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伏2018:大洗牌必将来临!

李文友 黑鹰光伏 2022-05-20

【文 | 黑鹰光伏  李文友】


风险正在聚集,洗牌已经开始,真正的大洗牌可能潜伏在波澜之下,可能在某个时间点爆发。光伏行业虽然整体“一片向好”,但我们不得不重视其中的问题与风险。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提醒行业同仁对风险与问题的重视,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文中观点不妥之处,欢迎指正,欢迎拍砖和吐槽。本文有以下判断:


一、产能过剩,部分企业必将被“洗掉”!

二、价格竞争惨烈,残酷程度超乎想象!

三、技术迭代加速,部分企业被“颠覆”!

四、中国逆变器行业正面临第四次大洗牌!

五、产业寡头趋势越来越明显!

六、户用市场第一轮淘汰赛开拔!

七、11种企业可能倒下!


一、产能可能全面过剩

部分企业必将被“洗掉”!



通威扩产,中环扩产,协鑫扩产,东方日升扩产,隆基扩产——过去的一年里,大力扩产成为光伏行业的主旋律。


从上表可以看到,“1GW级”的投资在光伏巨头的眼中只能算是小打小闹,很多巨头的扩张规模都以5GW、10GW计,投资规模更是以数十、上百亿计。黑鹰光伏曾统计发现,7大光伏上市公司合计投资400多亿元布局光伏上游多晶硅或单晶硅片领域,每一家都有自己进击的理由,也都有各自的算盘。而在中游,6家光伏上市公司计划投资规模高达600亿元。


在产业链上下游各路企业的扩张中,隆基股份的风头最猛。其规划产能目标是:在2017年底硅片产能15GW的基础上, 力争单晶硅片产能2018年底达到28GW, 2019年底达到36GW, 2020年底达到45GW。电池组件方面,到2018年6月份会形成5.5GW的高效PERC产能,其中自有3.5GW,另有2GW和平煤合资公司生产。


整体而言,从一个数字对比就可见过剩的问题有多严峻:2016年底,单晶硅片产能不到20GW,2018年底产能将超过60GW。单晶PERC电池的过剩问题同样严峻:去年底,PERC产能刚突破30GW,还有大量的企业将在2018年扩充单晶PERC电池产能,包括隆基乐叶8GW,晶澳3-4GW,晶科3-4GW,通威2-2.5GW,爱康2.5-3GW等。预计2018年底,单晶PERC电池产能可能轻松超过45GW。


硅料环节,2018年至少新增11.5万吨产能。包括:东方希望1.5万吨的硅料产能释放,保利协鑫将会在新疆新增4万吨的硅料产能,通威股份在乐山的2.5万吨产能也将在2018下半年投产,在包头会有2.5万吨的产能。


一方面,是近几年内前所未有的大面积扩产,另一面,2018年的市场需求预期可能远不如2017年。


2018年3月中旬,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上半年光伏市场形势分析座谈会。主流厂商参加会议,参会企业普遍表示今年一季度出货量尤其是国内出货量不如去年。由于国内政策,特别是对待分布式光伏的政策上有不确定性,大部分企业预测今年国内市场的总装机量恐仅有40-45GW。


如果真如预测的那样,2018年的光伏行业将出现:供应大幅增加,需求却不足,供大于求的现象可能极为严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企业将不可避免的降价促销提高自家组件出货量的情况。


鉴于此,上游光伏制造行业将迎来一次较大洗牌;与2012年情况类似,此次洗牌过后每瓦光伏装机成本大幅下滑,使光伏行业进入平价上网的大周期。那些没有竞争力、产能落后的中小厂商将不可避免的面临被洗牌的风险!同时,小的光伏安装商也会面临更加的激烈的竞争压力!

 

三、价格竞争极为惨烈

残酷程度可能超乎想象!



有行业人士向黑鹰光伏这样说:“低价只是为了获取生存,你让求生者放弃从垃圾桶捡来的面包,说会吃坏肚子,这可能么?”


价格上的血拼,赤裸裸地展示了这个残酷的市场上,生意就是生意,只有真刀真枪,没有那么多温情脉脉。生存是企业最大的本能。事实上,从去年至今,光伏行业的价格战一直在继续,只是,2018年的价格战会更加严重。


特别是从2017年10月份至今,光伏产业围绕产品价格展开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公开化。2017年10月27日,隆基股份宣布,其所生产的单晶硅片调降0.4元/片,190um单晶硅片由6.15元/片降到5.75元/片,180um单晶硅片由6元/片降到5.6元/片。在之后的四个月时间内,隆基股份又分别于2017年12月25日、2018年1月1日、2018年2月4日、2018年2月23日,针对单晶硅片价格进行了四次调降,算上2017年10月27日的第一次,五次调降合共达到1.5元/片,以180um单晶硅片为例,累计降幅超过了24%。


业内人士认为,“多晶阵营”也一直紧密关注着“单晶阵营”的一举一动:在2017年10月份,隆基股份发起降价攻势后,随即结束了从2017年7月份-10月份的上升步伐(从7月份的4.9元/片升至10月份的5.2元/片),转而从5.2元/片的近期高点,一路下降至2017年12月份的4.8元/片。


引人注目的是,“领跑者”项目上的价格竞争已在预料之中。在不久前的白城“领跑者”项目上,华能、中广核等多家央企都连续投出了0.39元/千瓦时的低价标,业界一片哗然。领跑者项目上央企的超低竞价,意味着今后组件价的厮杀将更加激烈,而这种现象可能不一定是突破常规,反而可能越来越多。

 

“三钱二两”资深光伏研究员也坚信这样的判断:2018年硅料价格会出现十分惨烈的价格战。原因如下:由于硅料新增产能巨大,而2018年硅料需求会明显向下。同时,各家成本更低。2018年每千克硅料价格最晚在三季度的时候会下滑至85元每千克。同时,单晶硅片产能疯狂扩产,多晶硅片在金刚线切割改造以后,产能又整体提升25%,整体来看硅片产能,严重过剩。


2018年多晶硅片的厂家将会以现金成本打价格战,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而那些没有来得及改造的砂浆切割产能,将永久性的退出历史舞台。


具体到金刚线生产企业,价格战更是不可避免,治雨分析认为:进入2018年二季度,由于各家企业对切割工艺的优化,线耗水平会进入一个持续减少的状态,而产能却增加很多,一多一少间,必然引发比较惨烈的价格战,金刚线高达50%的毛利率不可持续,价格必然会跌落到边际成本较高的厂家的现金成本水平,很可能在2018年二季度就会见到市场价格<0.13元的金刚线。


对于强烈的价格厮杀,对于很多企业而言,都难以独善其身,在高价硅料、低价电池片两面夹杀的情况下,利润空间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硅片、电池片价格已跌破大量中小企业的现金成本,减产、停产面积快速扩大,行业洗牌山雨欲来。

 

三、技术进步与迭代加速

部分企业被“颠覆”!



技术的发展和迭代会不断助力产业发展,但技术的加速迭代也必然会淘汰掉不少企业。在光伏行业也是如此。


最近的一年中,光伏产业受产业周期、“领跑者”计划等多种因素引导,技术进步大放异彩。PERC、黑硅、N型双面、MWT,双玻、1500v、金刚线切割等多种技术路线同台竞技。带来光伏发电转换率水平的提高令人意外,10天前还是22.71%,10天后就跃升至23.26%。


黑鹰光伏曾研究了2017上半年50家光伏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全部合计为45.55亿元。其中保利协鑫能源、特变电工、阳光电源、中环股份、隆基股份等企业整体表现抢眼。阳光电源在研发上仍坚持巨大的投入,其2017上半年研发投入1.46亿元,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为4.12%,这个数据在整个光伏行业中名列前茅。


而根据已经发布的2017年财报,部分领先企业在过去一年中都加大了研发投入的力度。比如,2017年保利协鑫研发投入增幅287%,达到9.56亿元,取得授权专利637项,增长71%。


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保利协鑫2017年完成金刚线全面改造,大幅降低制造成本。通过金刚线切割+黑硅,同时实现硅片端成本下降与电池端提升转化效率的双重目标。保利协鑫由此成为市场首家自主研发并以极低投入实现金刚线改造成功的硅片制造商。


在业内看来,这家全球最大硅片厂商实现旗下全部硅片产能的金刚线切割后,推动了光伏应用成本的大幅下降,更意味着产业链上下游的一轮重新洗牌:其他单多晶硅片厂家瞬间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砂浆切片进入被彻底淘汰的倒计时,金刚线厂家则因陡然新增25%的需求而供应压力大增。


黑鹰光伏曾在《生死金刚线》、《金刚线大爆发》和《谁在执掌中国金刚线企业?》等文章中详细分析金刚线带来的冲击。


一根事关生死的细线,可以让一些企业绝处逢生业绩爆发,也有可能让一些企业瞬间失去竞争力,被颠覆,被推入生死的边缘。最直接的例子,比如,主要产品为电镀金刚线的杨凌美畅,2017业绩大爆发。同样主产电镀金刚线的三超新材,2017年盈利约7773万元—8911万元,同比增长了105%-135%。相反,金刚线切割技术替代传统砂浆切割技术,导致易成新能晶硅片切割刃料业务出现严重下滑。2017年前三季度易成新能亏损3.03亿元,同比下滑9090.74%。


资深光伏行业研究员王淑娟老师近期向媒体表示:“光伏行业是一个高技术行业,技术迭代特别快。之前,我做了一个调研,企业从硅片到组件,全产业链,生产1GW组件大概需要多少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管理人员,有的企业是8000多人,有的则是2000多人,有的企业是500人,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老产能,一个是全新的产能。可见,企业如果不上新产能,产品就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就会被淘汰。”

(王淑娟老师)


要研发,要技术突破,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部分企业面对技术迭代与残酷竞争,可能最终只能离场。黑鹰光伏近期统计发现,至少有18家光伏企业正加速IPO,以期借力资本市场募集资金继续投资光伏产业。


有媒体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家光伏小企业,2017年效益很好,盈利达到800多万。但到2017年底时,行业普遍更换了新的产线时,这家企业选择了卖掉原来的设备退出。企业的负责人如此表示:“如果此时不更换生产线,那么其产品就会失去竞争力。但是,如果要把原来的设备全部更换为新产线,大概需要1000万才能把产能全部改造完成,所以只好卖掉。”


四、逆变器面临产业第四次大洗牌!



那么,对于已经过去近4个月的2018年来说,逆变器生态圈又将如何变化?根据以往的市场发展规律,一两年一次小洗牌,三五年一次大洗牌,2018年逆变器市场格局或许将再迎一些新变化。


目前,中国的逆变器市场两大阵营已经形成:


第一阵营,主要代表企业有阳光电源、华为。业内人士推测,2017年华为和阳光电源的逆变器市场份额达50%。


第二阵营,主要企业包括古瑞瓦特、特变电工、科士达、上能、正泰、固徳威、英威腾、锦浪、易事特和科华恒盛等。


此外,再无所谓的“第三阵营”。一些企业由于资金、经营和管理层面的问题已经被甩出了竞技轨道,那些企业也已经难以对第一、二阵营的企业构成威胁。

 

光伏逆变器行业的竞争极为残酷,甚至可以称为“血腥”。看看这组数据:2012年上海SNEC展会上,逆变器相关厂家多达439家;到了2013年则只剩下286家,而2013年4月至今,还出现在国内光伏逆变器采购招标的企业已仅有40家左右,而活跃在50%以上的国内招标项目的企业则已屈指可数。


从过往的逆变器产业历史来看,每次新应用和市场机会的出现,就会促使行业出现一波新的整合。逆变器行业上一轮的整合已经接近尾声,伴随分布式的爆发,逆变器将进入新一轮的整合期。


众所周知,中国的逆变器产业曾经历三次大洗牌:


第一次洗牌:2010年前后,国内企业“蜂拥而入”,国外部分品牌退出中国市场。


第二次洗牌:2012—2013年之间,国内企业价格战,大机寡头胜出。不变的是,此次的洗牌仍旧是以价格战为主。在大机制造方面拥有技术和制造实力的阳光电源、上能电气等企业引领了此次行业洗牌。在此期间,古瑞瓦特、固德威、三晶电气等小机企业主要以国外市场为重。


第三次洗牌:2014年,华为的强势入场以及国外市场的变化促使了逆变器市场的第三次洗牌。此次洗牌后,阳光电源、华为、上能三家企业占据了地面电站80%以上的市场份额。也就在2014年前后,国外光伏市场发生转变,古瑞瓦特、山亿、固德威、欧姆尼克、三晶电气等企业开始逐步回归国内。



2018年,光伏逆变器行业的第四次洗牌正在来临——2017年前后,阳光电源、华为、上能等“地面寡头”都推出了自己的小机逆变器,地面寡头和分布式“老兵”之间正式开始“兵戎相见”。伴随“地面寡头”入场分布式市场,或引领新一轮行业洗牌。


按照上能电气产品总经理王跃林的判断:目前分布式光伏标准化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市场一片混乱,但是一旦商业模式固化,更多企业进入分布式市场,小机型逆变器价格会迅速下滑,这也意味着逆变器市场第四次洗牌即将开始。

 

五、集中度加速提升

产业寡头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企业界曾经是一个迷信奇迹的商业圈,但历经十余年的产业跌宕至今,从企业竞争秩序来讲,光伏行业很难再出现“奇迹”——强者恒强,弱者愈弱,新来者很难后来居上。

 

黑鹰光伏曾从营收、净利润、总资产等多个维度研究光伏上市企业,从多个维度来讲,光伏行业“寡头之势”都愈发明显。我们曾统计2017年半年光伏上市公司榜单前十名整体营业收入,其是榜单后十名的16.3倍。在行业“寡头之势”渐成之际,这些企业若不能尽快止住这股“颓势”,未来恐有出局之危。


从产能上看,根据PVInfoLink数据库统计,全球前十大组件厂出货量粗估将高达58GW,占据了全球55%左右的市占率。2017年国内十大组件厂商合计对国内组件供货达29.2GW,占比高达57%。从这样的集中度,我们也可以窥到“寡头”的影子。


而伴随一些大企业的加速扩产,光伏行业的“寡头”趋势将愈发明显。最新统计,去年27家光伏上市企业净利润之和为135亿元,排在前三位的企业就占了一半以上的利润。


寡头是什么?解释得直接一点就是垄断者,是托拉斯,是上下游都能通吃。也许中国的光伏行业永远不可能发展到“托拉斯”的境地,但产业集中度的加速提升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曾经,资本规模化进入光伏产业,无竞争力企业规模化破产。而光伏“领导者”等计划推出后,政策的清晰导向与市场的压力,联合推动了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产业及社会资源也加速向领头企业聚拢和集中。

 

而根据“三钱二两”分析师治雨的分析:与2012年情况类似,此次洗牌过后每瓦光伏装机成本大幅下滑,使光伏行业进入平价上网的大周期。由于迎来平价上网,光伏行业将不再受到补贴政策的剧烈影响,行业发展将趋于稳定;此时,光伏行业将产生真正龙头老大企业。平价上网之后,光伏行业的体量与现状是数量级的差异,龙头老大企业将具备千亿市值的潜力。


 六、户用市场有进有出

第一轮淘汰赛开拔!



户用市场的火热众所周知。据统计,2016年,全国新增注册光伏企业40000多家,2017年可能新增60000多家,他们大多都加入到分布式。特别是户用市场的大潮中来。


但对于企业而言,户用市场的钱远没有表面的热闹好赚。有企业大佬在朋友圈透露:一家去年高举高打,风风火火切入户用市场的企业,今年的运营已经难以继续,户用部门即将关门散伙。


有观察人士分析,2018年户用市场会出现“两少”:


一、是组件企业布局户用系统的企业会减少,经过了2016年、2017年的户用光伏市场的尝试与布局,户用光伏团队的业绩不尽人意、户用团队销售团队与组件团队团队的业务冲突、户用光伏团队搭建进展很慢、户用光伏经销商不断流失等原因,高层领导需要思考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也许部分企业将放弃户用光伏蛋糕,决定专心做好组件的生产工作,做好系统的配套服务工作。

 

二、是做户用光伏企业将会减少,2017年很多进入家用光伏的企业通过央视、高铁、明星、刷墙等多种手段的高调宣传,招募了很多大量经销商,他们以前也许做家电的,也许是水暖的、也许是创业的年轻伙伴,很多光伏经销商们折腾后一无收获,大部分将退出户用光伏。


一位区域领先光伏企业掌门人,在朋友圈对户用市场做了如下思考,供黑鹰的读者分享:


户用光伏市场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企业原来那种粗放式的模式肯定不行了,这也将很大速度上加快终端系统集成商的洗牌,趟出一条可复制、标准化的模式来就能突破瓶颈,并且在区域性市场中滋润地活下来。


关于户用市场,我认真的思考了几个月,得到以下结论,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根据目前的政策走势,户用市场的大规模到来是个伪命题。因为补贴取消之日,就是户用市场停滞之时。当然除非政府永远把户用光伏的补贴保留到一定水准。但是这将又构成新的交叉补贴,不符合市场化改革的趋势。


第二,以目前的居民电价,所享受的交叉补贴很难从政治因素上剔除。因此,当补贴取消之后,所有的投资者就面临着很难有良好收益的困境。从而大面积的在户用光伏市场退坡。


第三,户用光伏的质量不得不引人担忧,非常多的企业在利益驱动和用户完全不懂技术的情况下,以次充好,以劣充优,漠视光伏电站是一个生命周期超过20年的投资项目,以家电产品最多5年的服务体系进行配套,五年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第四,综上所述,无论谁进这个市场,首先要准备防范两年后补贴取消的断崖式停滞。其次要有对用户负责终身的态度。再次要有完善企业自身法律体系的决心和信心。这样才不失为一个立于市场而不败的赢家。

 

七、11种企业可能倒下!



“前景一片光明”这话根本不能概括整个行业发展的真实境况。就如《动物庄园》里的游戏,强者吞噬了弱者,拳头大的打赢了拳头小的,商业竞争极其残酷。


笔者曾分析认为,2017年及未来几年,以下12种光伏企业很可能在新一轮的产业整合与竞争竞争中面临巨大风险,并很有可能被陆续被淘汰。


第一种:长期现金流紧张兮兮,库存积压高企,三角债严重的企业。

第二种: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创新能力和动力的企业。

第三种:企业管理粗放,在管理和运营方面无力降本的光伏企业。

第四种:企业一把手“知人而不自知”的中型光伏企业。

第五种:过于依赖某一区域市场的企业。如果过于依赖某一国家或区域市场,一但政策或市场有变,公司的生存就可能立即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第六种:跨界涉足光伏但习惯扭不过来的中小企业。

第七种:仅靠一两个大客户讨生活的公司。

第八种:想靠“集资”、假“众筹”解决问题的部分企业。

第九种:迷恋政商关系,与“老虎”官员千丝万缕的企业家或老板。

第十种:擅长空手套白狼的“掮客”公司、空壳公司、打手公司。

第十二种:受不了恶性竞争,看破光伏“红尘”,主动离场的企业。

 

后记——经济学家魏杰曾下过一个预言:“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非常痛苦,我估计再过10年,现在的民营企业200个中间有一个保留下来就不简单,垮台的垮台,成长的成长。”彼时看似悲观,但冰冷的事实却不断证明了商业竞争的残酷性——光伏行业更是如此。


协鑫系双箭齐发!

海润光伏千亿帝王梦为何破灭?

重磅|60家光伏企业上市至今核心经营数据复盘

光伏2017:魔鬼才知道它发生了什么?

国家能源局王晓林落马!能源行业80位落马“老虎”详细名录和贪腐情况!

生死金刚线!

“匠人”曹仁贤:20年风雨为谁忙?

谁人不识朱共山?

辣评|发电企业即将迎来倒闭潮!毫无疑问,火电首当其冲!

重炮 | 光伏资本市场十年风云录!



联系邮箱:heiying1213@163.com

法律顾问:李乾  八谦律师事务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