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内卷”到“摆烂”,都没有摆脱单一评价标准

徐海娜 FT有教无类 2023-01-11

破除单一评价标准的魔咒,需要认识到差异化的价值。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海娜

全文共3435个字

前不久,有人跟我说,“你知道现在有个网络流行语叫‘摆烂’吗?”听到这个词,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不内卷了?难道卷不动了?”

“内卷”的网络释义大致上是说,内部竞争激烈,但总体上停滞不前;努力没有止境,却不太能看到效果。“摆烂” 的网络释义则指,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就干脆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而是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表面上看,“内卷”和“摆烂”这两种行为是相反的两端,一个过度努力,一个完全放弃。但细想一下,从“内卷”到“摆烂”,可以说都没有摆脱单一评价标准。它们其实共享一个精神内核,都在表达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一、相同的精神渊源:单一评价标准塑造的心灵

自从“内卷”这个词流行开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借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的处境。有工作的,用它形容工作环境,形容过度竞争的样貌。据说,外卖员都卷,里面也有很大比例的大学生。有学龄孩子的家庭,更是比谁都卷。要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总成绩里的一分之差就有多少人?连休闲娱乐都卷,滑雪,那得望着谷爱凌的方向标。骑马,不学一点马术?击剑,要不要打进亚运会?然而人们不管怎么努力,总是会发现山外有山。人人仿佛都带着一种竞赛的心情在生活,要么把人比下去,要么被人比下去。

然而渐渐地,事情起了变化。可能因为人们当初使用“内卷”这个词的时候,就带着自嘲和无奈吧。事情总要有突破,于是有的人开始选择“躺平”。既然目标遥不可及,不如“躺平”,顺其自然。那么现在的“摆烂”是怎么回事呢?“躺平”还不够吗?“摆烂”说到底是把前路看透,所以才破罐子破摔。到底是什么样的前路呢?就是反正不能出人头地!看吧,内卷,我们卷呀卷,为的什么,不也是想出人头地吗?

原来,“内卷”和“摆烂”是针对同一个目标的两级。“内卷”和“摆烂”具有同样的精神渊源,那就是单一评价标准塑造的心灵。这两个词的相继流行,也昭示了人们内心涌现的无力感——无论是有所成就的,还是碌碌无为的人,都求变而不得的那样一种心情。

一个人的一生到底应该如何过?一个人到底应该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社会的评价标准,可以说非常单一。每个人都盼着孩子顺利升入高中、大学,然后顺利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出人头地。总想着社会经济地位至少要比父母强,至少要比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强。而几乎没有人在乎一个孩子的兴趣和是否享有求知带来的欢欣。

我记得数年前,我先生的一位同乡请我们全家去他家做客。当时他家的大女儿正在面临中学读完之后的升学问题。我们就问她有什么目标,她说一直想去读Poly。Poly是新加坡某一类学校的简称,也可以叫做理工学院。在新加坡政府学校的学生,中学5年之后,一部分会升读初级学院,然后考大学;另一部分会读理工学院或者其他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准备(但优秀者日后也可以读大学)。她的父母接着告诉我们,两个孩子都打算读Poly,他们都各有自己喜欢的专业,虽然他们英语学得不够好,但也希望他们梦想成真。当时,他们说这些话时的郑重其事,令我印象深刻。他们深深为儿女感到自豪的那种表情是掩饰不住的。

可见,在这样的家庭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学业表现,父母不会因为他们不能升上初级学院,不立志考大学而看低他们,反而还是捧在手心里的宝,也由衷地为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感到欣慰。

当然,这样的家庭在新加坡传统华人社会中也是比较少见的。新加坡多数华人家庭非常看重子女的学业表现,小学毕业会考在即时,甚至有父母为了陪伴孩子复习而辞职。有的子女升中考入名校,也要特别办一个派对来庆祝。

二、破除魔咒,需要认识差异化的价值

有时候,时代的变化让人迷茫。要么就跟着大家不停内卷,要么就躺平,要么就摆烂,多像一个循环无解的魔咒。那么有没有其他选择呢?不少人移民了,却仍不能摆脱这个魔咒。他们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卷、或者继续躺平和摆烂。可见,问题也出在我们的心态上。

在单一评价标准之下,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力,对教育的想象力就会受到制约。教育方面做那么多改革和创新,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例如,“减负”、“双减”虽然一时热闹,但家长心里的焦虑和部分孩子的学习困难依然存在。初中毕业只有一半人能升读高中,另一半进入职业学校的设计,只有在全社会都给予两条路上的学生同等尊重的时候,只有用人单位不再学历歧视的时候,父母才能放下焦虑吧!

三百六十行,社会离开哪行都不行;每个人的都有自己的长处,社会也不只需要会读书的人。但是在单一评价标准之下,人们只能执着于上大学这一条路。一部分人为考大学拼命卷,考大学无望的,也难免会有人选择摆烂。曾在职校任教多年的茅卫东老师曾经写过不少文章讲述职校里的人和事,很多学生没有求知欲望。我觉得,职校里很多学生都摆烂,就是因为他们以为那个单一的评价标准已经论定了他们的一生。

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也不是全部学生都能顺利升读高中。那个年代很多人初中毕业就进入了劳动市场,也有同学继续就读各种各样的职业学校。有一位当时读职业学校的同学,曾经给我写信说,当他想努力学习的时候,周围的人只会鄙夷和嘲笑他。他形容自己像一个不断往前跑的运动员,但他的啦啦队却在喝倒彩和取笑他,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不想跑了。

单一的评价标准早早地腐蚀了孩子们的心灵,在他们最青春、最有活力的时候,让他们错误地认为前途被拿走,他们活在青春里就像活在暮年里。如果我们的社会评价标准不是如此单一,而是打心底里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人生选择,那么职业学校就是一条真正光明的道路。前不久,有人打趣说,希望进去监狱学手艺。难道是真的到了监狱里,人们才能不再受这单一评价标准荼毒,从而发现自我的能力和价值,专注学习一门手艺吗?

破除单一评价标准的魔咒,需要认识到差异化的价值。前几天,《联合早报》言论版刊发了一篇杨锐写的评论,他评论的是中国医疗资源的配置问题。他观察到新加坡的小贩中心众多摊位的配置,是相互配合和补充的结果。他说这种寻求差异化的经营思路,让食物丰富,人流增加,最终实现了共赢。由此,他想到他所从事的医疗管理专业。他说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然后不断扩建成“巨无霸”型的综合医院。小病看专家门诊这种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他认为这和医院总是追求十全十美有关。很多医院虽然有自身特长,却总想补齐短板。其实应该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特色上。各家医院都各有特点,才能解决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但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差异化的价值的时候,就只会向那个看起来全面发展的“优等生”靠齐。这也是单一评价标准在医疗资源配置领域里面的反映。

如何认识差异化的价值,几十年前的一个绘本也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田鼠阿佛》是1968年美国凯迪克奖获奖作品。作者是李欧•李奥尼。讲的是距离谷仓不远的石墙里,一窝小田鼠的故事,阿佛就是其中的一只。冬天快来的时候,大家都忙着收集食物,日忙夜忙,全都忙着,只有阿佛除外,不是发呆就是睡觉。当阿佛被问到:“阿佛,你怎么不工作?”阿佛说:“我在工作呀。我在为寒冷、阴暗的冬天收集阳光。”“我在为冬天收集颜色。”“我在收集字。” 听完他的解释,田鼠家人什么也没说,就接着忙碌去了。冬天来临时,小田鼠们躲进洞里。一开始,他们分吃各种食物。可大部分的食物都被吃光的时候,它们才意识到漫长的隆冬是多么无趣。石墙里很冷,没有谁想开口说话。这时候,他们想起阿佛说的阳光、颜色和字,他们问阿佛:“你收集的那些东西呢?”阿佛就开始向它们描绘阳光的温暖,还描绘蓝色的长春花、黄色麦田里的红罂粟等。它们仿佛又感受到了太阳的温暖和斑斓的大自然。有田鼠问:“字呢?”阿佛就为他们念了一首很长的诗。大家纷纷鼓掌喝彩,说:“阿佛,你是个诗人啊!”。阿佛害羞地说:“我知道。”所有田鼠都在忙,但是它们没有要求阿佛要和他们一样去收集食物。田鼠一家是一个允许大家差异化发展的家庭,最后也肯定了阿佛的价值。它们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所以它们没有内卷,也没有摆烂。

当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改变单一评价标准,社会也改变了单一评价标准,不再只看学历,不再把出人头地当成生活的唯一目标,而看重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和价值的时候,才能给每一个人希望。当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希望时,相信大家更有动力去努力生活和享受生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 袁漪琳yilin.yuan@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推荐阅读

中国国际教育何时腰杆能够硬起来?

宠物是最好的人性满足方案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