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评 | 四部门发文,“小胖墩”要动起来了

南风 北京西路瞭望
2024-09-27

“小胖墩”,被网友戏称为爷爷奶奶的“梦中情孙”。

不过,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近日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引发媒体关注,也引人深思。

“超重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亟需全社会关注。”导则中这句话让人冒汗。4部门联合发文,凸显高度重视,也从某个侧面说明,眼下“小胖墩”现象确实已成问题了。

相关数据也佐证了我国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问题。据媒体报道,我国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相当于将近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一个“小胖墩”。

超重肥胖的不良后果无需赘言。事实上,这不是“小胖墩”首次受到政府层面关注。早在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团委、妇联等6部门就共同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希望遏制儿童青少年肥胖上升势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特别提出,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

“小胖墩”的增多,一方面固然反映我们的生活质量变好了,营养水平提高了,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在促进少年儿童强身健体方面存在不足。这些不足,有饮食结构方面的误区,有生活环境方面的欠缺,但主要还是思想观念方面的,诸如在部分家长特别是老一辈爷爷奶奶看来,“孩子胖不是胖,是壮”“长大了就瘦下来了”,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将来功课紧自然就会瘦下来,现在需要养胖点”,等等。

不难看出,关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科学认知,确实有待普及。

到底“胖不胖”,首先要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根据导则发布的自测评估表,现在,家长和学校可以在专业机构指导下进行自测,科学精准的数据摆在面前,“胖不胖”不用再靠目测,也杜绝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安慰”,甚至在风险评估基础上,未来长胖的风险都能做到了然于胸。

实际上,超重肥胖绝不是一时养成的,也不是一下就能解决的。加强过程监督是长久之计。导则也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换句话说,从娃娃抓起,不放过任何一点能够成长为“小胖墩”的小火苗。

从娃娃抓起,该怎么抓?其实,最简单也最管用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通过运动来告别肥胖,通过运动让孩子们的身子骨从小就强健起来。让孩子“动起来”,固然需要学校在体育课程、课外运动时间安排等方面作出科学设置,但最关键的,还是家长要让孩子“动起来”,家长要当好“第一责任人”。比如,像重视文化课程那样,重视孩子的运动健康,给孩子也同步报名参加一些体育类的兴趣班,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最大的资本。比如,从小给孩子发展一项体育爱好,或各种球类运动或游泳跑步等,让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体育和比赛的乐趣。再比如,家庭制定好运动锻炼计划,家长和孩子一起健身运动,互相鼓励、互相督促,这样的锻炼效果往往会更好。

总之,家长要给孩子做好引导和示范。试想一下,如果家长在家常常“葛优躺”,捧着手机玩半天,孩子们还有兴趣和自觉去锻炼么? 

四部门发文,向“小胖墩”说不。确实兹事体大,家长们不可等闲视之了。

延伸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江苏各地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

人民日报刊发省委书记信长星文章:以敬畏之心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瞭望评 | 当心“AI幻觉”制造文化幻觉


瞭望评论员 | 南风

编辑 | 方思伟

责编 | 顾敏

审核 |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西路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