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考察江苏走过的地方,“瞭望君”全部回访过了!
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就在11月12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调研了!
这次调研,总书记先后来到南通、扬州,深入的地方有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南通博物苑、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和江都水利枢纽。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点都有哪些?又有哪些人幸运地与总书记相遇交流,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瞭望君”第一时间回访现场,带您了解一下。
01
第一站: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
地处长江入海口,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剑山、军山等五山临江而立、葱茏叠翠,沿江岸线14公里是长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态腹地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水源地。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时隔40多年再访南通的第一站。
心声:守护一江清水,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子
回访还原
浩荡长江奔腾万里,在南通和上海之间汇入大海。大江北岸,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狼山等5座青山拱江而立,构成一组绝美的“天然山水盆景”。
11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第一站便来到这里,考察长江岸线环境综合治理、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与当地干部群众亲切交流。总书记的到来,如同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南通干部群众心中激荡起幸福的涟漪。大家纷纷表示,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质量建设好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守护一江清水东流入海。
有句话一直藏在心底,想对总书记说声“谢谢”
在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习近平总书记沿江边步行察看滨江生态环境,同群众亲切交流。回忆起见到总书记的情景,73岁的退休教师周云华连说“太惊喜”。
12日下午,周云华同老伴在江边散步,远远看到一群人沿着步道走过来。因为没有戴眼镜,周云华看不清楚对面来的是什么人。到了近处一看,啊呀,这不是习近平总书记吗?“总书记跟我就这么近,也就一两米的距离!”周云华难抑兴奋的心情,张开双手比画着告诉记者,“我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就喊总书记好,拼命鼓掌”。更让她激动的是,总书记也停下了脚步,跟大家亲切地打招呼。
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慨地对在场干部群众说,他40多年前就来过五山地区,对这里的壮阔江面印象特别深刻。这次来,看到经过治理,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滨江生态公园。
“总书记用‘沧桑巨变’形容这里的变化,我感触特别深,自豪感、幸福感满满。”周云华从小生活在长江边,虽然听着涛声长大,以前却不能痛痛快快感受长江之美,“我们脚下这块地方原来是一个拆船厂,堆满了废铁、杂物。再往前走,两边同样不是工厂就是码头,没什么地方让人看江景,江边环境又脏又乱。”
五山及沿江地区共有岸线14公里,是长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态腹地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水源地。这里的江边一度密布着码头和工厂,使南通“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2016年底以来,南通把推进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作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的重要举措,统筹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几年间,腾出修复岸线5.5公里,建成军山绿野、龙爪岩滨江风光带等一批生态景观,新增森林面积约6平方公里,将五山及沿江地区打造成了“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
“真没想到,今天总书记也来到了‘城市客厅’,分享我们的喜悦!”12日下午,正在江边写生的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大四学生陈颖,也幸运地遇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这名老家在盐城的女生激动地告诉记者:“这里的江边是我最爱的地方,已不记得来过多少次了,亲眼见证这里越来越美。每次有亲戚朋友来,我都会带他们到江边走走。爸爸妈妈来过几次,也爱上了这里,已在附近买了房子,打算让我在南通安家落户。”
当天下午,摄影爱好者李斌背着相机,在江边定格渚清沙白、层林尽染的秋日美景,意外邂逅了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说沧桑巨变,我深有感触。”李斌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家就住在长江边,那时这里是偏远的乡下,交通不便环境差,家里人咬咬牙,在城里买了房,举家搬离。没想到,曾经脏乱的江边现在变得这么美,去年他赶紧在附近买房,又住了回来。“我只要有空,就会沿着滨江步道走走,无数次拍过这里的日出日落,总感觉看不够。”
“长江越来越美,靠的正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指引。我们生活在长江边,越来越幸福。”周云华告诉记者,看到总书记,她特别想对总书记说“谢谢总书记!国家发展得这么好”。这句话一直藏在她的心底,可还没等她将深藏在心里的“谢谢”说出口,习近平总书记就亲切地对大家说,大家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很幸福,幸福是你们共同奋斗、亲手创造出来的。
天堑变通途,喜看江南江北融为一体
南通市民群众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分享的喜悦,不只有沿江生态的巨变。
在五山瞭望长江,潮平岸阔的江面上一艘艘巨轮川流不息。站在滨江步道上向西南方向望去,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犹如巨龙横卧在浩渺的江面上。
“总书记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来形容南通交通的巨大变化。”今年64岁、土生土长的狼山镇街道临江村村民吴湛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滨江步道上对大家说的这句话讲到他的心里去了。小时候,吴湛就喜欢站在江边远望长江里来来往往的船只,喜欢遐想长江南岸,可隔着大江,看得见对岸的灯火,却就是想象不出江南是什么样子。村里大人说,那些往下游开的船,是去上海的。吴湛知道上海是个大城市,但去一趟不容易,从南通坐船到上海十六铺码头要12个小时。
“其实南通到上海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过去就是因为没有桥过江,才感觉远。”从少年到中年,“南不通”的遗憾一直伴随着吴湛。2003年,吴湛的女儿考上北京物资学院,他陪女儿到上海乘火车去北京,“从南通汽渡坐船去上海,用了3个多小时,从上海到北京又用了12个小时。我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乘船赶车,灰头土脸,没少吃苦头。一路上我就想,南通什么时候能真的‘南通’啊!”
吴湛没想到,他的梦想很快成为现实。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建成通车,汽车过江只需5分钟,当时大桥一天通行的车流,是原先全市所有汽渡渡运能力总和的8倍。今年7月1日,集高速公路、客货混线铁路、高速铁路于一体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南通人乘火车跨越长江,最快1小时6分钟就能抵达上海。
“现在不但南通人出门方便,外地人来南通也顺畅多了!”带着学生来写生的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卫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后同样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学院有一位兼职教授家住杭州,以前每次到南通来开讲座,要么自己开车,路上要花4个小时,遇到堵车七八个小时都有可能;要么先坐火车到上海,学校再派车把他接过来。现在沪苏通大桥通了,从杭州坐高铁直接到南通,两个多小时就到了。
“下一代人的记忆里,将不会再有‘南不通’。”负责维护狼山景区5G信号的陈实也幸运地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他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妻子已经怀孕,明年3月他就要当爸爸了。“你这么喜欢这里,是不是希望将来孩子也在南通生活呢?”记者问。“孩子的根会在南通,但他会有更多的选择。”陈实说,“现在一体化发展这么快,将来去苏州、上海工作生活,都很方便。”
“可不是吗?小时候只能远远地看着江南,现在这么宽的长江,说过去就过去了。”说话间,吴湛打开手机相册,翻出9月28日他参加村党支部活动到张家港永联村参观学习的照片。“那天我们乘大巴走沪苏通大桥,只用了不到1小时就到了永联村。我真的感觉,江南江北融为了一体。”吴湛告诉记者,“新闻上说,南通将来要建8条过江通道,形成‘八龙过江’格局。我跟老伴商量好了,年轻的时候出门少,将来我们要多出去旅游,把当年的遗憾都补回来。”
地处长江下游,保护长江要“力争上游”
江风清凉,轻涛拍岸。站在全长5公里的滨江绿廊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介绍,对南通构建生态绿色廊道的做法表示肯定。
“总共3块展板,总书记看着展板上的前后对比照片,听了10多分钟,听得非常仔细,并不时提问。”负责讲解的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成宾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听到“五山地区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203家”时,马上问,这些企业是彻底关闭了,还是搬到其他地方去了?听到“彻底关闭”的回答后,总书记很欣慰。
△五山滨江片区江水辽阔(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黑臭水体是怎么整治的,硫磺堆场码头是怎么处理的,长江退捕渔民安置得怎么样……总书记对这些都非常关心。”成宾说,这几年,南通五山地区从城市“后巷”变成了“绿肺”,作为五山地区生态修复的建设者、见证者之一,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沿江整治修复工作的肯定,心里无比自豪。“看到江水更清了、江岸更绿了、周边群众脸上的笑脸更多了,我也更加真切地理解了总书记所说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就在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通考察的前一天,国内最先进的散货装卸码头在南通港天生港区交工,通过采用输送机大带宽抑尘防雨覆盖带、自洁净大运量化肥斗式提升机、斗轮机堆取木片3项新技术,实现了“环保、安全、节能、高效”四大跨越。这座散货码头原来就位于狼山沿江水域,主要从事硫磺、化肥等物资装卸,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和集装箱码头一起被整体搬迁。
“推进长江大保护,本质上要求我们走绿色发展道路。”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说,狼山港集装箱码头搬迁后,因为航道更宽、堆场更大、自动化程度更高,发展态势更好,今年吞吐量逆势增长超过30%。南通正统筹推进沿江沿海产业布局,在通州湾建设“铁路连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多式联运体系,打造江苏新出海口。现在,沿江好生态已成为南通集聚优质项目的“金字招牌”,招商引资时,带着投资者到江边走一圈,就会给南通增加不少印象分,接下来的洽谈往往会顺利很多。
地处长江下游的南通,要努力在长江大保护中争取“上游”。“我向总书记报告,南通提前一年完成长江退捕任务,191艘长江渔船、368名长江渔民去年年底全部退出长江捕捞,总书记表示肯定。”徐惠民告诉记者,“退捕一年,长江南通段四大家鱼的数量明显增多。南通计划将长江禁捕范围进一步拓展到江水与海水交汇水域,保护好鱼类繁殖地。”
02
第二站: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坐落于濠河河畔,由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
心声: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
回访还原
初冬时节,濠水潺潺,南通博物苑静静地坐落在河畔。它由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
11月12日下午4时许,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仔细察看博物苑历史建筑,并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听取当地培育企业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奋斗精神等情况介绍。他指出,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在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共鸣,大家表示,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努力当好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生力军。
“原来总书记与南通有个约定”
“总书记说,他以前来过南通,心里记着这个地方,今天专门来看一看。”南通博物苑苑长杜嘉乐参与现场讲解工作,“原来总书记与南通有个约定。”杜嘉乐激动地说,总书记开门见山、平易近人,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南通的感情、与南通人民的感情。
今年夏天,一场企业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对张謇给予高度评价:“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3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謇的家乡,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
初冬的南通博物苑,新老建筑在斑斓的色彩中相得益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园林环境引人入胜。张謇故居——濠南别业是南通博物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层建筑坐北朝南、风格别致。
拾级而上,步入位于二层的议事厅,映入眼帘的是张謇画像和一副对联。画中一位男子,一袭长袍在身,足着寻常布履,头顶农家竹笠,一手荷锄于肩,一手提袍角下摆,两目炯炯注视着前方,气定神闲。这就是《张季子荷锄图》,画中所描绘的男子就是张謇先生。“总书记还特地询问了画上的题字是什么内涵,我解释,这是张謇为了表达自己在家乡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请人撰写的题跋。”杜嘉乐说。
在议事厅西侧,悬挂着张謇全家福,南通博物苑讲解员陆苒苒一一介绍了照片中的人物,并指出张謇的孙辈张绪武当时不在照片中,“总书记随即说道,哦,张绪武我熟悉的。”南通市政协主席黄巍东补充说,张謇的孙女张柔武在南通,已经101岁了,曾任南通市政协副主席,是致公党南通市主委。“总书记非常细致,对张謇的生平事迹非常了解。”陆苒苒说,这一点她印象很深。
传承红色基因以恒心办恒业
张謇中状元后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在湖广总督张之洞支持下,张謇以极大的勇气在家乡通州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
博物苑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全方位呈现了张謇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和卓越贡献。创办纱厂、垦牧公司、轮船航运公司、银行及面粉厂、酿造厂……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企业集团包括69家各类企业,形成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工业体系,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影响全国乃至海外。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倾听讲解,不时询问。
荷兰水利工程师特莱克的照片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注意。“当大家询问为何当年南通、盐城地区请来荷兰的工程师兴修水利时,习总书记分析说,荷兰是一个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国家,围堤造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在世界上比较先进。张謇很有眼光,请来荷兰的水利工程师。”黄巍东在现场与总书记交流,他深有感触地说,“总书记知识渊博,分析精准,对许多情况非常了解。”
利用大生纱厂的剩余动力碾米磨粉,创办碾米厂、面粉公司;创办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花脚料——棉籽,生产棉饼、棉油及其他工业用油,棉饼成为农作物肥料;利用油厂的废料制造肥皂和蜡烛。为降低土壤含盐量,大量种植的大麦、高粱等作物是酿酒的好原料,于是创办颐生酿造厂。“总书记称赞张謇当时就有了循环经济意识,很了不起。”陆苒苒说,“在总书记的心里,一直装着生态文明建设这件大事。”
振兴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总书记地方考察时经常提到的话题。这次考察,总书记非常关心当年张謇创办的企业现在发展得怎么样,南通有哪些知名企业。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向总书记汇报说,南通现有从事光缆光纤的中天科技、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通富微电等上市公司,大生纱厂还在生产运营,现在是大生集团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化纺织车间就在大生。南通市市长王晖补充说,大生纱厂从投产到现在121年,生产经营从未间断。
1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南通市崇川区的大生集团,这里是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祥之地,大生被称为中国纺织行业的“活标本”。古通扬运河畔的大生纱厂原址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格局,除了公事厅、专家楼等辟为展厅外,清花间厂房、仓库等仍在发挥作用。由大生二厂搬迁改造的新厂区,正在建设全国第一个智慧化纺纱工厂。今天的大生集团,形成纺纱、织造、染色、印花、服饰、特色家纺、文化产业等多门类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位居全国纺织行业前列。
沈健宏是大生集团现任董事长,1989年大学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从张謇先生算起,我是大生第13任负责人。”话语间,传递出沈健宏的责任与担当,“总书记专门参观张謇生平事迹展陈,亲切关心大生的发展情况,让我们全体大生人倍感振奋。”沈健宏表示,将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恒心办恒业,带领百年大生在新时代创造新业绩、绽放新光彩。
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南通大学校门的厚壁上,镌刻着张謇题写的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遒劲大气的八个大字,浓缩了百年通大的精神气质和历史渊源。张謇与南通大学有着怎样的渊源?在展陈的社会事业厅找到了答案——
1912年,张謇创办南通大学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题写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成为我国民办高等医学教育本土化的发端。
同年4月,张謇创办“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后改称“南通纺织学校”,次年定名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题写训词“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是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纺织专科院校。
2004年,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确立“祈通中西、力求精进”为校训。百年来,张謇的教育理念薪火传承。
“父教育、母实业”。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更注重发展教育事业,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仅在南通地区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形成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数个“第一”。与此同时,他还创办或参与筹建多所高校,成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相关院系的前身。黄巍东介绍说,张謇先生还参与筹建京师大学堂,“总书记对随行同志说,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
“参观时,总书记对张謇创办学校的校训非常关注。”黄巍东说,总书记观察很细致,注意到通州师范学校、纺织专科学校等学校的校训都有“忠实不欺”,称赞张謇的诚信品格。“得知张謇为了平民农家子弟就近入学,每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所小学,超过这个距离和范围,小孩子走不动,体现了张謇的民本意识时,总书记频频点头。”黄巍东介绍。
医院、养老院、育婴堂、贫民工场、女工传习所、公共体育场……张謇创办了许多社会慈善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在反映贫民工场的图片前,总书记驻足观看,对张謇的社会责任感给予高度评价。“总书记说,张謇把社会慈善事业做得很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希望广大企业家向张謇学习。”黄巍东介绍。
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与张謇大力兴办实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密不可分。“总书记听后说,张謇当年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慈善公益,包括城市公园等方面全方位建设,张謇是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企业家,是企业家的楷模,我们今天强调‘实干兴邦’,张謇就是‘实干兴邦’的典型代表。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黄巍东说,总书记深入挖掘张謇精神的时代价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总书记这一番话大有深意。“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首次。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新时代的企业家见贤思齐、起而行之。
用好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实业、教育相继有成之后,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专门题写这副对联。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完整现代意义的公共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事业由此开端。
濠南苑囿,风物骈骈。独特的苑囿式设计,兼具馆之渊博与园之精美,并收中式韵味与西式格调。南通博物苑分为历史保护区和新馆区,拥有历史文物、民俗品物、自然标本等藏品5万余件,占地7万平方米。参观张謇生平展陈前,总书记漫步博物苑,详细了解博物苑整体布局、建筑及文物保护等情况。
看得认真,问得仔细。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考察时间虽然不是特别长,但与大家交流非常深入。“我向总书记汇报,南通把博物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通还有中国慈善博物馆等3座国家级博物馆以及沈绣艺术、蓝印花布等民营博物馆,总书记听了非常高兴,他说你们做得很好,要让企业家、让社会更多人到这里了解历史、学习模范,很有意义,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黄巍东说。
说到坚定“四个自信”,杜嘉乐对总书记的一个提问印象非常深刻。“总书记问,张謇有没有留洋,我们告诉总书记,他没有留过洋。总书记说,张謇虽然没有留过学,但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能用世界眼光来谋划发展。”杜嘉乐说,张謇洞察世界大势,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借鉴各国发展经验,展现出大情怀、大格局。
“凡任一事,不可不通盘考虑。”“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直接决定了近代南通的发展地位,在今天的通商精神“强毅力行、通达天下”中得到传承和体现。
穿越百年,历久弥新。如何更好地用好张謇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总书记非常关心当地培育企业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奋斗精神等情况。徐惠民向总书记汇报,为了弘扬张謇的爱国企业家精神,南通将大生纱厂开张之日的5月23日定为“南通企业家日”,每年评选一位“张謇杯”优秀企业家,在江海大地形成重实业、促发展,尊重、爱护、支持和褒扬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企业家更积极地创新创业、服务社会。前不久,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后,南通20位知名企业家发出倡议,争当“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楷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担当尽职,作出企业家贡献。
育先机、开新局!广大企业家表示,将胸怀“两个大局”,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在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03
第三站: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
位于扬州古运河三湾段,以运河三湾以及周边湿地风光为依托,因地制宜配置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
古运河三湾片区曾是扬州南部工业区,区域内聚集农药、热电、皮革、水泥等80多家企业,致使三湾片区运河水质和空气质量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近几年,扬州对三湾片区进行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利用三湾原有运河湿地资源,启动建设3800亩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搬迁企业、拆除码头、清理违建,实施水系疏浚、驳岸改造、湿地修复,生态环境极大改善。
心声: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回访还原
初冬时节,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一河波光潋滟,两岸叠翠流金。在这里新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露真容,造型宛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船,112.3米高的大运塔依河临江,雄姿巍然。
11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听取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及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等情况介绍,沿着运河三湾段岸边步行,察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情况,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在码头,总书记同市民群众亲切交流。
从污染严重的一汪死水到扬州人钟情的亲水公园,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是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得意之作。总书记的到来,让扬州人对滋养着城市的大运河倍感自豪和眷爱。
这个瞬间,注定要成为一座城的共同记忆。13日下午4时多,循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走进三湾公园,分享当地群众与总书记交流的喜悦。
“我回头一看,正好对上总书记笑眯眯的视线”
运河上一艘货船驶过,荡开一池清波,成片的芦苇迎风摇曳,似乎提前感受到人们的欢呼雀跃。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公园运河边的亲水栈道步行,满脸微笑地出现在城市书房前的滨水观景台,走到人民群众中间。
看到总书记走来,公园里的市民和游客们喜出望外,纷纷从四处围拢过来,争相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好!”“欢迎总书记到扬州!”“习爷爷好!”……欢呼声、问候声此起彼伏,三湾公园一下子沸腾了。
“总书记见到游客和市民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感叹扬州是个好地方,问大家是不是也来散步,几句话就让我们心里热乎乎的。”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汤卫华清楚地记得,在和大家交流时,总书记非常关注扬州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沿岸生态环境的治理。“他还笑呵呵地问大家:这里环境好了之后,你们是不是经常到这里跳跳广场舞?”
一次与总书记“面对面”的温暖互动,成了扬州市民张庆一家子最幸福的时刻。“没想到,总书记从人群的欢呼声中一下就听到了我儿子的声音,说发现这个小家伙声音最大,身体一定很好,大家都被总书记的话逗笑了!”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张庆仍难掩激动。当天,张庆带着5岁儿子张刘森在公园玩沙子,听到人群的欢呼声,赶忙围了过去,小刘森也跟着大声喊:“习爷爷好!”结果,就有了这次温暖互动。“他就像一位邻家长辈,非常和蔼可亲!”
当人群开始围上来时,61岁的扬州市民李华和几个好姐妹正巧在观景台上拍照。“我突然看到人群开始向河边聚集,并且还有人大喊总书记,我心想,难不成是总书记来到三湾了?我回头一看,正好对上总书记温暖的笑容,夕阳的金辉洒在他的头发、肩膀上,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在做梦。”李华兴奋地回忆,当时她就站在第一排,和总书记的距离还不到两米。“印象最深的就是,总书记在讲话时一直用亲切的目光和在场的每个人交流,让我们觉得很温暖很感动。”
闻声赶来的还有正在附近锻炼的62岁的陈桂花。一看到总书记来了,她立刻高高举起手机录下这珍贵的一幕。陈桂花就住在和三湾公园一路之隔的九龙花园社区,每天下午都要来公园走一走、动一动,然后去接上学的外孙女,从没想到会在这里遇上总书记。
“近距离地看到总书记,大家都特别激动,不停地鼓掌,手都快拍红了!”提起总书记两鬓斑白,陈桂花鼻子一酸:“总书记日理万机,那么累,走过千山万水来看我们,证明他心里有我们。”
“总书记说保护好大运河,说到扬州人心头上了!”
千百年来,扬州城与古运河同生共长。守护好大运河,是萦绕在扬州人心头的梦想,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深深的牵挂。
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时,总书记深情地说,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总书记说保护好大运河,说到扬州人心头上了!”跟总书记如此近距离面对面,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扬州市广陵区汤汪街道社区居委会主任肖文感慨万千。他说,在三湾公园附近,就有两个安置小区,住着1.1万多户居民,“这公园等于就是给他们建的!有了这么好的环境,两个小区房子房价差不多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古运河环境变美了,饭店、宾馆也多起来,小区居民去干服务员,一个月有四五千元收入。“我经常带着11岁儿子到公园散散步,打打篮球。家门口有这么大的公园,真好!”傍晚,三湾公园咖啡馆外,肖文笑得很惬意。
“我没见到总书记,就差一会功夫!”坐在三湾公园红色长椅上,75岁的杨文龙有些懊恼。“如果我能见到总书记,一定跟他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件事办得好,老百姓得到大实惠了!”对于面前清澈如镜的古运河,作为土生土长的“老扬州”,杨文龙太了解了。“11年前,我从东关街拆迁搬到这里的杉湾小区,60平方米老房子换了两套房子,跟儿子住在一个小区,我特别满意。但一想到周围环境,我心里就有点堵。”他说起当时的古运河:杂草丛生,堆满垃圾,夏天走到河边,蚊子直往身上扑;河边有农药厂、制药厂、化工厂,水又脏又臭。“我这个人好动,但那个时候只能在小区里转,闷得慌!”
三湾公园建成,“搬”走了杨文龙的烦心事。“公园离小区就百十米,走几步就到。只要天气好,我每天下午3点过来,从剪影桥走到凌波桥,沿着河边走一个小时。然后,再去书房读读书。”他把这儿当成自己的家,每个细节了然于胸,“亲水平台铺的石头,防滑,老年人走起来不用担心。”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亲历者、参与者,古运河三湾段的点滴变化,汤卫华同样记忆犹新。“三湾区域原来是城郊接合部,农药厂、制药厂、染化厂等企业集中,在扬州城是‘人人嫌’。从2014年起,扬州启动建设占地3800亩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搬迁企业、拆除码头、清理违建,疏浚水系、改造驳岸、修复湿地……几年下来,这里的环境变化之大让人不敢相信。”日落时分,汤卫华指着霞光掩映的运河风光自豪地说,“这里从人人绕道走的臭水塘,变成个个都想来的4A级风景区。”
让千年运河重新“活”起来、“美”起来,扬州做的远不止这些。正在建设中的大运河博物馆,是活态化传承大运河文化,让今人领略千年运河永恒魅力的一大载体。“总书记和我们亲切交流了五六分钟,临走前还特别叮嘱我们要充分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弘扬文化自信。”汤卫华想对总书记说:“请您放心!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大运河博物馆建设,预计明年7月博物馆就能对外开放。我们一定把运河三湾建成大运河国家公园江苏段核心展示园,把大运河扬州段沿线真正建设成为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和缤纷旅游带。”
“总书记嘱咐要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让我们倍感荣幸、备受激励。”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说,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扬州要扛起担当,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以遗产地为标志,加快推进以三湾核心展示园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展示园,争当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的示范、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示范、文旅融合发展利用的示范。“我们将进一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一方面推进古老运河‘重生’,另一方面科学打造和利用好‘新运河’,在新时代赋予运河新的生命力,努力让运河‘黄金水道’在新时代产生更大的黄金效益。”
在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工作人员袁佳星看来,扬州受惠于运河恩泽是如此丰厚,扬州人的运河情愫也是如此深切。“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作为扬州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运河文化成为扬州人的文化标识。”
“总书记说得好,环境好了,受益最大的还是老百姓”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幸福,总书记说得好,环境好了,受益最大的就是老百姓。”66岁的董德立已从大运河三湾区域搬走28年,没想到这次回来探亲,竟能遇到总书记。“水清了,地绿了,环境变好了,变成老百姓休闲锻炼的好地方,我这个老三湾人打心眼里开心。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期待扬州变得更美更精致。到那时候,我要带家人常回三湾来看看!”
同样为总书记的这句话引发共鸣的,还有九龙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窦迪。“环境整治得好,大家精气神也好了!”窦迪说,以前居民没地方锻炼,现在家门口就有三湾公园,环境美、配套好,人的素质也跟着提升,社区管理更加顺畅。“扬州人都说‘北有瘦西湖,南有三湾’,我们的居民都为家门口的‘瘦西湖’骄傲!”
更让他动容的是,总书记的讲话处处体现着对老百姓的关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脚点都是人民,让我特别感动。有总书记带领我们一起干,生活一定更有奔头,我相信明天会更好,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加美好。”
对照总书记提出的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的要求,扬州正在系统谋划。
“我们将把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与省委、省政府建设‘美丽江苏’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围绕美得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夏心旻表示,扬州坚决打好黑臭水体治理、垃圾分类处置、老旧小区改造、市容环境提升等“六场硬仗”,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强基、人居环境提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三大行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新兴科创名城。
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太阳早已落山,三湾公园灯火闪烁,离去的人们怀揣着满满的喜悦结伴出园,而刚刚入园的人还在热切谈着总书记来过的消息。
凌波桥上光彩流动,静静流淌2000多年的大运河,正在流向更加璀璨的未来。
04
第四站:江都水利枢纽
江都水利枢纽既是江苏江水北调工程的首站,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该工程南接长江、北通淮河,地处江苏省扬州市境内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主要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闸等组成,其中江都抽水站共装机33台套,装机容量55800千瓦,抽水能力达到508立方米每秒,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
心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
回访还原
秋冬之交,正是大地色彩最为绚烂的时候,千株金黄银杏掩映下,江都水利枢纽“江淮明珠”风姿尽显。11月13日下午4时许,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枢纽建设运行等情况。当晚,记者追随总书记的足迹,第一时间回访这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
“解渴”北方,坚决扛起江苏担当
经过入口处“源头”石碑,便看到4座抽水站连接4座小岛,记者眼前的江都水利枢纽美如花园,静谧的水面让人心旷神怡。这一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让南水北调东线起点动力澎湃。
“江都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主规划、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施工的大型泵站群。当时,集中了全国的规划、设计、科研专家联合攻关。江都站设计成为经典,工程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刚刚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完的省水利厅厅长陈杰,带着喜悦介绍江都水利枢纽的光辉往事。
“江水北调奠基石,南水北调开新篇”,江都第四抽水站厂房悬挂的一幅标语,讲述了一段历史:江苏在“南水北调”上先行一步,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用“江水北调”平衡江苏南北水资源,江都第一抽水站便是其发端。后来,“江水北调”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良好基础,江都水利枢纽又成了为中国北方“解渴”的起点。
位于枢纽内的江苏南水北调展示馆,星空灯下东线工程蜿蜒于江淮大地,“南水”一路坚定北上。习近平总书记在1:75000的沙盘前,听取陈杰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运行情况的汇报。
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图前,习近平驻足观看。图的北方,北京、天津、保定、雄安新区……正期待着来自江苏的长江水。经历50多年论证,数十万建设者十多年攻坚,南水北调这个跨越半世纪的梦想变成现实。东线一期工程在我省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向北延伸,抽江规模提升,翻水梯级增加,新增供水量36亿立方米。
历经60多年建设和运行,如今江苏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系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化泵站集群。展厅“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语下,剖面图展示了从0.7米高程的江都水利枢纽,经过9级台阶提升30米,送水逾400公里进入山东的“足迹”。
一江清水,跨上一级级台阶北上;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的建设管理,也逐年迈上新台阶。7年中,江苏牢牢扛起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的责任,统筹配置境内江、淮、沂沭泗等多种水源和区域雨洪资源,科学优化实行洪旱错峰调度,克服省内农业灌溉高峰期供水保障巨大压力,竭尽全力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向省外调水的水源丰沛稳定。东线一期工程通水7年多来,江苏已累计向山东调水超47亿立方米,相当于将5个骆马湖或1.5个洪泽湖的蓄水搬运到齐鲁大地;同时,江苏还为安徽洪泽湖周边受水区提供稳定水源,为东线一期工程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提供支持。
如今,南水北调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江都水利枢纽调研时指出,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继续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完善规划和建设方案,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总书记高度评价南水北调工程,我们无比振奋。作为东线源头省份,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管理好、运行好一期工程,规划好、建设好二期工程,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陈杰坚定地说。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主任夏方坤也表示,将把学习好、领会好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作、水生态建设、工程运行管理提出的要求摆在首位,进一步在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上下功夫,确保一江清水北送。
量质并重,源头保障国家战略意图实现
“累计运行6007天、抽水总量786.81亿立方米”,江都第四抽水站泵房大屏幕上的实时运行数据,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这里正持续抽水滋润北方大地。枢纽4座抽水站全力开动,3天就能抽水1亿立方米,1年最多能抽水10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每年我们要向北输送3个洪泽湖的水量。”夏方坤说。
重“量”,更要重“质”。回溯7年前的冬天,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工程运行平稳、水质稳定达标。水质好坏,关键在源头。在江都四站进水侧工作桥上,监测人员、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马倩手持量杯,现场向总书记报告北调水质情况。
马倩手中的量杯里,盛着刚从下游河道水面下0.5米处采集的水样。“我向总书记报告,通过我们的现场监测和综合评价,江都四站进水口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马倩说,总书记边听汇报边拿起量杯仔细端详,并询问送水的具体标准,“我说Ⅲ类就满足送水要求了。”
“当时总书记还问了我南水北调送水以来的水质变化情况。”马倩汇报说,“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开始送水时,水质均达到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但是在2013年Ⅱ类水占比只有20%,2017年到2018年占比达到80%,水质呈现Ⅱ类水占比逐年提升的趋势。”
“我感到,南水北调调的不仅仅是水量,也要有水质作为保障,这样才能满足水体功能需要和用水需要。我们这里是南水北调的东线源头,源头水质合格,调水水质才有保障。”马倩说,监测人员一直严密关注源头水质,她向总书记展示的今年6月25日-11月13日水质监测成果表,就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记者了解到,泵站开机前及运行期间,每周都会进行两次现场监测,实时监测则持续不断。在总书记听取情况汇报处的右前方有块LED屏,屏上实时显示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获得的水体水质动态变化数据。源头水质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正不断健全,夏方坤告诉记者,一旦水质有异常警报,他们就会派出水政队伍沿入江水道上溯到引水地三江营调水保护区彻查原因。
水是流动的,调水水质全面提升是流域水质好转的缩影。马倩说,最近几年从监测的大江大河水质变化看,总体来讲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调水保护区。陈杰介绍,在东线一期工程建设中,我省同步实施治污工程,投资133亿元,保证了调水沿线水质稳定达标。
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告诉记者,为确保调水质量,扬州近年来狠下功夫。以往东线源头积聚了不少小码头、小船厂、砂石场,有的地方垃圾堆积,这些年通过搬迁企业、拆除小码头,引水地整体生态环境变好了。“下一步,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开工后,对沿线生态环境要求更高,我们要高度重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断提升水质。根本上,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高端企业,有污染的企业要进行转型升级或搬迁,把南水北调源头环境整治好,确保一江清水北送。”他说。
无论是江都水利枢纽还是沿线各地,都为润泽北方付出了极大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枢纽调研时强调,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提高向北调水能力,另一方面北方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业,节约用水,不能随意扩大用水量。
治水兴水,为民谋利增福祉
自古以来,华夏先民就懂得兴修水利、与洪涝抗争,然而水患一直是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威胁,在水系发达、水量丰富的江淮大地,虽然古有归海五坝、归江十坝等努力,但水患依然时常出现。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展览的起始篇章“江淮水患”显示,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后,苏中、苏北河道溃决仅在《明史》《清史稿》中有记载的就分别达45次、47次,扬州及里下河地区累计发生水患259次。1931年,江淮更是遭遇罕见特大水灾,江淮并涨、运河河堤溃决,里下河地区300多万群众流离失所,7.7万余人死亡。
在反映1931年高邮水害受灾情况的5张照片前,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我介绍完这几张照片的背景后,总书记特地上前去细看。总书记对我们说,江淮水患,特别是看到照片中反映当时灾害的严重程度,老百姓确实深受其苦。”这个细节,让负责讲解的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接待中心副主任姚爱群印象十分深刻。“现在高邮这些地方受灾还严重吗?是否还有这些大的灾情?总书记紧接着就关切地询问起高邮目前的治理情况。”姚爱群说,看到总书记这么惦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言一语都彰显着民生情怀,大家都十分感动。
江淮大地水患治理中,桀骜难驯的淮河是重点。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的重要部署,江苏迅速掀起了治淮高潮,兴建了一大批治淮防洪骨干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取介绍,观看以江淮水系为主线、以江都水利枢纽的建管历程为缩影,展现党带领人民群众治水兴水历程的展陈。
一幅幅黑白照片,展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北地区大力兴修水利,特别是兴建江都水利枢纽热火朝天的场面。姚爱群说,“在了解江都水利枢纽20多年的建设过程后,总书记对当时兴修水利的艰辛程度深有感触。”
艰辛换来安澜。习近平总书记在展厅里听取了今夏江苏应对严峻汛情的情况汇报。在连遭10轮集中降雨、收纳上游大量客水情况下,江苏做到全省无大灾,是稳固的水利设施提供了最充沛的底气。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治水放在突出位置,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了防洪、挡潮、除涝工程体系。多年来,尤其是近3年来,我省保持每年400多亿元的水利投资力度,全省长江、太湖、淮河等流域防洪标准均已达到50年以上。依靠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我省成功应对了历次流域性和区域性重大洪涝灾害的威胁,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姚爱群说,她介绍的这句话获得了总书记的赞同,“总书记说,都江堰和江都站都是华夏儿女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古今排灌工程史上的杰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托大型水利枢纽设施和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积极开展国情和水情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总书记的话,激励我们要守初心、担使命,更好运行好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姚爱群激动地说。
延伸阅读
习近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谈南水北调工程: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
习近平赴江苏考察调研,专程前往这个特别的地方
习近平赞扬张謇: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习近平赴江苏南通考察长江生态
习近平赴江苏考察调研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徐超 贲腾 俞圣彤 黄伟 陈炳山 顾敏 郁芬 林元沁 卢晓琳 汪滢 孙巡 陈月飞 吴琼 方思伟图片 新华社 央视新闻 邵丹值班主编 陈月飞编辑 谷雨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