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思想建设】关于人民政协中国特色及其国情适应性的几点思考

2017-06-24 成都民建

作者:蒙晓灵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政治载体,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历经几代人的不懈探索,形成了今天在中国的政治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机构。人民政协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探索充分说明,人民政协中国特色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的,是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坚持人民政协中国特色,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下是笔者关于人民政协中国特色及其国情适应性的几点思考。

  一、人民政协中国特色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相适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1]无庸置疑,宪法所赋予人民政协的统一战线组织性和发挥重要作用的地位构成了人民政协最基本的中国特色。而这一中国特色源自中国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共同追求民族复兴的艰难探索,形成于新中国的创立,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愈加鲜明。

  有学者提出适应性就是后天获得的组织性,概而言之,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环境提出的挑战越多,年代越久远,适应能力就越强。[2]人民政协统一战线组织性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而是无数仁人志士历经艰难困苦,历经历史的积累,不断的应对中国的国情现实的挑战而形成的。统一战线发挥作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火红的年代,在面临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大家求同存异,在反帝爱国,争取民主和反对独裁专制的斗争中,为民族和国家的解放而并肩战斗。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同时确定了国歌、国旗,国家采用的公元纪年,确立了国家的领导机构组成,参与构建了国家基本的治理框架,在新中国的创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治国方略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带来了各领域的深刻变化,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议言献策。随着人民政协事业的不断发展,政协参与政治协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程度愈来愈高,组织愈加稳定,人民政协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不可替代,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环境。

  因此,正是宪法所赋予人民政协的统一战线组织性这一独特的中国特色,成功的适应了近代中国由三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这一国情的历史巨变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在经受了甲午战争之痛,《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辱,经历了近百年的战乱蹂躏和积贫积弱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党派各族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终于走出了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二、人民政协中国特色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相适应

  人民政协中国特色是在实践中发展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得到发展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政协的职能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的得到深化,最终确定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形成了人民政协职能的中国特色。一个已经适应环境并已经历一次或数次基本职能变化的组织,它的制度化程度比起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些变化的组织要高出一筹。[3]很显然,人民政协职能制度化的构建和完善是人民政协事业的重大发展。特别是参政议政职能的确定更是使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对人民政协职能的明确定位是改革开放以后。[4]很显然,这是人民政协应对国情世情巨大挑战的历史使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欧美国家已先走一步完成了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的执政党做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掀开了中国发展崭新的一页。然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重新塑造中国的经济制度,涉及到政治和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影响到社会的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历史罕见。例如,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由全面实行公有制发展为今天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们的分配制度由实行按劳分配转变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们由只发展国有经济转变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总之,我们由实行计划经济发展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随着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我们又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等。所有这些深刻的变革,得益于执政党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人民政协在中共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中顺应国家的巨变,积极支持改革开放,参与改革开放而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第一,人民政协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中国特色,使各党派,社会各阶层各界别在协商的过程中不断的完成了自我教育,自我觉醒,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又让社会各界对指导改革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思想上与中共的改革开放保持一致,自觉的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这种通过人民政协协商的独特的中国特色,调动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致力于改革开放,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保持了人心稳定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

  第二,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中国特色推动了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当今的世界上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因此,我们只能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把握好改革开放中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避免走弯路相当重要。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在参政议政中充分发挥这一独特的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在推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5]很显然,这一职能特色激发了各党派,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满足了社会各界表达政治诉求的愿望。来自经济、管理、法律、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等覆盖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作者组成的政协委员认真的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具有广泛性的政协委员群体,不仅能从体制内分析问题,而且能从体制外的角度分析问题,因而能从更广的视角和更深的层次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例如,2014年仅全国政协收到的提案就有5875份,由此可见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强大力量。这一独特的优势为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民政协中国特色与中国的社会建设相适应

  人民政协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而建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探索,独具中国特色,形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治领域最高的公共协商平台。人民政协的内在价值是协商的公共性。协商的公共性反映在政协组成的广泛性中,三十多个界别的组成基本涵盖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各界别。而政协委员作为来自中国各阶层,各界别的代表,都有权利在这个平台上平等的共商国是;协商的公共性反映在人民政协的社会性中,协商的议题以及提出提案和建议的议题并不是代表具体某个人,某个团体,某个机构的利益,而是代表社会中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的利益。协商的公共性反映在人民政协的包容性中,整个协商过程是民主协商,相关人士、利益相关方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定者以一种对等的平等的地位进行互动沟通,坦诚相见,畅所欲言,甚至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可以交锋,形成共识。协商的公共性反映在协商的结果上是协商形成的共识得到执政党的重视和政府的采纳,能进一步的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使国家的公共治理更加完善,使发展的成果能更加公平的惠及社会各界各阶层人民。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上实现现代化,英国用了183年,美国用了89年,欧洲其他国家用了73年。[6]而我们中国实现当前阶段性的现代化仅用了30年。所以这就注定我们的发展是粗放的,我们繁荣的基础是脆弱的,我们社会的转型是急速的,社会利益的调整是深刻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的不均衡,资源的过渡开发,人口环境的日益严重的压力,社会上诚信缺失,唯利至上,道德失范,群体性事件高发频发,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等等。这些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现实为中国的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事实证明人民政协的公共性所形成的中国特色能应对这一挑战。

  首先,没有强有力政治制度,社会便缺乏去确定和实现自己共同利益的手段。创造政治制度的能力就是创造公共利益的能力。[7]人民政协这一政治制度构建的中国特色,其中最核心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是适应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剧烈的社会变迁,在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下,各党派各界别在人民政协的协商过程中能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不断的提高政治体制创建公共利益的能力,从而避免了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

  人民政协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公共性,有别于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议会,西方的议会所形成的关于公共政策的决议无不受议会党派议席多少的影响。显然,这样决议的价值取向必定是把政党的政治利益置于首位的。而我国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尽管没有政治制度安排中的表决权,但由于宪法所赋予的重要地位,其所形成的协商共识得到政府机构所重视和采纳。同时,其公共性能兼顾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甚至是少数人的利益,形成不是表决,胜似表决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模式。

  有学者曾提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正以危险的速度展开的时候,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都必须妥善处理好设计社会制度以适应高科技时代到来的任务。这又将我们带回到一个自古以来就在困扰人类的关键问题——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之间长期存在的时滞问题。我们将问题定义为我们不断扩大的知识和如何应用这一知识的智慧。[8]很显然,工业化和现代化给我们带来文明先进的物质利益的同时,我们必定要经历随之而来的,由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而带来的社会巨变。事实证明,在一些形式上进入现代化的第三世界的国家中,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如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分化,社会利益冲突,价值观的转变,社会成员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需求等而引发的社会剧变都会使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堪重负,从而产生了社会的动荡。而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能够同化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新兴社会势力的政党制度。[9]在我国,这一政党制度正是人民政协中国特色。这一特色能不断的把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新生社会阶层吸纳到政治体制中,一是保障了新生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能有序表达,二是满足了新生社会阶层不断增长的政治参与愿望,三是化解了传统社会群体和新生社会群体以及利益集团间的矛盾,疏导了情绪,为现代化赢得了来之不易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民建海南省委副主委。)

  注  释

  [1]《中华人民共国宪法》序言。

  [2][美]塞繆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 刘为等 译 沈宗美 校 第11页。

  [3]同[2]第12页。

  [4]齐卫平“人民政协职能确定的历史演变”《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一章 工作总则 第二条。

  [6]同[2] 译者序言。

  [7]同[2]第19页。

  [8][美]斯塔夫阿诺著《全球通史》 吴象婴 梁赤民 董书慧 王昶 译 吴象婴 审校 第7版修订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44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

  [9]同[2]第350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