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瞭望评 | 面对今天的孩子,怎么上好“军训”这堂课
暑热散,秋风起。军训正当时。每年此时,全国高校和初高中的操场上,都会出现一群身着绿色迷彩服的年轻面庞——新生军训又拉开序幕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军训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对新生来说,军训是一堂新鲜课,是熟悉新校园、融入新集体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孩子们面对从未吃过的苦头也会有些忐忑。而对家长来说,则是既希望孩子在军训中得到锻炼,又担心受伤、中暑等安全风险。那么,如何上好军训这堂新生入学“第一课”?锻炼“身体”,也要磨砺“思想”。提及军训,相信过来人都有共同记忆——烈日下,教官带着大家练习队列。稍息、立正、齐步走、正步走……这些动作看似简单,教官却总是“吹毛求疵”,要求大家一遍遍反复练习。一天下来,皮肤黑了、肌肉酸了,衣服湿了又干。学生在军训中中暑晕倒不时见诸于新闻,这让一些人疑惑这是不是属于“没苦硬吃”,也有部分人怀疑现代战争中还练这些的意义。事实上,“自讨苦吃”正是军训的精髓所在,绝不能丢弃。在此过程中,一个人的身体经历苦练,心智则能得到磨炼,集体认同感、纪律性、服从性、责任感也会得到增强,对子弟兵保家卫国的不容易也会更加感同身受。纵观世界各主要军事大国,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下,站军姿、走队列、踢正步等都是训练新兵、维持纪律、增强凝聚力、提升指挥效率的重要方法。这些军训“老三样”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有其价值。但也要看到,军训对象是普通学生,有的还是懵懂的中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对军训有深刻的思想认识。所以,军训也应当摒弃把学生拉到操场上就开训的简单做法。不妨在训练之前和训练之中,多讲讲我军的光荣传统,以生动案例说说中外军事历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形势,等等。如此,更能让孩子们在看似枯燥且辛苦的训练中,明白这样做的意义。练出“兵味”,也要透着“新味”。围捕搜救、特情处置、真人CS……据媒体报道,如今很多学校的军训,内容不再只有简单重复的队列训练,还加入许多模拟真实战场的新内容。比如,今年的军训中,东南大学加入轻武器模拟射击考核项目,每名同学配备5发电子模拟弹;南京邮电大学为同学们量身定制13公里行军拉练,途中设置诸如遭敌炮火袭击、通过染毒地带、清剿残敌等模拟环节,需要学员们迅速反应、随机应变,做出相应战术动作。这些,都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在军训中适当加入些贴近实战的科目,不仅可以更好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训练激情,助力国防知识的教育普及,满足青少年对现代军事知识的好奇心,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从军报国的热情,还能达到储备一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效果。所以,应当鼓励更多的学校和军训承接单位这样创新。需要提醒的是,军训透出的“新味”不能背离“兵味”这个根本。要知道,真实战场是危险的,也是残酷的,不能把军训实战科目演练搞成游戏和狂欢,不能只为了好玩、图个新鲜、凑个热闹。完成“任务”,也要力求“正规”。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校必须认真落实的工作,是一项必须完成好的任务。尽管绝大多数学校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但仍有少部分学校在组织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比如,有些学生就抱怨,军训服装又薄又透,有的服装尺码还不标准,同样尺码的上身后要么过大要么过小;有的反映衣服质量较差,甚至动作幅度稍大点就发生撕裂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状况。这些小问题,都或多或少说明了离“规范化”还存在一定距离。又比如,据一些家长反映,一些学校聘请的军训“教官”并非现役或预备役军人,而是一些所谓“培训基地”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军事素质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从未当过兵。本身就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又怎能训练出好兵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自今年9月21日起施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军训有关规定,明确驻地军事机关在组织学生军事训练中的职责,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应当按照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加强军事技能训练。很显然,落实好这一法定责任,需要军地双方共同努力。如何既讲传统、又善创新、更注重规范,确实需要下一番大力气。而不管怎样,军训,都应该成为孩子们求学生涯中的难忘回忆、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