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评 | 别让孩子也沾上形式主义的“边”

尔东 北京西路瞭望
2024-09-26
这段时间,有关孩子素质教育类作业的话题,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在主流媒体报道中,热度一直较高。

譬如有媒体报道,某网购平台上“代做手抄报”成为热门生意,明码标价,销量高达数十万。而这并非“网购作业”首次登上热搜。就在不久前,有媒体就发现,由于一些小学将收集空牛奶盒作为“环保作业”布置给学生,部分网购平台开始扎堆推出“空牛奶盒”,打包价数十元,销路也颇为不错。

在社交平台上,家长们诸如此类的抱怨还有不少。譬如,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在暑假期间拍出一份有音乐、有构思、有内容的视频记录;有的要求学生动手养殖并记录一只“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为了按时上交作业,不少家长自嘲唯有使用“钞能力”,说白了就是通过网购买一份代工“答卷”。

作业是课堂教育的延伸,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能力。然而,“做作业”变成“买作业”,甚至形成“产业链”这一怪象,让很多人开始吐槽作业中的“形式主义”害人。不少人认为,这是以作业代替教育。理由是学校在布置这些作业时,未进行包括作业有何意义、完成作业需要哪些资源、学生能否自主完成、如何评估作业效果等在内的科学论证,导致家长和学生在层层压力之下疲惫不堪,于是“作业买卖”的市场应运而生,最终使得好政策未能达到应有的“好效应”。

的确,一些打着素质教育旗号,实则盲目、机械甚至有些折腾人的作业确实令人烦恼甚至头疼。但家长以简单“买作业”来应对,真的可取么?当孩子把买来的作业交给老师的时候,孩子是心知肚明的:这作业并不少自己和家长动手完成的。那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是不是就此产生了“可以通过买来完成作业”的念头?会不会觉得可以通过“下有对策”来完成老师布置的有难度的任务?在家长如此“示范”下,“形式主义”的小种子是不是就此悄然埋下?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冷静地来看待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而不能看到需要一起动手的作业,就立刻条件反射似地认为这是折腾孩子和家长。

就拿手抄报来说。当我们褪去手抄报由父母包办的华丽外衣,审视其本质,就会明白,一份手抄报往往能考验和培养孩子们搜罗信息、筛选有用内容,再以图文并茂形式将这些信息呈现出来的能力。对于孩子们而言,独立完成一份手抄报,就是一次能力的提升。部分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作业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动手能力来提高思维能力。

许多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看法同样值得深思。他们坦言,一些作业,本就是老师布置下去让学生和家长一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当中,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思维成长阶段和真实想法,也让孩子在向父母真实表达的过程中,提高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现实中,不少家长对作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上,甚至认为刷几道题才是值得去做的作业。

由此看来,要解决这些“恼人的作业”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都能客观冷静,既要平心静气,更要“求真务实”。而不管怎样,买作业是不可取的。

早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告诫人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知道,孩子们正处于三观塑造的过程中,幼苗易曲也易直。当家长习惯“买作业”来应付老师,以“形式主义”来对付需花些精力的作业任务,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们很容易就沾上形式主义的“边”。这或许是很多节思政课、很多次德育活动,都无法抵消的苦果。

所以说,面对恼人的作业,家长首先要放平心态。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做老实人,作业哪怕完成得磕磕绊绊也无妨,只要是自己动手做了,就是在成长进步。


延伸阅读   

学习日历丨2024年9月12日

企业举荐人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竟然超过五分之一

这位法官办的,不仅是案件

瞭望评 | 今天,你会想起曾经的哪位老师

江苏周记丨拉弓满弦继续走在前列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尔东(陈珺璐)

图片 | 视觉中国

编辑 | 王君

责编 | 林元沁

审核 |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西路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