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荣光永不褪色 | 2:52:40!他首开新中国马拉松全国纪录

倪方方 北京西路瞭望
2024-09-26

·

点击查看AI修复后的照片
“2小时52分40秒!”6月19日,95岁高龄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离休医生夏启宇向记者报出这串数字时,依旧中气十足。1957年11月24日,江苏举办新中国第一场标准距离马拉松比赛,夏启宇以2小时52分40秒荣膺冠军。
冲线瞬间被当时在江苏省体委工作的魏廉抓拍下来,这张记录历史的照片刊登在了当年的报纸上。由于印刷质量不高,斑驳的照片如今即使经过修复仍然缺乏细节,但记忆和光荣不会褪色。紧捏照片,夏老回忆,他冲刺时,赛道两侧观众大声欢呼,“面前相机‘刷刷’地拍,很累,很高兴。”

1957年11月25日,本报头版也记录了这一历史性事件——《解放后首次马拉松长跑赛昨日举行 夏启宇创马拉松正式纪录》。此前一天的上午8时55分,这场马拉松比赛在江宁—溧水公路上鸣锣开跑。参赛者是来自徐州、镇江、南京、扬州等10个地方的17名运动员,有医生、工人、解放军战士等。“那天是多云天气,适合比赛,大家劲头很足。”夏启宇回忆道。
选手们从江宁东山镇起跑,徐州运动员王作友一马当先。在5公里处,他曾领先夏启宇。10公里时,夏启宇超前了,一眨眼王作友又领先。两人跑至秣陵镇,当时报道记录到:“从进街到出街一段短短的路途中,王曾超前夏达五次之多。但一出街,夏飞快地超前。”
后半程赛况依然胶着。“我体力强,一直冲、一直跑。”夏老告诉记者,他在最后一段加速,一口气冲过当时位于方山横岭村的终点,耳边全是“夏医生第一”的欢呼声。
回忆往昔,夏老仍然一脸自豪。“要不是路况太差,成绩会更好!”夏老说,当时没有标准跑道,路上满是石子和车辙。像今天这么好的运动场地,这么好的运动装备,当年根本不敢想。当时报道也证实,运动员们经过了一段12公里起伏不平的山路。赛后,夏启宇特意称了体重与赛前对比,“足足瘦了10斤。”
当天,常熟市运动员周德贵以3小时9分11秒夺得亚军,王作友列第三,成绩比第二名差4秒,丁义美位列第四。

比赛全部结束后,人们却找不到夏启宇。夏老笑着解释,当时结核病人多,放射科医生少,一完赛他就赶回医院上班了。但他听说,很多观众都感慨“中国人站起来了!”
“跑步是长项,救人是我的本职。”夏启宇在战争年代是解放军军医,随部队转战四方,急行军是常事。时间一长,他就练成了“飞毛腿”。1955年,夏启宇转业到江苏省商业职工医院放射科。当时,新中国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他就响应号召跟同事一起长跑锻炼。
每天凌晨3点,南京马路上寂静无声,夏启宇大步奔跑,从中华门一路途经通济门、中山门,到挹江门折返。天刚亮,他转头回家冲个冷水澡,再去医院上班。这样的艰苦训练,让夏启宇长跑能力越来越强。1956年、1957年,他两次参加南京市“穿城长跑”比赛,第二次比赛还获得了第一名。魏廉因此注意到了夏启宇,建议他跑马拉松。夏启宇从此开始接受专业老师指导,学习跑步技巧,纠正跑步姿势。
当年,身高一米八的夏启宇穿着背心短裤奔跑在喧闹的南京街头,非常显眼。沿途,驾马车的人停下来看他,挑扁担做买卖的也跟着走,还有人为他叫好。夏老开心地回忆,骑自行车的追不上他,他就跟公交车赛跑,公交车也被甩在身后。“训练时,我没有跑鞋,就穿布鞋。鞋很快就坏了,攒了一堆。”
回忆往事,夏老的眼里神采飞扬。当记者问及,在他心目中,长跑和做医生,哪个排第一?他淡然回答:“长跑是为了把身体练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夏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64年,他还作为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一员远赴非洲,为当地人民巡诊。
马拉松早年在我国一直被称为“长距离竞走”。6月11日,南京“长距离竞走工作室”举办“历史文献中的‘中国马拉松发祥地’”专题展,刊载有当年夏启宇夺冠照片的报纸原件于此展出。也是在这次展览中,新中国“首马”冠军夏启宇、亚军周德贵、殿军丁义美时隔67年再聚首。鬓发已苍,热爱不减,老人们都感慨,那真是一段光辉岁月啊!

延伸阅读   

瞭望评 | 今天,我们如何讲好大运河故事学习日历丨2024年6月23日
瞭观察丨总书记西宁首站看望师生,给苏青“山海情”什么启示江苏周记丨开放的特色愈加彰显
瞭望评 | 这样的“班味”,可以浓一点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倪方方

视觉 焦贤颖 王苏禾

编辑 王君责编 林元沁审核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西路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