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晚点周末丨为什么孟岩说投资是生活的投影?

晚点团队 晚点LatePost 2024-03-18

“在一个超长的游戏里赚钱,不是现在。”

文丨朱丽琨

编辑丨钱杨

孟岩总被问及两类不太相关的问题,一个是 “该把钱放在哪儿”,另一种是 “你的情绪为什么不波动?”


他是一个很好的表达者,或者用他粉丝的话——“布道者”。在他的粉丝群体中,流传着很多金句式的表达。例如,“一把宽的尺子”,意思是个人视角看待世界难免偏颇,要寻找更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而 “欢迎来到荷兰” 的意思是,如果你满心期待的人生是一场意大利之旅,结果落地荷兰,不如对自己说声欢迎,享受意外的旅程。


这类的词语、表达很多,先是被孟岩说出来,跟着粉丝也会念咒语般地重复起这些话,好像他们之间共享一本收录了这些话语的隐形辞典。


以至于有人对孟岩说,你不是教人投资而是在疗愈他人。


八年中两次创业,孟岩都在做帮助普通人投资理财的产品。他开设了一门课,出了一本书,先后做了两款投资理财产品。


粉丝们认识并追随孟岩投资,先被他的个人风格吸引——他身上有一种深度的平静。这份平静连他的心理咨询师朋友都感到惊奇。他们询问他自幼的经历,试图找到稳定人格的根源。


他天生情绪稳定,“别人崩溃得不行的时候也没什么感觉”,抗压能力也不错,沾枕头就睡着。孟岩说自己不是没有波动的时刻,但他是那种记得住教训的人。


平静的天性、过往的教训使他逐渐形成自己的投资观念。


在孟岩看来,投资和冥想这两件事可以在一块谈。如果说他对投资这件事有一些心得,那么他愿意归功于冥想。这让人想到《原则》作者、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对冥想的强烈推崇。


2018 年,孟岩在一个活动上听见达利欧说:“如果我这辈子做成了什么事,我把所有这些都归功于冥想。”


“达利欧说的不是 some,是 all!”


之后的 5 年里,他每天至少早晚冥想 5 分钟,长则打坐冥想 40 分钟,有时坐车也能进入状态,习惯性地审视头脑中的念头。


“大家评价我平静,因为我身上的成见少一些。” 孟岩说,“我们脑中都有很多规训式的概念、词语,这些都是成见,像思维里的铁锈,冥想能把它们溶掉。”

“投资是生活的投影”

孟岩曾经也有失去平静的时刻。他自认 “天生适合做投资”,认知和技术也让他自信,却迎来人生最失败的一次投资。


那是 2011 年,他在港股重仓一个公司的股票,用杠杆快速赚了几千万。欧债危机来了,他的账户很快下跌到只剩 100 万。他按下 “卖出” 键,出去跑步,每两分钟刷一下交易软件,希望那支股票继续跌。可一个月后,那支股票又涨回了最高点。


那之后的一周,他吃饭尝不出味道,明白了 “味如嚼蜡” 的字面意思。再之后的半年,这支股票成了 “心结”,在网上不时出现,或者在朋友聊天时被提到,持续刺激着他。他有时会盘算,如果没卖出能赚多少钱,或者亏掉的那几千万能买几套房。


他在痛苦中反思那次投资犯下的错误:没有分散风险,而是重仓一两支股票,还加了过多杠杆。


他得到价值几千万的教训,理解了金钱如何把人的贪婪和恐惧放大,让人不幸。


如今孟岩劝慰身边做投资的朋友时,总是从资本市场有长期回报的底层规律讲起,他认为,只要市场还遵循这两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资源配置占较大因素”,“市场低迷的时候反而是好的买入价格”。想清楚这些,就没什么好困扰的”。问题是不要短视。


投资国内还是海外市场?买股票还是基金?普通人怎么做资产配置?被问及时,孟岩不会直接给答案,毕竟每个人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都不同。


孟岩想把自己受益的方法和感慨分享给别人,想改善普通人的投资体验,他发现得从投资 “教育” 做起,从基本的问题开始讲——比如 “钱是从哪来的?”“为什么市场有周期?” 通过改变个人投资者对股市和基金的认知,来影响他们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他给现在的产品起名为 “有知有行”。


孟岩认为,是因为自己对投资的思考 “足够底层”,所以他能比较平静地穿过跌跌涨涨的周期。他从 2017 年开始了一场 “投资直播”,拿 500 万做本金,每周公开一次自己的投资操作和收益情况。1 年后,他贴出账户截图:亏损 73 万,年化收益率 -18.91%;可做到第 5 年,累计收益达到 216 万,截至 2023 年 3 月累计收益率 45%。


这 5 年的 “投资直播”,历经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引发全球粮食危机、超级通胀……每次宏观事件都使投资市场震荡不安,孟岩的收益率折线图像一张很不规律的心电图,但他让自己的情绪不跟着上下波动。


一些金融从业者把股市行情叫作 “猴市”,投资者的情绪和指数一起 “上蹿下跳”。普通投资者看不清股市走向,陷入茫然。如果同时还面临职业危机、人生逆境,处境就更加困难。


“投资是生活的投影。” 孟岩说。他的投资哲学和生活哲学是一致的。关于生活和投资,他的态度都是:平和地接纳不确定。

“螳臂当车”

2020 年,孟岩创立投资理财 App “有知有行”,他从影响用户的投资认知开始做,创业第一年,他在 4 个月中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设计投资入门课,放在 App 上供人免费看。


他不希望利用普通投资者的 “无知”,顺应他们在牛市高涨的情绪,大量发行或推荐基金赚取管理费。这种运作方式导致很多人在价格高点买入,接下来几年只能承受资产价值亏损。


在一次公司会议中,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出了一个十年 OKR:让中国股市波动减少一半。这意味着,让参与者更成熟理性,认同长期价值。这个理想延续自孟岩上一次创业,他在 2015 年创立的投资顾问平台 “且慢”。


“这有一点螳臂当车的意味,但我想试试。” 他说。


“有知有行” 会通过产品设计 “劝退” 用户。在 “有知有行” 和合作伙伴推出的 “长钱账户” 某一版本的详情页中,第一屏没有诱人的收益数据,而是提问 “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股市亏钱?” 随后提醒用户 “不要投入短期可能要用的钱”。他们和合作伙伴最近推出海外投资产品,为此设计了二十几道考题,包括 “美股市值在全世界占的比例” 和 “标普 500 上市公司的营收有多少来自海外”,用户通过考试掌握了海外投资的基础知识之后,才能购买。


一位公募基金机构的负责人曾问他:“为什么你总能做出公募基金行业的创新?” 孟岩回答说:“我从来没有认为我是哪个特定行业的人。”


“我在这个行业听到最搞笑的话就是:没事,我们(牛市)也发基金,但是我们比另一家公司割韭菜割得轻一点。” 孟岩也清楚,很多公司这样选择是迫于股东的压力。为了避免自己走入这种境地,他为 “有知有行” 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股权结构:大部分钱由他和朋友、创始团队的几个成员来出,保证对公司的决定权。股东中只有一个机构投资者,占比不大。


因为金融机构申请资质的资金门槛很高,这个股权结构意味着他得出一大笔钱。“我个人跟公司绑得太紧了,我承担更大风险。” 孟岩说,“但是你要玩自己的游戏,你就要这么做。”


这个设计部分地受到巴菲特的启发——跟过去很多次受到的启发完全不同。在孟岩做那次亏掉几千万的投资时,他想着 “巴菲特也加杠杆”,试图合理化自己加杠杆的行为。做 “且慢” 的时候,他研究更多的是巴菲特怎么选择好公司。


现在,他认为巴菲特成功的最大原因是 “给自己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长期结构”,这意味着设定原则并坚决执行,而把自己的环境设置好,才可以全然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这是巴菲特之所以能 “跳着踢踏舞上班” 的原因。


长期结构搭建好,也免不了短期遇到波折。“有知有行” 曾有一段时间现金流紧张,团队探讨过做私募、做付费会员,但没有人愿意推进这些不符合公司愿景的项目,不了了之。孟岩最后选择自己给公司借钱。他需要让公司更长时间 “留在牌桌上”。


2022 年,“有知有行” 与另外两个有资质的机构合作推出 “长钱账户”。这最初是孟岩在被动情势中做的决定,但他发现从那之后他变得更加放松、平和。“经历过才能理解佛教常讲的 ‘境由心转’。只要你走出一步,你看到的就比停在原地时要多。” 他说。

超长的游戏

7 月,孟岩再次 “直播” 投资数据,这次展示的是他的 “长钱账户”。在这之前的将近一年半中,他的账户年化收益 2.8%。这个数字不算惹人注目。


“长钱账户” 的基金投资组合策略也没什么特殊。它遵循 “股债平衡” 原则,根据市场行情动态调整股票类、债券类和现金类资产的比例。在收益和风险最高的股票类资产中,“长钱账户” 的配置以宽基指数为主,以此获得市场平均收益;辅以行业指数和主动基金,寻求超额收益。


“真正厉害在于,他们做到了以内容驱动的财富管理。” 公募基金观察人士、财经博主储松竹说,“他们的特色不仅在于资产端提供了正确配置理念的解决方案,更在于负债端让大家变得情绪稳定。” 他觉得 “有知有行” 的特色是用投资教育等内容长期陪伴用户,引导用户做长线资产配置,尽量减少在市场波动时不理智的中止、赎回——这是 “长钱” 不变成 “短钱” 的关键。


储松竹还观察到,基金投资顾问服务在国内财富管理领域还处在探索期,“长钱账户” 在 2023 年成为基金投顾范畴中增量最大的账户之一。


说长期主义的多,坚持下来的少。长期主义要求人们付出。“长期投资的 ‘价格’ 不是手续费,而是过程中你所经历的恐惧、怀疑、焦虑。是你下班回家看到家人时愧疚的表情,是你怀疑自己是不是把辛苦积攒的血汗钱搞砸了的自责心情。” 孟岩在播客中说。他认为 “有知有行” 就是要帮助用户 “聪明地承担风险”,让用户理解甚至 “拥抱” 波动——像他那样平和地接纳不确定,期待长期收益。


孟岩创业中做的种种选择,让他在金融行业里显得特立独行。看看他给公司的几间办公室起的名字,也许更能理解他的做事方式——


“空椅子” 来源于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贝索斯开会时总是空出一把椅子代表消费者;“派克市场” 是第一家星巴克的诞生地,从这里起步,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 “将心注入” 每一杯咖啡;“三双鞋” 背后是 “鞋界亚马逊” 美捷步(Zappos)的创业故事:用户买一双鞋,美捷步会寄去三双让用户挑出最合适的,并承担寄回另两双鞋的运费。如果用户在零售店没找到合适尺码的鞋,美捷步会帮用户从其他网站调货,即便那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这些办公室的名牌提醒孟岩:站在用户这边。


2017 年,孟岩发现一支基金在发行机构官网上打折,比在他当时做的平台 “且慢” 上买要便宜。他就通过 “且慢” 官方公众号、App 内公告等渠道引导用户去官网买,给大额用户打电话通知。


那些被他劝去买打折基金的用户,许多人在接下来的几年持续跟随孟岩团队推出的投资策略,并在孟岩开始 “有知有行” 这次创业时成为种子用户,主动帮忙推荐产品。


一位曾收到打折基金通知的用户后来加入孟岩的创业团队。这位团队成员清晰地记得,他收到那条通知时很吃惊,他把那条通知反复看了两遍。他涉猎过公募私募期权等多种投资,踩过不少坑。那个反常举动让他觉得这个人值得信任。


孟岩设想 “有知有行” 与用户的关系,要像风投机构和投资的公司,“筛选出和我们互相认可的用户,培养他们,陪他们一起成长”。


他不想以损失别人利益的方式获利,希望公司的商业模式基于用户的信任,而不是信息差。“我相信我们能赚到钱,在一个超长的游戏里,不是现在。” 孟岩说。

知行合一

“只需要对自己负责,你判断对了就赚钱,钱就是你的”。孟岩很喜欢投资的原因之一是它够直接。而创业让孟岩觉得可以实现更大的价值:解决他人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哪怕是一点。


孟岩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上学时敲代码、做产品让他兴奋。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创造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2007 年,A 股迎来史上最大牛市。他观察到,父母每晚要分别上 5 个基金网站查自己的基金净值,更新到 Excel 上。因为当时代销基金的银行软件转天才能查询,但他们很想知道当天又赚了多少钱。


基于这个需求,孟岩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创业,与两位当时的同事一起做了基金净值查询工具 “财帮子”。产品半年吸引到 100 万用户,但没有带给他持续的成就感。1 年后,随着熊市到来,用户迅速流失。


他关停了项目,反思自己的创造只是 “帮用户在牛市过瘾”,没有真正帮到他们。直到多年后,孟岩把自己思考成熟的投资理念融入创业,才有了 “且慢” 和 “有知有行”。


孟岩最欣赏的创业者是 Patagonia 创始人伊冯·乔伊纳德(Yvon Chouinard)——开一家公司传播环保理念,连续 20 年捐献销售额的 1 % 给环保事业,并在 2022 年放弃公司所有权,将市值超过 30 亿美元的公司 “捐给地球”。


“他简直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孟岩说,“原来号称想学他的人根本做不到。” 伊冯·乔伊纳德做公司的方式也是孟岩如今在做的:按自己的理念去生活,过程中 “顺便打造一个企业”,吸引更多人来践行他所相信的。


孟岩喜欢两本书,一本是《佛陀传》,他看到释迦摩尼证悟之后,“迫不及待地想要让更多人获得他的体验”,让人们看到世界为什么无常,贪嗔痴是怎么回事,“这能让人平静下来,或者换个视角”。另一本是《洞见》,从科学角度看佛教。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世界趋于分裂。如果这本书能启发人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各种事,也许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里的冲突都会少一些。


孟岩也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把世界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推一推”。


这些年,不断有企业家和高净值人士邀请孟岩帮忙管理他们的个人财产,他总是回绝。他感兴趣的还是帮助普通人投资。


他很高兴地知道公司的一位保洁员把自己的钱存入 “长钱账户”。这位保洁员 55 岁,过去在老家做了二十多年生意,心里明白 “钱要放到市场上才能产生价值”,积蓄只能存在银行让她焦虑。她刚来应聘那天,悄悄在网上搜门口的英文标语是什么意思,“担心是个非法公司”。后来,她开始看 “有知有行” 里的内容,干活时碰上公司员工,她会问他们问题。


她第一次买入 “长钱账户” 后连着跌了几天,孟岩问她什么感受。她说:“跌了也很正常,不能指望直接买到最低。” 她按照 “有知有行” 里讲的,把所有钱分成几笔,投资只用了那部分长期不用的 “闲钱”。孟岩在公司碰上她都会聊上两句,给她一些建议。


“我帮人做几个亿的资产规划,和帮她打理几万块,给我的幸福感一样,甚至后者更多一些。” 孟岩说。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龚方毅对此文亦有贡献。


图片来源:Hippopx

《晚点 LatePost》推出周末版,希望把视线扩展到各种各样的创造者。简单来说,我们想知道谁在创造,并以之影响周边;我们既注视当下,也回顾过去,寻找形塑今日世界的源头;我们关注技术、商业,也关注历史、人文,打量这些领域的交汇处的涌现。


让我们关注的可能是一款产品、一家店铺、一种包装的设计思路,也可能是某种工作哲学、产品理念、管理方法,可能是一种有趣新颖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在今天仍然焕发光彩的古老思想。


“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相比有待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 这是维克多·雨果的话——我们希望《晚点》周末印证这句话。

·  FIN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