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期,家庭教育回归主导地位

FT有教无类 2023-01-11



李静:因为疫情,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重拾小生命诞生时对他们教育的期望,让家庭教育回归本应有的主导地位。




文丨李静 

全文共2568个字


【编者按】作为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努力学习的父亲,作者希望分享和中学生女儿之间的家庭教育,以及日常相处的感悟和惊喜。本文为“陪伴成长”系列第十三篇。


当全球经济的增长宛如百岁沉疴老人的体力,各个国家正试图运用各种刺激措施时,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似莽撞粗鲁的少年,打破了许多人既有的生活计划和安排。也因为疫情的原因,学校关闭了校园,推出了各种线上教学来尽量保证原定的教学进度和学期目标。


坦白地说,对于目前中国学校基础教育所积累的一些问题,我已是颇有些不同的看法。超前的学习内容、缺少经验的年轻教师,以及群体对下一代命运改变的渴望,已经使得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越来越激进。这种激进裹挟着每位家庭成员,各自在生活的牺牲和妥协中前行,而对孩子健康和纯净天性的呵护与培养,渐渐被遗忘和湮没了。


现在,孩子的教育在匆忙间从线下搬到线上,这应是一个过渡性的安排。因为疫情的原因,女儿的学校已经停课,公司的办公室也受到管控,让我也不得不在家办公。父女俩相处的时间多了,对安排好12岁女儿这段特殊时期的学习和生活这件事,笔者这里希望能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安排,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做一点交流。



01

明确有益的学习内容


目前,学校网课内容的设计受限于教学大纲和应试要求,只能以线下教学的课本为基础。而线上教学相较于线下教学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持孩子持续的专注力。如果只是把线下的教学内容照搬到线上,孩子在经过网课初期的新鲜劲后,很快会对教学内容感到疲惫并失去耐心。这时身为父母的我们,再试图和孩子纠结于知识内容的碎片化堆积和学习,其效果无疑是低效而让人抓狂的。


笔者以为,与其继续把重心放在学校网课的教学内容,不如趁这难得与孩子朝夕相伴的时光,多帮助孩子在行为习惯上进行培养和疏导。近来,人类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更多地取决于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智商;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又往往和他们心理的问题相互挂钩。平日起床不爱整理床铺,家中小狗每次总能在房间的角落中找到她遗落的袜子,学习时看似认真但手里的小动作不停等等,这些影响学习效率和我们父女和谐相处的坏习惯,在这个非常时期都被我一一列举出来,经过一次次地谈话和纠正,女儿也逐渐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开始改变。



从过去洗过的碗碟上依然残留着油渍和饭粒,到不用我催促主动把餐桌、地面清理干净,把洗净的碗碟在橱柜里码放整齐等等这些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建立,最后反馈在她的学习上,越来越让女儿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激发,以前我曾纠结的一些知识点模糊、作业粗心大意和抗拒背书等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02

建立适合的学习节奏


线上课的教学,对多数只从事线下课堂教学的老师们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对老师们内容编排的能力、狭小的电脑屏幕前面对几十位学生的控场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考虑孩子观看视频时间过长可能对视力造成影响,多数课程的教学时间被大幅缩短。学校老师们习惯了平日学生整体“超前学”的模式,是很难把教学节奏慢下来的。没有疫情时,至少孩子在学校没有很好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课外补习的方式来完善。疫情来了,没有了各类教育外包服务,家长不得不被卷入孩子的校内课程学习和辅导,这对缺乏专业教学经验的父母来讲,在时间和精力方面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笔者以为,继续让孩子跟着网课“不接地气”的教学节奏去学习,一家人每天很容易陷入到疲于应付作业的状态。这样的紧张状态对家庭生活和孩子的天性发展是一种伤害。既然慢下来,不妨好好地利用这段特殊时期,多些时间去巩固过往学习中薄弱的基础知识环节,多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比如畏难情绪、怕麻烦心态和急躁等,做些沟通疏导。这未尝不是一件“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好事。



女儿一直以来在数学的学习上不及其他文科的学习那么有自信。我们父女俩在不去过分关注学校网课教学的情况下,制定了一个“慢”节奏的学习计划,把原来学校一周的教学内容放到2周去完成,约定每天在数学上的学习固定为30分钟,如需要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就由女儿自己安排。时间固定,父女俩也不必纠结于因解题思路、运算速度预期不同而产生的分歧,女儿在数学课业负担相对于原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有了更多的空间去自己思考和练习,逐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算能力越来越有自信。而我也并没有因为这每天30分钟的数学辅导而影响个人的工作安排和家庭生活节奏。




03

给予充分的学习空间


教育是“呼唤人的工程”。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人世间,都有着对生活的惊奇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好的教育是呵护孩子这样的感觉和能力,而这需要给予孩子充分成长的空间。身为父母的我们如果被裹挟进世俗的功利化目标洪流之中,一味盼着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学习上各种填鸭式的内容拼命集中灌输给孩子,生活上各种越俎代庖的安排,忽略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需求,最终是在制造机器,而不是在养育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笔者从儿时上学起,就已从语文课本中读过无数遍。至今文章中作者笔下那谐趣的三味书屋和后园中那只“可爱的斑蝥”让我记忆深刻。当在疫情期间,父女俩重读此文时,我依旧能感受到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那份“儿童天性不可压抑的快乐”。同样的学习,我当年在课堂上与其他二十多位同学一起分享,现在却被语文老师仅用一节课的时间高度概括,这样的文章学习过程,女儿是很难体会到我的那份快乐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活久见”的时代,欲望是我们生活前行的指南针,面对大人和孩子仅有的有限人生,我们在努力跟上同行人的脚步,辛苦而惶恐;做出各种生活的妥协,委屈而压抑,在跌跌撞撞地前行中,慢慢地我们模糊了生活的定义,失去了幸福的标准,虽然我们一直在寻找,却忘了我们来到人世间的意义。


我们总说地球上的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特殊时期,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12岁的女儿是我身边最亲近的命运共同体。因为疫情,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陪伴在一起,重拾小生命诞生时对他们教育的期望,让家庭教育回归本应有的主导地位。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系育合教育和小巴哥少儿公益创始人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推荐阅读

疫情里的中国留学生群像:没有“大新闻”渲染的五个真实口述

 

大学在线教育:被质疑与被期待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