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皮肤饥渴是怎么回事?




利维坦按:




在已有的研究中,儿童在发育阶段如果缺乏身体触摸,便有可能导致身体和认知受损,从而进一步导致其成年后对身体接触的厌恶感几率增高。可见,不论是文中的恒河猴隔离实验,还是作为智人的我们,对于身体抚摸触碰的需求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问题,也是神经学可以解释的现象。(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3229711000025)
所以,平常多拥抱你的伴侣,或者多撸撸猫或狗,对你也将大有裨益。







31岁的爱丽丝(Alice)住在伦敦,是一家企业的主管,她一直在违反新冠疫情封闭管理政策。“我本来不想跟你讲这事儿的,”她压低声音说道。


那她是怎么违反的呢?独居的爱丽丝每周都要走到花园的尽头去见闺蜜露西(Lucy)。在那里,露西会鬼鬼祟祟地紧紧拥抱她,仿佛在街头做毒品交易似的。爱丽丝舍不得让她离开。她说:“只有拥抱才会让我稍微开心一点,假装一切还好。”


除了露西的拥抱,自2020年3月15日以来,主动进行隔离的爱丽丝完全没被其他人碰过,一周之后,当地政府才正式颁布居家令。爱丽丝说:“隔离期太难熬了,它让我意识到我是个喜欢拥抱的人,我特别渴望拥抱,但我不敢跟其他朋友讲,毕竟这事儿说起来还挺难为情的,”她对自己鬼鬼祟祟的行为感到抱歉,“但我非常感谢露西,她的拥抱让我备受鼓舞。”

其实爱丽丝有“皮肤饥渴”(skin hunger),这是一种神经系统学领域的现象,新冠疫情则加剧了“肌渴”的程度。“皮肤饥渴”反映了人类渴望被触摸的生理需求,所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的婴儿才要躺在父母赤裸的胸膛上;被单独监禁的囚犯才经常像渴望自由那样,渴望与他人接触。


迈阿密大学触摸研究所的蒂芙尼·菲尔德(Tiffany Field)解释道:“当你触摸皮肤时,会刺激皮下压力传感器,进而向迷走神经(大脑中的一种神经)发送信息,当迷走神经活动越来越活跃时,神经系统会逐渐迟缓,心率和血压会随之下降,脑电波则显示个体处于放松状态,皮质醇等压力荷尔蒙水平也会下降。”


触摸还会让人体释放催产素(一种在啪啪啪和分娩过程中也会释放的荷尔蒙),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换言之,从生物学角度上说,人与人的接触大有好处。被触摸会让人觉得更平静、更快乐、更理智。

(pediatrics.med.miami.edu/touch-research)


© Pinterest


没有触摸,人类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会恶化。米兰比可卡大学(University of Milano-Bicocca)的神经学家阿尔贝托·加勒斯(Alberto Gallace)说:“文献资料显示,缺少触摸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


人类天生就是社会性动物;研究表明,剥夺猴子之间的身体接触会导致不良的后果。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将被触摸设定成了一种愉快的体验。“是大自然造就了这种感觉模式,以提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幸福感。只有群居动物才如此,因为它们需要聚在一起来提高族群的生存几率。

(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publications/observer/obsonline/harlows-classic-studies-revealed-the-importance-of-maternal-contact.html)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的恒河猴隔离实验:该实验将年幼的恒河猴单独隔离24个月之久,这期间,有两个“母亲”——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绒布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绒布妈妈的身上。该实验虽然残酷,但也揭示了哺乳动物对于身体接触的重要性。© ResearchGate


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许多发达国家已有了成为“无接触区”的风险,出于保护及法律考量,那里的学校和公共机构普遍推行“无接触”政策。菲尔德的触觉研究所正以世界各地的机场为调查场所,观察人们候机时相互触碰的频次(该研究目前暂时停滞了)。菲尔德说:“我们观察了4000余次互动。数据显示,至少在公共场合,人们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玩手机,几乎不会触碰彼此。”


保持社交距离的建议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独居的人已好几个月没与人接触了,而这种做法其实极具讽刺意味,因为肌渴会削弱我们的免疫系统,令我们更容易染上新冠。


菲尔德说:“我非常担心,现在正是最需要触摸的时候。”触摸有利于增强免疫功能,降低皮质醇水平。当皮质醇水平过高时,免疫系统就会衰竭:皮质醇会杀死自然杀伤细胞(一种帮助人类消灭病毒的白细胞)。菲尔德告诉我,已有证据显示触摸会令艾滋病及癌症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增多。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359293/)

(pubmed.ncbi.nlm.nih.gov/18842747/)


鉴于新冠疫情加剧了紧张与焦虑的程度,加勒斯很关注那些长期被隔离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他说:“触摸会给人带来安慰。当我们处于危险或焦虑状态时,被触摸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缺乏接触会增加压力。”他进一步解释道: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能先被拍拍后背的话,就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拍后背是一种安慰人的方式,可以追溯到孩提时代看护者的触摸。”


菲尔德的团队在封锁期间一直在进行研究:在100名调查对象中,有26%的人认为自己非常渴望触摸,16%的人觉得还好。97%的人说自己有睡眠障碍。菲尔德解释道:“当你抚摸皮肤时,血清素会增加。当血清素水平较低时,人们更容易失眠、焦虑和抑郁。如果人们在睡觉前被抚摸过,就会更容易进入深层次睡眠,这点很重要,因为P物质会在深睡阶段释放出来(P物质是一种影响痛觉、压力程度和情绪的神经递质)。”


© loveface studio


直到失去的那一刻,人们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依赖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雷丁大学现年40岁的人力资源专员莎拉(Sarah)说:“通常情况下,我更喜欢一个人生活。我喜欢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我是在社交媒体上发现莎拉的,当时她发的动态越来越丧。3月23日,莎拉在脸书上写道:“当封闭结束时,我要紧紧拥抱所有人。我会尽量把握轻重,不弄疼你们,但我不敢保证哦。”4月12日,她又写道:“我要在一切结束后拥抱所有人。”又过了几天,她发了一条更丧的动态。3月18日,她在推特上写道:“我今天很难过。一想到我要独居几个月,还不能拥抱别人,我就感到绝望。”


对莎拉而言,因新冠病毒而引发的肌渴令她十分悲伤。她说:“我觉得自己被遗弃了。我现在特别多愁善感,特别难过,压力很大,情绪很低落。”她还记得最后被人触碰的那天是3月15日。当时有位朋友一直住在她家,他离开时给了她一个拥抱。此后,除了邻居家的猫(偶尔会溜进她的花园,让她抚摸)和她在附近公园喂的鹅以外,萨拉没碰过任何生物。爱丽丝发现自己抱宠物猫的次数比平时多得多。“我通常不太撸猫,因为猫讨厌这样,但现在我总想给它一个紧紧的拥抱。”


© GIFCOP


通过抚摸动物,莎拉和爱丽丝无意中发现了能有效缓解肌渴的方式。菲尔德表示:“研究表明,按摩师和顾客都能从按摩中获益。所以养宠物很棒。当你抚摸狗狗时,你的皮肤也得到了触碰,也受到了刺激。


在新冠疫情期间,科技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但科技不能替代皮肤间的接触。“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维持社会关系,”加拉斯说,“尽管视听技术非常先进,但却无法还原触觉。目前没有系统可以让我们触摸彼此,进行互动。”他解释道:通常,应用于性玩具或电子游戏的触觉技术还不够先进,无法再现握手时的感受和微妙之处。


他说:“想模仿握手并不容易。感觉形态涉及很多系统。除了模拟皮肤上的感受器以外,握手的力度也很重要。这些无法轻易复制出来。有些系统可以还原类似的力度,但还不够大众化,且感觉不够逼真。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技术可以还原爱抚。


独居的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缓解肌渴。“要尽可能地多动,”菲尔德说道,“在房间里随便走走就能刺激脚上的压力感受器。给自己做个头皮按摩,或者在脸上涂抹润肤霜。这些都是运动皮肤的不同方式。”


不过话说回来,你不能让所有人都去上瑜伽网课。从某种程度上说,你必须接受皮肤会饥渴的事实,接受在新冠疫苗出现之前,我们可能会生活在没有身体接触的社会的事实。但长期将彼此视作病毒体以后,我们还能回到从前的样子吗?


新冠疫情期间,巴西圣保罗一名女性隔着密封布与她的父亲拥抱。© EPA


菲尔德担心新冠病毒可能会进一步将我们推向长期无身体接触的社会。她说:“我怀疑当疫情结束后,许多人仍会保持社交距离。”最近爱丽丝在一家超市购物时,突然有人从她背后擦肩而过:那种不经意间的接触令她忍不住躲到了一边。


爱丽丝已经适应了那些肌渴的独居朋友们:她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们和自己一样,对人际交往充满了渴望。最近,她开始在散步时,主动搭讪独自站在自家花园前的老妇人。爱丽丝觉得她一直站在那儿是想找个人说话。老妇人和她聊了一会儿后,伸出了手说:“过来吧,亲爱的。”“她想跟我握手,”爱丽丝回忆道,她感同身受地看着妇人说道:“不好意思,我真的不能过去。”


离开之后,爱丽丝对自己拒绝握手而感到自责。她说:“我情绪很低落。因为我知道她为什么想握手。而我也想握手。”



文/Sirin Kale

译/antusen

校对/boomchacha

原文/https://www.wired.co.uk/article/skin-hunger-coronavirus-human-touch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antusen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本文: 利维坦 本平台旨在分享 如有侵权 可联系小编



推荐阅读:

疾病是情绪的外显,与自己身体对话,释放情绪,让生命能量再次流动起来!


长按识别





关注我们



喜欢此文,请给我鼓励,为中医点赞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