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开课程思政的N种方式——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⑩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积极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课程思政”公开观摩课、“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等系列活动,牢固树立“每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和每位教师都肩负育人责任”的使命意识,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三全”育人氛围。继“校长导学”后,为加强示范引领,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现将陆续推出我校首批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30项,供各教学单位和老师学习借鉴。

01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展示

《理论力学》

案例课程:课程牵连运动是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科氏加速度


01 教师简介

张炜,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代设计所所长,校级教学名师。主讲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曾获省教学成果奖及市教学成果奖4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承担省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5项,主编出版浙江省新形态教材1部,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02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理论力学

面向对象:机械类一年级学生

主要内容:质点、质点系和刚体、刚体系的静力平衡、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模型建立、计算和研究方法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特色与创新点:

从责任、能力和知识的三个维度展开课程育人实践。在学习过程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力学的专业课程知识和利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穿插强化其责任和情怀。

1)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切入思政元素

发掘“年轻人需要什么?”,发挥自己的特长,讲授自己熟悉的工程案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有准备”的思政点”与课程教学结合;亦能“无准备”地因势而导、因情而生。

2)课程背景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

学生一同回顾和重温理论力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3)课程主要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注重自然而然地知识点和能力点逻辑延伸,“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品质。

03 案例展示

1、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1)通过我国力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2)用力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能力;3)将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方法。

2、课程思政元素及实施路径

思政元素:三个认同、科学精神、强国意识。

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堂内容,教学环节依次为:前课复习→实验引入→科学史回顾→细微之处→理论推导→重大意义→案例回顾→理论总结→计算例题→课堂总结。

实施路径:

1)授课案例上联家国情怀,下扣学生生活,开展价值引领,以“互动+案例”引入课程思政,培养“三个认同”。

抓住课堂引入环节,吸引学生兴趣,结合学生家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唤起学生的自豪感。打破课堂沉寂,以互动讨论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求知精神;结合课程内容引入思政案例,培养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

2)以科学史承载科学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激发学生科学精神。

介绍科氏加速度的发现、发展以及广泛运用,完成理论及应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奋斗精神。

3)跟踪时代热点,关注世界现状,树立强国意识。

以科氏加速度在全球海洋学科的应用,突出核能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是安全的关键之处,鼓励大家积极投身于国家的高端制造业,打好学科基础,应对日后更多的挑战。

3、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课程内涵的持续提升,力学课程群已成为省级一流课程,与台州学院建成了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形成了高水平的持续改进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针对身边问题,采用力学观点进行提问和讨论,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激发诸多学生参加力学模型竞赛,近五年已夺得省级以上奖项超过10项。

04 教学视频展示



02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展示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案例课程:类的设计与合作


01 教师简介

刘启玉,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数据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师,主讲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获评为浙江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曾获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

02课程简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主修课,主要面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二学生。课程主要讲授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与理论,以及结合Java技术的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思想的表达和实现方法,能够针对具体应用需求建立面向对象模型,并运用Java技术进行中小型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课程将思政理念细化为培养学生软件工程的职业素养、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和大局意识、解决问题的开拓创新和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并将其融入课程内容的四大模块中。从课前预习、课堂讲授、作业过程、项目验收等四个环节,通过课堂讲授时的言传、作业过程中的体验、项目开展时的经历、教师指导时的身教,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实现立体化的课程思政。

03 案例展示

1、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以“严谨、敬业、合作、包容”为课程思政理念,从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勇气、勇于承担的责任感、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严谨敬业的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理想和使命感。

2、课程思政元素及实施路径

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课程应服务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因此,课程从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三个方面,在知识体系中挖掘和凝练思政元素,通过思政切入点,有机融入到专业知识学习中,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方法

家国情怀方面,结合我国的科技发展历史和现状,介绍科教兴国战略和民族复兴使命,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增强国家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科技报国的人生理想。例如,通过对比开发技术中的国内外差距,激发学生科技强国的责任和使命感;通过类的设计到架构设计,学习在设计中服从大局以保证整体最优,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在案例中植入志愿服务等需求,从内容上促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为社会和他人做奉献的意识。

志愿者服务管理系统案例

工匠精神方面,程序中的一个小问题就可能引发大灾难,通过程序的规范问题,培养学生的严谨意识;通过案例系统的不断改进,让学生体验到优秀的程序需要持续迭代,才能逐步完善,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专业素养方面,通过课程任务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胜任社会需求的专业素质,引导其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一个程序不仅是自己的产品,也应该是作品。通过课程任务的质量管控,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期限代表一种承诺,时间是一种诚信,在课程任务开展过程中,严格把握阶段性目标达成情况和截止期限,培养学生的期限意识和时间观念;通过案例的结构设计和表现出的复杂性,结合小组开展的课程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3、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课程内涵更为丰富,学生更好将专业知识与个人修养、职业素质和理想信念结合,学习热情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研和工程实践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以面向对象技术为支撑,助力同学获得浙江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二、三等奖、“泰迪杯”全国数据挖掘挑战赛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课程项目贴合工程实践,为学生企业实习和高端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04 教学视频展示




END


推荐阅读


1.敲黑板 | 新春佳节将近,诈骗案件高发,大家注意了!

2.学习二十大•书记抓党建丨艺术赋能,庚续传承

3.章献民当选省政协常委,我校两名校友入选省政协委员

4.学习二十大•聚力创一流丨系统性开展双创教育,打造创新育人新高地

5.你“阳康”了吗?听听浙大宁理人怎么说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文来源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务处
▶今日编辑丨卢帆
▶一审丨陈菀静
▶二审丨卢帆
▶终审丨韩晶晶


-上网不涉密 涉密不上网-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订阅号:nitnews投稿邮箱:nitnews@nit.net.cn或是直接留言官微后台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一经录用,有小礼品可以领取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