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思|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由格局限制着

佚名 北京西路瞭望 2019-09-04

 

 做人有数,做事有度。


你有怎样的德行,决定着你有怎样的未来前途。


人分三等:上智、中人、下愚。


在这个众生皆平等的时代里,出生地位,金钱权利不再是划分等级的标准,不过人真的可以分为三六九等,依据的便是一个人的德行。



1

上智者以德报怨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人生就像未刮开的彩票,有失望,但也一定会充满未知和惊喜。一辈子要是能遇见几个这样以德报怨之人,那真的会像中彩票一样幸运。


大智若愚,拥有大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显山露水的,拥有这样品行的人总是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做事也会事半功倍。


说到智慧,当属诸葛孔明。他不仅是在军事,政治,外交,文学,天文等方面的出众,更体现在德行品质方面。


在三国鼎立时期,孟获的叛乱严重危害了蜀国的稳定,但诸葛亮在讨伐南中时,却一次次的放走对手孟获。最后,桀骜不驯的孟获心悦诚服,从此效忠蜀汉,听命于诸葛亮的调遣,成为蜀国巩固后方的基石。


能够以德报怨的人,并非身处高位,却值得让人仰望,这不单单是品行的问题,更是格局问题,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由格局限制着。



2

中人者恩怨分明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这是出自《诗经》的一句经典,就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做不到以德报怨,但一定要做到礼尚往来,恩怨分明。


别人的善意,学会相应的回报,别人的针锋相对,也无需委曲求全。只要学会明辨是非,问心无愧便可。


中人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写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期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老舍也在《四世同堂》里说过:“大丈夫应当恩怨分明。”


恩怨分明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但一定不是坏人,起码是对得起自己内心的人。和这类人相处,只要你不贪图小便宜,你也一定不会吃亏。


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做不到上智者的大智慧,但是中人的小智慧还是可以领悟的。毕竟在这个冰冷的世界,谁都需要将心比心。



3

下愚者恩将仇报


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这些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仅仅是寓言,更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


总有人为了一时利益,忘却了良心,耍一时的聪明,遭一世的报应。恩将仇报的人,为了自己想要的,往往因小失大,失去人们的信任,自认为是聪明的,其实是最最愚笨的行为。


东汉末年,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的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可最后结局令人唏嘘。


吕布原为丁原部将,是丁原的义子,后被人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


吕布虽然骁勇善战,号称“飞将”,以勇武为人所记,但因目光短浅,势利多变为人所不喜。


在吕布被缢杀之前,曾有这么一段,吕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曾要求松绑,曹操笑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


吕布又说:“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领骑兵,曹公率领步兵,可以统一天下了。”曹操颇为心动,但刘备在一旁说:“明公您看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


吕布死前说:“大耳儿刘备最不能相信!”最终吕布被缢杀,然后枭首。


恩将仇报的人,是生活中最恐怖的人,人心可以黑暗到什么地步,谁也不知道。害人终害己,不管有怎样的念头,还是想劝一句,福祸相依,请日行一善。


如果没有以德报怨的格局,请做到恩怨分明。不愧己心,但千万别是恩将仇报。害人终害己,做个善良的人,简单的活着。


——THE END——


延伸阅读

品思| 人际交往须明白7件事

品思| 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能力

品思| 曾国藩的人格“外援”

品思| 做人最忌讳的,是太有身份感

品思| 北宋宰相的为官操守


来源  人性智慧学

图片  视觉中国

编辑  方思伟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