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2023年第10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更多精彩,请点上方关注我们
本刊特稿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
......周文 许凌云(1)
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余泳泽 胡鹏(14)
数字经济研究专栏
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基于信息的双重效应识别
......刘艳霞 陈乐 周昕格(30)
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
......宋嘉豪 徐定德 汪为(46)
国民经济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内在逻辑、任务要求与政策取向
......孙博文(60)
全球能源安全大变局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思路与方略
......龙勇 宋敏(74)
财政金融
全球最低税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何杨 廖鎏曦(84)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影响银行贷款拨备的计提吗?
——基于中国147家商业银行的证据
......黄飞鸣 晏文真(98)
生态经济
环境规制的水污染减排效应研究
——来自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升的微观证据
......章政 郭雨蕙 吴瀚然(113)
中国农业碳排放区域差异及其空间分异机理
......尹忞昊 田云 卢奕亨(130)
产业经济
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演进逻辑、现实依据与路径选择
......龙飞扬 施贞怀 殷凤(146)
《改革》社评
开放是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丰安(扉页)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
周 文 许凌云
摘 要: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国竞争加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形成的历史性交汇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命题。与此同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性谋划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作者简介:周文,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许凌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
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余泳泽 胡 鹏
摘 要: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基础环节的堵点总结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现实约束,并在剖析新基建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第一,新基建不仅包含传统基建的基础性、公共性和通用属性,在技术特征上,新基建的前沿技术应用性更强、技术更迭更快。在功能特征上,新基建具有更强的带动功能和平台功能。在行业特征上,新基建更具协调性和包容性。第二,在畅通生产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要素支撑,而且可以促进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在畅通分配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全方位优化要素流动,深度弥合数字鸿沟,而且可以为创业就业提供条件,缩小收入差距。在畅通流通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可以促进劳动要素流动,打破市场分割,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为加快形成统一大市场提供要素支撑。在畅通消费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激活潜在需求,创造更多需求,而且可以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消费意愿。第三,新基建不仅打通了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堵点,而且可以发挥生产与分配的相互促进效用,消除要素与产品流通障碍促进生产,加强生产与消费环节精准匹配对接。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应从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实践、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市场需求和多部门协同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国内大循环;新基建;统一大市场
作者简介:余泳泽,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胡鹏,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博士研究生,滁州学院金融与统计研究所讲师。
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
基于信息的双重效应识别
刘艳霞 陈 乐 周昕格
摘 要:以我国2009—2020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数量、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发挥信息的传递效应和资源效应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信息透明度较低、位于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经济后果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能够提升企业未来财务绩效。上述研究结果不仅从信息的传递效应和资源效应视角识别了数字化转型的绿色价值,而且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绿色创新;信息传递效应;信息资源效应
作者简介:刘艳霞,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乐,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周昕格,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数字技术应用
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
宋嘉豪 徐定德 汪 为
摘 要: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考察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将农户相对贫困的收入贫困线划定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50%和60%时,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为20.5%、26.8%和30.1%。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应用能够显著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应用可以通过非农型生计策略选择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作用在中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次之,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中仅西部地区数字技术使用维度显著。为此,应当关注相对贫困问题,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断缩小城乡间、区域间与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破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阻碍,适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为农户生计策略的有序改善创造外部条件。
关键词:数字技术;生计策略;相对贫困
作者简介:宋嘉豪,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徐定德,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汪为,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内在逻辑、任务要求与政策取向
孙博文
摘 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超越了传统意义上高度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和高碳排放的增长范式,突出特征是将绿色发展底色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环节,体现了发展范式的绿色变革,凸显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着较大规模的能源消费需求预期,通过经济增长与能源电力需求“脱钩”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突出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建设以清洁电力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制约了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有待进一步突破,在不少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支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还有较大改善空间;碳市场交易制度尚不完善,电力市场改革推进迟滞,尚未形成碳市场与电力市场高效协同机制;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面临诸多制约因素。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需在健全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探索构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机制,健全碳排放交易和碳税协同机制,深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优化绿色低碳生活长效促进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关键词: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低碳经济
作者简介:孙博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智能治理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全球能源安全大变局下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思路与方略
龙 勇 宋 敏
摘 要:能源安全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受气候变化、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新冠疫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能源供应链遭受巨大冲击,给我国能源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在我国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地缘政治冲突持续深化、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等背景下,我国利用外部能源的渠道收紧、变数增多、风险加剧,导致国内能源价格上涨压力增大、用能成本增加,影响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应坚持立足国内、自力更生,数量安全、煤炭托底,节约优先、效率为本,科技支撑、多能协同,扩大开放、开拓海外的思路,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能效全面提升战略、绿色能源消费战略、能源科技创新战略、能源多元合作战略,在增大能源供给总量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在控制能源成本的同时降低对外依存度,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塑造长板技术新优势的同时提升全行业竞争力,在保障海外能源安全的同时提升我国能源话语权。
关键词:能源安全风险;能源生产;能源危机;能源转型
作者简介:龙勇,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宋敏,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全球最低税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何 杨 廖鎏曦
摘 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税收规则迎来了世纪之变,其中“支柱二”全球最低税改革适用范围广,可能对现行国际税收规则和中国税收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制度和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微观数据,对全球最低税改革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发现,短期内全球最低税改革对中国的影响较小,中国还有较大的政策调整空间,但是由于全球最低税引入了倒逼式的制度设计,会使得更多国家或地区调整区域内财税政策,因而中长期会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和税制的竞争力构成挑战。为应对全球最低税改革,中国应继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并以此为契机,做好前瞻性布局,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强化跨境税源监控,增强国际税收制度的竞争力。
关键词:全球最低税改革;利润转移;国际税收
作者简介:何杨,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廖鎏曦,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影响银行贷款
拨备的计提吗?
——基于中国147家商业银行的证据
黄飞鸣 晏文真
摘 要:以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计提为视角,选取2008—2021年中国147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考察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计提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贷款拨备计提具有促进作用;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仍保持稳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增加银行破产风险、恶化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主动风险承担意愿,从而增加其贷款拨备计提。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区域性商业银行、处于银行竞争程度较低地区的银行,在面临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时,更易受到不确定性的负面冲击,进而增加计提贷款拨备金额。基于前瞻性的拓展研究发现,贷款拨备计提具有前瞻性,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银行可能基于预期风险的增加而多计提当期拨备金额。
关键词: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贷款拨备计提;银行风险承担
作者简介:黄飞鸣,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晏文真,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环境规制的水污染减排效应研究
——来自水污染物
排放标准提升的微观证据
章 政 郭雨蕙 吴瀚然
摘 要:在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其“以新代旧、以严替宽”的动态提升是我国工业减排的主要驱动力。基于手工搜集的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信息构建政策变量,利用2001—2014年中国水污染企业微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研究标准提升的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和差异化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标准提升显著降低了以化学需氧量为表征的企业水污染排放,基于多种方法开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结论是可靠的。机制分析显示,企业减排没有以减产停产为代价,而是通过前端清洁生产和末端污染去除的方式共同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标准提升的减排效应在制定出台地方标准、标准提升幅度适中、企业达标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为此,应持续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有序推进排放标准的覆盖、优化和更新,对不同水平企业分层分级设定排放限值,促使污染企业“劣者趋良、良者趋优、优者更优”。
关键词:污染物排放标准;企业污染减排;差异化政策效应
作者简介:章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雨蕙,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吴瀚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农业碳排放区域差异
及其空间分异机理
尹忞昊 田 云 卢奕亨
摘 要:在测算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其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其区域差异特点、动态演进趋势与空间分异机理等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绝大多数省份以及各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均处于下降态势。2020年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为93 885.28万吨,较2005年减少7.04%。15年间,共有18个省份农业碳排放量处于下降态势且以北京降幅最大,高达75.84%。第二,中国各省份农业碳排放量差异受劳动力规模的影响要大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三类区域与之类似。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省际层面已出现“俱乐部收敛”现象,未来有可能出现马太效应。第三,中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依次为农业机械化水平、地形起伏度、农业产业集聚、农业公共投资、农业产业结构。具体到三类区域,粮食主产区的主导因子为地形起伏度,而粮食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则受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最大。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区域差异;空间分异
作者简介:尹忞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田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卢奕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
演进逻辑、现实依据与路径选择
龙飞扬 施贞怀 殷 凤
摘 要: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的演进逻辑为“以基本封闭的NVC为主导推动工业发展→以NVC为主导推动对外开放→以GVC为主导推动对外开放→NVC和GVC并重平衡拉动内需→以NVC为主导拉动内需”。制造业嵌入以NVC为主导的双重价值链有其深刻的时代内涵,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是GVC重构下维持供应链安全的必由之路,顺应了双重“中心—外围”理论下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制造业发展以嵌入 NVC 为主导,并不是搞自我封闭,也不是忽视对外开放,而是聚力培育畅通国内外循环的内生动力,增强对GVC的掌控力,最终目标是实现GVC和NVC的有效协同和互补。实现这一目标,对内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传统消费提质升级,加强引领性技术攻关,摆脱“卡脖子”环节掣肘;对外要增强高端要素虹吸力,提升区域产业链控制力,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重塑全球价值链新格局。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要重点兼顾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实现两条价值环流良性互动。
关键词:制造业;双重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
作者简介:龙飞扬,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施贞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殷凤,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众号ID:gaige-zazhi▼▼
最新动态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