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漂”:希望香港可引入内地办学机构

彭琳,洪为民等 FT有教无类 2023-01-11



香港回归23年却未有一间内地中小学办学机构在港办学。我们最新“港漂”问卷调查,发现90.55%受访者愿意让子女入读内地机构来港办学的中小学校。




文 |  彭琳,洪为民,赵磊,李咪咪,梁海明 为FT中文网撰稿


全文共2997个字



香港的教育优势,一直是吸引中国内地移民赴港的重要因素。但自2019年“反修例”运动以来,政治入侵校园,众多师生卷入街头运动。香港当前的教育状况,令内地来港的“港漂”群体日益忧心。更严重的是,香港多次发生激进群体针对内地背景人士的殴打、威胁行为,令“港漂”群体深感恐惧。


虽然香港已回归国家23年,但至今仍未有一间中国内地的中小学办学机构在香港办学。对此,我们日前进行的香港针对“港漂”人群的第一次最大型问卷调查,发现90.55%受访者愿意让子女入读内地机构来港办学的中小学校。有超过六成家长愿意付出超过5万港元/年的高学费,其中有三成更可接受10万港元/年以上学费。


我们过去几年来持续关注“港漂”群体,在“反修例”运动中,我们看到粤语不地道的“港漂”在地铁被围攻,年轻的金融才俊仅因为自称中国人,就被本地人和记者在中环肆意殴打,这一群体面临的绝望无助感可见一斑。在这样的无助感下,“港漂”群体过去从未将香港的前途与自身相联系;或躲进小楼成一统,或大难临头各自飞,在香港回归二十三年的政治光谱中,一直如同一群庞大的“幽灵”。


我们也发现,“港漂”们在香港生活的众多诉求从未关注,其中一个最大的诉求,那就是“港漂”群体一直渴望可在香港,引入与自身教育理念及目标更为契合的内地办学机构,该愿望自去年“反修例”运动以来已变得空前地突出和强烈。对此我们认为,由于成长环境和文化的差异,“港漂”希望在香港建立符合自己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学校,并无不合理之处。


有人认为,“港漂”如果更青睐内地教育,应当把子女送回内地上学。然而,作为香港市民中的一个群体,“港漂”的诉求和需要应当得到正视和解决。他们工作、生活在香港,子女绝大多数是香港本地出世,如果送回内地上学等如让孩子们离乡背井,更会造成家庭分离。更何况,如果孩子离港,在香港工作的孩子父母也往往会寻求其他机会回内地工作,这将让香港不断流失人才。如果香港要吸引和留住这批内地高素质人才,必须解决他们子女就学问题。这也与多年前香港建立国际学校的初衷一致,在香港工作生活的欧美人士不可能将子女留在家乡上学。


根据香港入境处的数据,2003年至今通过各种人才计划来港的“港漂”约26.8万人。预料十年后可能再增加一倍以上,接近香港居民总数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内地机构来港办学,与内地课程接轨,有庞大的需求。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透过“港漂圈”的微信公众号,进行香港针对“港漂”人群进行的第一次最大型问卷调查。自10月28日晚7时至11月1日晚7时的4日内,“港漂圈”收到多达3652份有效问卷,是香港针对“港漂”人群的第一次最大型问卷调查。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有以下5个主要发现:


其一,港漂群体期待内地重点学校来港办学,尤其以学龄前幼儿家长需求最为迫切。90.55%受访人士表示愿意让子女入读内地机构来港办学的学校,清晰显示出“港漂”人士对内地来港办学的强烈需求。其中,学龄前港漂家长合共占据问卷调查总人数超过60%,尤其以孩子在1-3岁的幼儿期家长人数最多,显示学龄前父母是内地来港办学需求最大的群体。


其二,“港漂”群体对香港教育最为顾虑之处:家国教育欠缺,全球视野欠缺。“家国教育”欠缺是“港漂”群体对香港教育最大顾虑,近八成半受访者对此顾虑。逾百人在回覆中提及教师歧视内地家庭背景、将政治观点带入校园等问题。约半数受访者认为香港学校“欠缺全球视野”(51.45%)及“教育水平不足”(44.17%)。


其三,对于内地来港学校,港漂群体最关注师资,教学模式更关注与内地课程接轨。受访者对于内地机构来港办学,最关注因素是“师资水平”(80.15%),其次是“升学优势”(66.89%),与其不相伯仲的是“与国际课程接轨”(66.18%),“家国教育”则位列第四(65.36%)。仅两成受访者关心是否与本地课程接轨(20.89%),而对“与内地课程接轨”的关注者比前者高逾一倍,显示“港漂”群体对教学模式的关注点与本地学校存在差距。


其四,港漂群体可接受较高学费,逾六成家长愿接受每年5万港元以上学费。调查中超过六成受访者可接受每年学费达到5万港元以上,三成能够接受10万港元以上(与多数国际学校水平相若),更有近两成受访者选择“不介意学费”。


其五,港漂群体最期待内地重点学校来港办学,北、上、广、深多家著名学校被受访者点名。最受港漂群体青睐的来港办学团体是“内地重点学校或名校集团”(85.68%受访者选择),其次则是“内地知名国际学校集团”(38.5%受访者选择),同时也有接近四成人愿意选择两地合办学校,多家名校如北京大学附属中小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小学等被频繁点名推荐。


调查结果可见,“港漂”群体对本地学校政治气氛浓重、家国教育缺乏等问题深感忧虑,对内地来港兴办中小学则具有强烈需求,相比香港本地学校,家长对内地来港办学的收费程度接受范围较高,超过三成家长更愿意付出接近国际学校的高学费来入读。


正如上文所说,“港漂”群体预期到2030年可达50万人。允许数家内地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在港开办小学至中学,将有充足的市场需求。而且,开放内地机构来港办学,对港漂群体及香港本地教育,均具重大意义。一方面,内地机构来港办学,在教学水平、教师操守、教育理念上可满足香港“港漂”及其他本地爱国爱港群众需求。另一方面,内地优秀的教育机构来港,也将引入多元化竞争,推动香港教育行业内部改革提升。


与香港中小学教育水平相比,当前内地顶尖中小学校的教学,早已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过往港人大多仅承认内地学校在中文教学上较为优胜,事实上,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设计的15岁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简称PISA,包括阅读、数学、科学等方面能力测评)过去十年的四次评估中(每三年一次),中国内地已经三次名列全球第一,包括最近的一次2018年,香港则位列第四,显示出在中小学教育上,中国内地已全方位领先于全球各个国家地区。


在升读大学方面,内地中学名校也相当突出,仅以去年为例,北师大附中国际部毕业生获得美国排名前30名大学达340个offer,跟学生总数相比录取比例为90%,而99%毕业生都被美国前50名大学录取。其他名校如人大附中收获美国前30大学offer 216个,上海世外中学有135个,这些录取情况尚未计入各类英国和其他国家名校。这些内地顶尖中小学相信跟香港目前任何传统名校或国际学校相比,都绝不落下风。


由此可见,如果这些学校能到香港办学,不仅可满足“港漂”的需求,也能满足香港本地家长的需求,将吸引更多人才在香港工作、居住,有利于香港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人才中心。在教育行业来看,这一做法也符合香港作为亚洲区优质教育的聚集地的地位,并将推动本地中小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对此,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如下建议:


其一,香港可与国家教育部,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政府教育部门、大学沟通,在得到中央政府、教育部、地方政府的支持之后,由香港的办学团体与内地教育机构合作,在香港办学。


其二、办学需要解决用地问题,由于香港目前有中小学空置校舍234处,供应庞大。早在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在推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引进海外人才的施政方针下,就曾一次过批出5块校舍用地来引入国际学校。建议香港特区以同样的办法批出空置校舍给有意在港开办中小学的内地办学团体和在港的爱国爱港团体。


其三,正如香港的国际学校会从外国聘请外籍老师,建议特区政府应同时开放来自内地的教师人才来港签证政策,为新校提供充足的教师资源。目前从内地引入中小学教师除了“普教中”(普通话教中文的老师)之外,其他的内地老师非常难取得香港签证。建议教育部和部分地方政府与香港教育局、入境处协商,设立一套引入内地教师机制,令香港可进一步开放教育界人才流动的管道。



作者排名不分先后,彭琳系北京大学香港校友,洪为民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丝路智谷研究院学术委员,赵磊系港漂圈传媒董事长,李咪咪系北京大学香港校友,梁海明系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参与该调研研究的还包括来自丝路智谷研究院、“港漂圈”的成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推荐阅读

谁让“80后”家长内卷?


谁让“80后”家长内卷?

选择大学视野不必局限于英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