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评 | 热门博物馆“预约难”,这个难题要解
“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希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现在,走进博物馆,感受城市历史文化带来的共鸣和震撼,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爱好和选择。这个变化和现象,某种意义上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和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文化自信的一个生动注脚。
让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有着特殊的使命意义。但现在,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成了新难题。而且,这道难题大有越来越难的趋势。
就拿这个即将过去的暑期来说,高温“超长待机”,叠加家庭游、亲子游、研学游高峰等因素,博物馆里“长满了人”。而更多的人则被挡在了博物馆外面——实行预约制的经常约不上,不预约的排队排到“怀疑人生”。网友们吐槽热门博物馆的门票“根本约不上”,有人甚至“蹲了一暑假”都没买到。
有网友还发出了“免费的竟然是最贵的”的感慨。因为预约难、抢票难的背后,还有“黄牛”在从中作梗。更闹心的是,原本免费的门票,有的经“黄牛”倒手后竟然要价上百元。
由此也引发人们对于博物馆参观制度设计的讨论和思考。譬如,原本为了提高效率、减少排队时间、减少资源浪费和管理成本而推出的网上预约制,是不是需要认真地进行优化?如何有效防范一些抢票软件?如何让实名制真正“实至名归”?等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更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尤其对于馆方和相关部门来说,需要用系统的办法、拿出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和创造性的尝试,呵护好当下的博物馆热,努力做到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
当然,对于热门博物馆来说,如果因为眼下的网上预约难而退回到过去的现场排队制,显然是一种退步,而且还会造成现场混乱拥挤等新问题。所以说,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改善优化,应该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解法。
比如,是否可以把预约时限放得更宽一些。像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世界著名文博场馆采取的都是预约制,但预约期限留的较足,长达半年。国内的博物馆可否允许游客提前一周、两周,甚至更长时间预约?或是对实名制预约做一些限制,预约成功后,限制取消或在规定时间内不得二次预约,以此来缓解抢占资源乱象。
又比如,加强技术手段堵住预约机制漏洞,优化退票机制,尽量减少“外挂抢票”可能。同时加强与监管和执法部门合作,严厉打击“黄牛”行为。当下,许多博物馆已作出了努力。以南京一家热门博物院为例,一方面,努力从技术端算法识别在线预约“黄牛”行为,同时采取“定时定量放票”办法。观众可以通过平台提前7天预约,同时还把约20%的预约取消或未到场的票量当天释放,方便临时来参观或没有提前预约的观众排队进馆。
当然,真正改变“一票难求”局面的关键,还是增加文化资源的有效供给。
实际上,面对大众“汹涌而来”的热情,许多博物馆已经在探寻更多“打开方式”。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多措施缩短排队时间,到浙江自然博物院推出“夜游”服务,打造“24小时博物馆”,再到诸多博物馆延时开放、打破“周一休馆”惯例,以及开设“网络博物馆”线上展览、馆藏文物“走出去”巡展,等等,都是在尽力满足观众参观需求。最近还有不少网友呼吁,热门博物馆增开更多夜场、开发丰富的夜游场景,也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办法。
当然,多数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公共服务机构,增加供给仅凭馆方努力还不够。这就需要更多管理和服务力量参与进来。比如,可以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让热门博物馆与小众博物馆形成更多联动,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又比如,文旅部门可借助知名博物馆的“溢出效应”,策划一些特色文旅活动合理分流、导流。针对博物馆人手紧缺等问题,可以发动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来补缺,等等。
所有的努力,都要共同解决一个现实难题:不能让一张小小门票,成为越来越多观众与博物馆“深度接触”的遗憾。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