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点赞浙大宁理学子为世界了解浙江、读懂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郑省长收到了我们的书,给我们回信了。”2021年1月20日一大早,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的学子们还沉浸在《我的小康之家——00后眼中的中国小康之家样本观察》出版不久的喜悦里,又收到了浙江省省长郑栅洁的回信,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的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收到大家的来信和赠书,祝贺你们‘行走的新闻’实践活动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在新书中,你们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记录了党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历程,以‘小家’见‘大家’,从小切口反映大时代,为世界了解浙江、读懂中国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感同身受、深受启发,给你们的专业素养和辛勤付出点赞。”郑省长在长长的回信中向同学们表达了祝贺,并点赞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辛勤付出。
《我的小康之家——00后眼中的中国小康样本观察》是“行走的新闻”2020年度著作,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在2020年年底出版,书中选取了青年学生调查采写的34篇家庭小康故事,并同时撰写了33篇学术观察文章。这本书是一部活的中国小康社会奋斗史,是青年学子眼中的一部真切的中国当代史,是青年学者研究观察小康中国的一个窗口。新闻专业19级的张晓宇、何流等参加新闻实践的百余名同学将书寄给了郑省长并写信汇报了在学习、实践和研究中的成长收获。
郑省长在回信中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希望你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把这项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继续坚持下去,深入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深入企业车间,挖掘提炼更多让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的故事载体,展示浙江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行走的新闻”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坚持了14年的“行、访、叙、写”新闻传播实践教育与研究品牌、思政教育品牌和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已经正式出版《我的小康之家》《国是千万家》《我家四十年》等著作19部。在知识教育、实践教育和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育人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出了“理论教学教师在顶层领跑,实践教学学生在田野奔跑;专业教育教师铸就‘知行’底蕴,思政教育学子尽显‘行学’本色;教师主导践行育人初心使命;学生主体感悟成长成才精髓”的创新模式,形成了良好的实践和教学传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特色的样板,更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探索了一条落地的途径。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胡征宇和学校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德仁在《我的小康之家》的序言中说:站在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青年学生伴随“行走的新闻”大型田野调查实践活动又一次出发了。这是一群出生在世纪之交、成长在奋进小康之路的新时代青年;这是一群最富朝气、最富梦想的新时代青年;这是一群用行动践行中国精神、展示蓬勃力量的新时代青年。我们坚信,在若干年甚至再久远的以后,这本用青春之我记录下多彩中国的书作依然会历久弥香,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誓言,描绘与散发出中国人民、中国家庭追求美好生活、奔向幸福小康的历史图景与宏伟力量。
郑栅洁省长已经是第三次给“行走的新闻”的同学们回信了。2018年,同学们用《我家四十年——纪念改革开放40年特别田野调查》记录历史;2019年,同学们用《国是千万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田野调查》献礼华诞。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先后两次批示:“祝贺你们用朴实的语言、有趣的照片写成了一本有意义的百家四十年。”“看了你们的书,感同身受。你们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宁波故事,用身边故事、生动实例,弘扬正能量,歌颂党、祖国人民,值得肯定,值得传扬。”
在2021年大寒,郑省长“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同学们心里暖洋洋的,与此同时,同学们准备通过新书《浙里是我家——100个中国青年眼中的100个中国家庭故事样本观察》续写新的“青年中国说”,为打开“重要窗口”看浙江、看中国,为纪念建党100周年献礼。
1月22日,“行走的新闻”《我的小康之家》座谈会在传媒书吧召开,传达贯彻落实郑栅洁省长给《我的小康之家》回信精神,学生作者们畅谈采写感悟。学校党委书记胡征宇、党委副书记冯建波,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和传媒与法学院相关负责人,与参与《我的小康之家》故事写作和学术观察写作的20余名学生作者一起回顾“行走的新闻”实践历程,共谋“行走的新闻”的未来。
胡征宇表示,郑栅洁省长一直很关心“行走的新闻”同学们的成长与进步,连续三年给我们的成果批示。我们在贯彻学习郑栅洁省长回信精神的同时,要继续把这项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继续坚持下去,“行走的新闻”作为专业实践和思政教育载体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发展进步,要迭代到2.0、3.0。胡征宇希望同学们为我们的祖国,坚定理想信念;为我们的青春,脚踏实地不言弃;为我们的未来,讲好身边的故事和学校的故事。
冯建波表示家的故事最动人、最贴心,是浙江故事、中国故事的缩影。希望“行走的新闻”“家”系列能做的越来越好,下一本书《浙里是我家》,用100个青年学生的100个浙江家庭故事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将成为我们自己的“青年中国说”。
新闻191许昕
我写的是《小康路上60码》,我主要采访的是我的父母。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了解到朝夕相处快二十年的父母曾经年轻拼搏的故事,让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丰满了,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觉得其实每个家庭的发展都是国家发展的缩影吧,小康路上遇到的这些转折和机遇都离不开国家的发展,比如我父母在00年代开淘宝店,就是电商在中国发展的缩影。所以我觉得通过小家,能够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更深的理解。
我是《时光里的稻香》作者,故事讲的是父亲那一代和祖父那一代的奋斗史。2020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的一年,也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因此我们利用在课上学习到的新闻采写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完成了《我的小康之家》这一系列作品。我的小康之家的家庭史,离不开奋斗二字。习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将上一代的奋斗精神传承下去,将我们的小家和大家建设得更好。
新闻192宋妤恬
我的文章题目是《老宋一家》,写的是我爷爷、我爸爸和我们一家的故事。从我爷爷知识青年下乡,到后来成为老师然后退休,我爸爸一开始收入微薄到后来做生意收入越来越高,我们家的生活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好。在参与《我的小康之家》一系列活动中,我最深刻的感悟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首先,通过我们的采访写作,以及制作推文发送在“最美课堂”公众号上,还有报纸排版和制作,都让我们锻炼了我们的专业能力,也学到了很多新东西,有用的东西。在提高我们专业素养的同时,我们书写自己的家庭故事,也互相交流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又了解到其他人的家庭故事,正是这一个个“小家”的发展,才组成了我们的整个社会、国家这个“大家”的发展进步,“小家”和“大家”都在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我真的感到很荣幸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也有了更多对家国的感悟。
我在《生在小河旁》里主要讲的是我爸爸、爷爷、妈妈通过家门口的小河,走水运的方式去到上海运输废铁的故事。其实我们从现在的角度回看这段故事,那是一个时代发展而来的机会,很多人抓住了机会。那条小河旁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办厂,有些人进到大工厂打工,有些人读书考大学。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路,但是最后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小康的目标,每个人都奋力奔走在幸福生活的路上。我的另一个感触是,一开始我会担心老一辈不太愿意跟我们聊,我的奶奶也没有跟我讲起过我家以前的故事,但是当我拿来我家一本厚厚的老相册,翻过一张张老照片的时候,奶奶自然的就讲起了照片里的故事,爸妈结婚、造新房子等等……其实他们并不是不愿意讲,可能是没机会讲,也让我意识到其实我可以多跟他们聊我家的故事的,而当我对于我的家庭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对于我继续走下去会有很多帮助。我们也因为每个家庭的故事,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发展。回头望得更清晰,才能向前走得更坚定。
新闻181成思嘉
我很荣幸能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这本书,许昕同学的文章通过描述父母职业的变化,家庭驾驶工具的变化等,很好地体现了一个小家的奋斗史、发展史,也体现出新中国70年来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我是第一次写这样的学术观察文章,感谢刘建民老师给予的机会与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比较少倾听父母或爷爷奶奶一辈的奋斗故事,“行走的新闻”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课堂实践。作为大三的新闻学学生,我们也同样经历过叙述自己家庭故事以及编辑报纸的锻炼,回忆起来都是对自己综合能力各方面的提升。
◆推荐阅读◆
4.暖心举措助返乡!浙大宁理核酸检测校内服务点服务师生近2500人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文来源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
▶今日编辑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 邬恬妮
▶责任编辑丨林丹虹
-上网不涉密 涉密不上网-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订阅号:nitnews
投稿邮箱:nitnews@nit.net.cn
或是直接留言官微后台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一经录用,有小礼品可以领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