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道坤:治疗了3万多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300多例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闻名海内外。被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等评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专家


正文:

白衣雅素,行无所息,因为“医生”这个称谓,所以你义无反顾,风雨兼程。在对患者的谆谆叮嘱中,在同病魔的生死博弈间,在与弟子的传道探索中,你挥洒着晶莹的汗水,收获着希望的梦想。

说起王道坤,无人不竖大拇指。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品德,他作为农工党甘肃省委会原常委、甘肃省名中医、教学名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师承)博士生导师,心系中医,传承学术,培育英才,桃李芬芳。他根植西北厚土,医传祖国河山,像一支支红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他人。
师承教育作为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王道坤,就是这样一位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祖国医疗事业的典范。
扎根西北五十载   潜心治疗疑难病
“我们公社的卫生院来了些大学生……。”这一消息在当时那个年代偏远的农村炸开了锅。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王大夫是从大城市来的,又是有学问的大学生,肯定病看的好。”
的确,1967年自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王道坤和其他有志学子一起响应毛主席“6·26”指示,和妻子尹婉如自愿来到甘肃,在酒泉市金塔县大庄子公社卫生院一干就是10年。
“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又是在大西北的农村,医疗和生活条件的艰苦恶劣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出来的。但是王道坤以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所特有的品质——坚韧不拔、充满激情、相信组织、热爱祖国,竭尽所学为百姓解除病痛。
在临床实践中,王道坤衷中参西,病证结合,提高了中医的临床参与度和治愈率。1974年金塔县发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发病急,危害大,他和妻子尹婉如挑起防治重担,一方面抢救危重患者,一方面宣传预防措施;在没有病房的艰苦条件下因陋就简,在公社戏台上开设病房,前台住男,后台住女。
通过中西医结合,使很多流脑患者转危为安,有效阻击了疫情;在普通房间消毒后,就开展宫外孕、肠梗阻等手术。王道坤还开展过针拨白内障、针灸治疗聋哑人的工作。在那个缺医少药的特殊环境条件下,当地百姓甚至骆驼生病了都要求助于他们。经过几年的时间,王道坤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能人。县里为了提高当地医生的技术水平,专门邀请王道坤举办各种内容的培训班。王道坤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讲授《伤寒论》、方剂学、内科学等,学以致用。还自编了许多歌诀,使得培训的效果极为显著。

基层缺医少药,王道坤因陋就简,诊治了大量内外妇儿疑难杂症,期间大胆实施中医“金针拨障术”,使36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1976年王道坤被调到酒泉地区医院工作,牵头创建中医病房,建床42张。在甘肃中医药大学建院之初于1983年调入学院,并创建附属医院脾胃病科,边教学边临床。
结合甘肃尤其是河西地区胃癌高发的实际,王道坤潜心钻研地方重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治,汲取敦煌医方制方思路和配伍特点,利用甘肃省丰富的中药资源,推陈出新研发出“萎胃灵胶囊”、“治萎防变胶囊”等院内制剂,结合自拟经验方“化瘀消痞汤”、“辛香通络汤”、“疏肝和胃汤”等,汤丸结合,每3个月为1个疗程。
该治疗方案已作为甘肃省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自从1976年治愈北京调查部患者赵氏后,坚定了信心,至今治疗了3万多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300多例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疗效显著,闻名海内外。1994年由崔月梨、董建华等专家评定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专长医家。

1995年应中央8部委邀请参加天安门义诊活动。2003年“非典”袭来,王道坤作为甘肃省“防治非典专家应急小组”专家组成员,深入疫区,提供预防疫病的经验处方,为甘肃省成功控制疫情做出了贡献。
2005年9月,在神舟6号飞船发射前,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组织一些参事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学习调研,正好路过王道坤曾工作过10年的大庄子公社(现在改称大庄子乡)。
王道坤顺路看望昔日的老同事时,正好偶遇了一位以前被他治愈过的老患者,老人见到王道坤非常高兴和激动,感恩救命之情溢于言表。在王道坤一行返回又路过大庄子乡时,马路边又有几辆小推车和一些老乡,他们把车辆拦住了。当村民们说要找王道坤时,大家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都是昔日王道坤精心诊疗过的病患者,他们听说王道坤返乡出差,都想见一见、当面感谢昔日的救命大医。
村民们拿了许多自家种的西瓜、做的粉皮、榨的胡麻油、种的蔬菜,一定要让王道坤收下,足见王道坤当年工作时与老百姓的情谊。
那10年的基层磨炼,为王道坤今后的临床以及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挖掘整理敦煌医学  古老医方重放异彩
王道坤1983年在学院学术年会上,提出了“敦煌医学”新概念,受到广大师生的称赞。1984年在《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发表“敦煌医学初探”,开创了“敦煌医学研究”的先河。
王道坤是我国较早研究敦煌石窟医学文献资料的专家之一,对其中的许多医药资料如本草、诊断、药方、医经、针灸、养生等都有精究。他发现敦煌经卷的医学内容不仅丰富了隋唐前后时期医学文献的内容,也为一些传世医书校勘和复原提供了依据。
在敦煌医学的文献研究中,王道坤还发现了大量的医方,通过文献考证、检索校对,汲取其中的制方思路和配伍规律,以五脏补泻方为基本方加减化裁,成功研发出“敦煌石室大宝胶囊”院内制剂,治疗脾胃系疾病及肿瘤放化疗后康复疗效显著。
他还对敦煌古医方中的“五脏方”仔细揣摩,临床灵活应用,凝练出“温补脾肾,防治大病”、“宣通气机,安和五脏”的学术观点,并率先提出“敦煌医学流派”的构想。在王道坤的引领下,敦煌古医方广泛应用于临床,敦煌医学与转化研究成为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特色学科。
王道坤还为甘肃中医学院创建了中国医学史博物馆,参与创建了学院中医门诊部,并且在教学之余始终坚持双休日出门诊。王道坤因其高尚的医德医风、突出的临床疗效、广受好评的教学效果,被评为甘肃省首届名中医、教学名师,并受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

践行医药一体观   活用经方疗效优
王道坤认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大夫,一定要识药懂药,医药一体,谙熟药性,方可行医,这是中医临床取得可靠疗效的保证。他提出中医教育要重视“医药一体观”,在学生和徒弟初入师门之际,首先要认识中药、鉴别药味、调剂中药,鉴别真假优劣,学习并掌握中药学知识。在临床用方中,王道坤践行医药一体,根据患者病情,采撷古今之长,经方时方并重,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1982年,王道坤经过考试,1983年成为甘肃中医学院的一名教师,创建了医学史、各家学说等课程的讲授。杨上善曰:“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王道坤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创立的“42字教学法”可谓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道坤在《岐黄真髓》一书中对学生提出的学习中医的“12345”方法,即树立一个整体观,学好两论(《矛盾论》《实践论》),牢记300个良方,掌握400味中药,熟读四大经典和中医各家学说。这就好比为入门者提供了一把开启中医之门的钥匙。这本书也是王道坤学术思想的完整呈现,更是王道坤宝贵临床经验的无私奉献。可以说,这本书为中医初学者提供了入门路径,为中医进阶者提供了攀登阶梯。
年逾古稀仍临床  弘扬国粹济四方
王道坤的学术思想是首重养生,这是中医上工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也与当前人们的医疗观念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健康的转变相一致,这是中医之本。大医精诚,对学问要精深精专,对患者要一心赴救,要做仁医,这是中医之魂。注重经典传承,集历代名医之长,丰富学识,这是中医之体。
创新完善中医辨治,首倡五诊合参(望、闻、问、切、查)、十纲辨证(气血加八纲)、三疗并重(话疗、药疗含针灸、食疗含饮食禁忌),提出“调五脏以安脾胃”“温补脾肾,防治大病”“保胃气填精血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等学术观点,这是中医之用。
王道坤在中医辨治中的创新,绝不是为了自我炫耀,而是根据临床实际实事求是地思考。对于五诊中的“查”,就是理化检查。在这里有必要纠正大家的一个误区。一般都会认为理化检查就是西医检查,但是,理化检查的设备仪器本身有谁规定过是姓“中”还是姓“西”?它只是认识疾病、认识生命的一种手段。对于十纲辨证中的“气血”,是中医辨证中阴阳总纲的具体化,更有利于辨证中的方向性,更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对于三疗中的“话疗”,是中医“上医治神”的体现,《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治神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为方便远道而来的患者、职工和学生就医,从1986年开始,王道坤坚持双休日上门诊,直至今日,80岁高龄的他仍然每周上五次门诊,会诊查房一次,同时带教基层进修中医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实习学生。2012年,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老年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王道坤又担起牵头制定《中医老年病》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的重任,通过师带徒培养中医优秀师资和临床人才。每诊治一个患者,他都要详细记载并保存“五诊”(望闻问切查)情况和处方,五十年来积累的纸质病历处方摞起来比三层楼还高。
创新理念重德育   设立奖项励学子
王道坤历来强调立德树人为先,重视真才实学为本,汲取“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成才规律,他把开发学生悟性作为重点,主张自主学习,传授“成才曲”和“42字法”。曲为“诚信又勤快,成才是真经。不能成大器,贪懒是祸根。目标要选定,心态很要紧,方法是捷径,助你获成功”。法为“医之道,任非小,关性命,诚是宝。医之理,很深奥,花气力,抓主要;多实践,熟生巧;边学习,边创造;通今古,名医昭”,成为甘肃中医药大学教学课程思政典范。
他热爱事业,关爱中医学子,2005年个人捐资10万元,设立“王道坤英才奖学金”,已经奖励品学兼优学生百余名;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荣获“甘肃省教学名师”光荣称号。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和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国家第三、第五、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以及北京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薪火相传指导老师,承担了大量医教研等培养任务。
先后在北京、广州、省内作讲座百余次,听者翘首称赞;临床中把手相传,引经据典,传授心法,迄今已有培养的优秀学生代表如郭义、李盛华、顾景辉、王君、李应存、段永强、郑保平等百余名徒弟成为医教研骨干及省级名中医。
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被农工党甘肃省委会荣誉党员称号;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8年中共中宣部授予“新时代优秀医师”荣誉称号;2020年5月甘肃省人社厅和卫健委授予“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1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坐诊:甘肃中医药大学,具体情况请自行联系。

推荐阅读:

云南退休老中医:天天免费义诊,只开方子不卖药,每天限号150人,患者遍布国内外……

退休老中医钟祥坤:行医40多年,让无数被大医院“判死刑”的患者获得了新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