统下的充电桩。这样的充电桩加盟商可以拥有数字化能源管理能力,甚至是全自动化充电运营、持续性充电桩远程升级等能力。
快充技术迅速布局,“千伏”高压架构推广时期或已成熟
充电桩市场前景广阔的同时,超充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迎来机遇期。根据中汽中心的用户调查数据显示,充电慢、充电不便是当前用户选择购买电动汽车的主要顾虑。
虽然超快充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补能效率,但是根据联联充电数据显示,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城市上海约有10875个120千瓦快充直流充电桩,占公共充电桩的6.59%。
另一大新能源汽车城市北京的数据显示,快充桩以64%的占比贡献了94%的充电电量和充电次数,平均每个快充桩的充电效率是慢充桩的8.8倍。
巨湾技研总裁裴锋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巨湾等行业头部企业已实现5-15分钟充电80%的超充技术。
而根据华为MI整理的公开信息显示,2026年底,支持高压快充车型的市场保有量将达到1300万辆以上。支持800伏甚至更高的高压快充的车型销量占比也将在2026年达到50%的水平。
技术方面,根据百人会与多家企业联合出品的《高压快充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5)》显示,碳化硅、快充电池、PTC电加热器、空调等核心部件产业链已备齐,高压涉及的绝缘、散热、安全技术也有突破,安全性不断提升。该技术在短期内会使整车平台成本上升,950伏电压平台相比450伏平台成本增加或超6500元。
对于换电与充电的思考,裴锋直言,过去充电要40分钟到1个小时,不方便快捷,但随着超快充技术的逐步落地,慢慢就可以解决补能的便捷性问题。
丁锐则表示,换电站短期内无法统一标准,只能供给单一品牌使用。短期内换电技术有较高价值,但长期来看可能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但企业间各有计划,在电池统一上有较大挑战。
看完敢不敢点一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