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理 | 疫情重击下的上海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由于旅游的独特性使得旅游业的产业结构链异常复杂,旅游产业应该是一个包括餐饮(吃)、酒店(住)、交通(行)、景点(游与娱)、商贸与零售(购)等多重要素于一体的集合产业体。因此,旅游业天然具有“涟漪效应”,可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相关数据显示,旅游业每增加1个单位效益就可以为其他产业增加4个单位效益,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就可为其他产业带来5个就业机会,其“长鞭效应”明显。
故此,旅游业一直以来都是对全球就业和经济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之一。在疫情前的5年中,全球旅游业贡献了全球GDP的10.3%和新增就业中的四分之一。
然而,从2020年起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旅游业备受冲击。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旅游人数大幅减少,2020年全球旅游业收入损失1.3万亿美元,成为“旅游业历史上最糟糕年份”;大约有1亿至1.2亿个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工作受到直接或间接冲击。在此大环境下,毋庸置疑,我国旅游业也举步维艰。
作者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张静抒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汤石章
小组成员:段可儿、沈阳、杨天同、YAN FEDERICO(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41期prp项目成员)
一
疫情重锤下的旅游业
新冠疫情于2019年底出现,并于2020年1月20日前后进入大规模爆发期,此后在我国范围内快速蔓延。因此,旅游业在2020年春节遭受了断崖式的重锤,一度停摆,旅游收入大幅下降,特别是2020年春节旅游收入严重缩水。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推进,疫情蔓延势头得到遏止,我国旅游业(主要是国内旅游)缓步进入防控型复工阶段,如,2020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逐步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58.9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0.4%。
而“十一”小长假期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疫情进入防控常态化阶段,旅游业也随之全面复工复产。加之中秋假期正好与国庆假期重叠,因疫情压抑的旅游意愿在此刻爆发,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到疫情前的7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到疫情前的69.9%。
之后的2021年是新冠疫情影响旅游业的第二年。由于国内防疫工作的稳定推进,旅游市场也稳步复苏,相比上年有所恢复,但是还未恢复到疫情之前。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3.67亿人次,同比增长12.8%,恢复到2019年的54.0%;国内旅游收入2.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0%,恢复到2019年的51.0%。(具体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从图1中不难看出,受疫情影响我国旅游业在2020-2021这两年,发展情况总体而言很不理想,本来应该火爆的小长假出游人数远远低于疫情前,特别是2020年春节和五一一落千丈,直到国庆小长假才有所恢复。进入到2021年,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推进,全国的旅游业开始逐步进入恢复发展期。
二
重击下的上海旅游业如何走出困境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国际和国内重要的旅游城市,具备丰富而优质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一直处于健康有序地发展中。以2018年和2019年为例,上海旅游总收入分别为5092.32亿元和5522.1亿元,分别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8.53%和9.64%。
可见,疫情前上海的国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一直都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如表1所示。
表1 2018-2019上海旅游情况一览表
数据来源:上海经济年鉴(2019、2020)
上海作为令人向往的精致都市生活的代表,在“请进来”(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和“走出去”(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表率作用。
故此,尽管上海没有名山大川,但独特的石库门、烙有海派文化印记的老洋房、魔幻的天际线,各种主题乐园以及全球顶尖的文化演出和美术展览等,都成为上海这座魔都最为亮眼的旅游名片,吸引了国内外旅游者蜂拥而至。
疫情前的2018-2019年,上海接待国内游客分别上涨6.69和6.4个百分点;接待海外旅游者2018年也增长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上海旅游业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态势。
1
疫情前后上海旅游业发展对比分析
然而,突如而来的一场疫情改变了上海旅游业发展的上升态势。由于旅游消费与生产的同一性,使得旅游活动必然要发生时空转移。无疑,这种旅游活动的聚集性(时间与空间上的)都与疫情防控的政策相悖。
于是,对整个旅游业具有重大贡献的入境旅游就如图2所示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特别是入境外国游客的锐减,2020年比2019年下降了87.9%。显然,这对旅行社和高端酒店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也可以从上海的三大旅游支柱2018-2020年的变化以管窥豹(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旅行社和星级酒店在2020年营业收入大幅缩水,分别下降了54%和44.5%。加之,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模式后,国民的旅游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也使得国内旅游需求量锐减(见图4)。上海的旅游业由“三足鼎立”变成“一枝独秀”(见图5)。
图2~5 数据来源:上海经济年鉴(2019、2020、2021)
便于统计,出境旅游市场以旅行社组织的出游人次为计量单位
尽管困难重重,上海旅游企业还是想方设法做好各项工作,从2020年下半年疫情防控进入平稳期后,国民的出游意愿在国庆节小长假期间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尽管比2019年在接待游客方面减少了25%,但依然有883万人次乐游上海,国庆期间的旅游收入也达到了135亿元。这意味着上海旅游业逐渐进入调整恢复期。
而2021年恰好是我国进入“十四五”期间的第一年,在《上海“十四五”时期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规划》的指引下,上海旅游业打响了“第一枪”:2021年旅游总收入4081.74亿元,比2020年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八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上海文旅总投资实现86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
通过对上海旅游总体情况的梳理,不难看出上海旅游业通过2021年的努力,已经快速进入到复苏提振的上升阶段,新冠疫情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在逐步消退。
例如,根据上海发布会的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度,上海接待国内游客1.44亿人次,收入1724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55%、69%,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3%、78%,复苏幅度分别领先全国平均水平6和8个百分点;下半年以国庆假期为例,国庆小长假期间共接待游客1794.53万人次,上海文化旅游类消费收入258.55亿元,实现了在2019年(疫情前)基础上的超越。
可以说,2021年已经逐步消除了疫情对旅游业的消极影响,进入到疫情常态化后的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甚至还呈现出超越疫情前水平的增长态势。特别是2022年春节假期期间,上海市共接待游客1098.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7.21亿元。毋庸置疑,上海旅游业在一步步践行“十四五”规划。
然而,3月本该赏春踏青的旅游好时节,却再次因为疫情的使得上海旅游业又一次被迫按下了暂停键。这无疑给正处于上升期的旅游业重重一击。
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使得其相比于其他行业而言,疫情带来的破坏波及效应要更大更长,使得旅游业的复工复产特别是复效也会更慢。因此,如何在后疫时代健康有序发展就成为“十四五”上海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2
重击下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上海进入“静态”管理,无疑对旅游业的打击是巨大的。而且,随着防控的严格,也使得需要“流动”起来的上海旅游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疫情防控的条件下,科学合理的“流动”是目前上海旅游业必须要考虑的重中之重。本旅游研究团队结合相关调研,认为在目前情境下要复工复产复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01
根据防疫要求分批分步有序复工复产
目前上海有A级旅游景区130家、红色资源612处、不可移动文物3449处;有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44片历史风貌保护区;有公共图书馆 238 家、文化馆(站)244家、剧院137家、演艺新空间80处、博物馆153家、美术馆94家、电影院385家2400块银幕,每年更有4万场演出、2000场展览。由于旅游吸引物对防疫要求的差异性,建议根据景点所在区域、景点大小、景区人流容积率、客源来源地等差异,逐步推进。
根据之前的问卷调查发现,疫情虽然对出游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闷在家里2个多月的上海市民都有一颗 “渴望自由”的心。因此,解封后的出游热情必然会有一个大的爆发。为防止“井喷式”出游对旅游体验的伤害从而影响之后的出游意愿,各区文旅部门都应该做好科学指导和疏导工作,可以利用公众号、官网(各区和景点)、本地宝等多重社交媒体及时公布信息,同时各景点、景区利用这段时间对各自的预约系统加以完善,各区文旅局对重点景区景点的预约系统要加强监管,并纳入到各区的“智慧旅游”系统内。这些举措都提高游客体验度,对7月之后的错时出游至关重要。
对旅游景区、景点而言,6-7月间应该鼓励市民就近在本区内进行游憩活动;对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则应该继续强化“云展览”“云演出”“云课堂”等线上活动,一方面利用这段“静默”时间培育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做些调研,对观众进行有序分类,并在之后恢复线下活动时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样才有利于复效。
02
在防疫背景下争取市政府重点支持强化“智慧旅游”系统,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
由于当前疫情的再次反复,为了配合防疫需要,科学规划城市内的游憩活动的流动动线非常必要,一方面要符合防疫要求便于流调,另一方面合理的动线管理也便于旅游企业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游憩需要,提高他们的旅游体验。而这些都极大地依赖于“智慧旅游”系统,这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上海成为国际数字旅游之都的第一步。
当然,仅依赖于旅游企业自身力量很难完成。建议上海文旅局能从“旅游+防疫”出发成立一个以“促进各区旅游信息共享与联动、同时兼顾防疫”的协调委员会,并根据复工复产的阶段推进节点要求,将“六大板块”、“五个新城”、“两个休闲带”(世界级滨水旅游休闲带和文化生活休闲带)、“一个岸线”(生活和生态结合岸线)、“一个世界级生态岛”纳入到“智慧旅游”系统的建设中来。切记要兼顾短期和长期目标,即,短期则是充分利用恢复期敦促旅游企业做好基础工作,例如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长期则是以此为基础推进上海旅游互联网总入口的建设,从而推动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剧院、数字博物馆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赋能。
03
立足于“十四五”规划,有序推进“都市旅游首选城市”建设,尽快复效
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使得其复效更为艰巨。针对“吃住行游娱购”旅游6要素的特性,使得旅游三大支柱部门:旅游景点(景区)、旅行社和酒店在复效方面存在极大的差距,特别是旅行社和酒店业中的高端酒店。因疫情影响入境旅游的大幅下降,需要他们重新找准市场定位。如,今年春节高端酒店推出的“酒店过年潮”对吸引和稳定客源很有帮助,尽管离疫情前水平还有一大段差距,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针对目前上海疫情的特点和市民的心理变化,酒店业可以先在6、7月针对上海市民推出一些可以舒缓心情的特色产品和服务,8月针对暑假逐渐放开的国内旅游市场推出相关产品和服务;旅行社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结合“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出的“红色文化旅游集群”、“海派文化旅游集群”和“江南文化旅游集群”设计好自己独特的旅游线路,一方面通过“智慧旅游”,另一方面通过B站、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来“广而告之”,培育市场,为7、8月旅游恢复期积累人气。这都对将上海打造成为“都市旅游首选城市”极有裨益。
受疫情肆虐的影响,目前跨境游仍然处于停滞状态。对旅行社而言各有利弊。对一部分本来打算出境旅游的游客而言,他们不得不选择国内游,无疑会壮大国内游市场。特别是在今年这种情况下,国内游依然将是旅游者唯一选择。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威胁,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更强调以养生、休闲、绿色和健康为主。康养旅游正好契合了市民的这一心理需求变化。加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就上海而言,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有581.55万人,占总人口的23.4%。这部分银发旅游者有钱有闲,旅行社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在下半年的出行线路的设计中要有所体现,例如可以在“世界级生态岛”的崇明设计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解封后上海银发市民的出游热情。
04
始终坚持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旅游理念
进入“静默期”,可以让文旅企业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诗和远方”。据专业机构测算,疫情前旅游业所造成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的5%-8%。2019年时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就曾预测,如果继续疫情前的传统旅游的发展模式,到2030年全球与旅游相关的碳排放量将会增加25%,其中与旅游交通运输相关的排放量将会比2016年增加45%。因此,疫情按下的暂停键,也促使我们重新考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故此,建议在后续“六大布局”、“五个新城”等的建设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绿色旅游。当然,这需要落实在“十四五”、“十五五”……之后的每一个5年规划里。只有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旅游的理念,旅游业才能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产业。
推荐阅读
① 研之有理 | 防疫情与保增长双重目标驱动下文旅行业的困局与变局
② 研之有理 | 复工复产,企业需要哪些复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