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人文与生活的交响
在“多彩敦煌 古今宁波”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站开幕前后,学校联合省内外众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单位等举办系列高端学术研讨会,百余名专家学者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交流学术思想、共享研究成果、探讨前沿话题。系列研讨会得到各级主流媒体关注与报道,引起热烈反响。
9月23日上午,在学校学术交流中心,第一场关于敦煌学的学术交流与观点碰撞在此展开。这场以“敦煌与天童・海陆丝绸之路人文交响”为主题、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是宁波市社科界第十届学术大会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党委副书记黄光杰、宁波市第十五届政协副主席张明华、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副主席、副院长蔡骋宇代表主办单位先后致辞。来自各高校与单位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聚焦敦煌学和天童文化研究,就海陆丝绸之路的时代价值、浙学与多元文明互鉴、浙东文化与东西方文明、浙东文化与港航文明等议题展开研讨,共同探索以敦煌与天童为代表的海陆丝路文化资源宝库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张明华副主席在致辞中指出宁波与敦煌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历史上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在新时代宁波与敦煌都肩负着新使命和重托,希望宁波与敦煌能携手弘扬传承中华文化,为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新贡献。
“本次研讨会旨在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黄光杰副书记说。蔡骋宇副院长表示本次研讨会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响应,对宁波的文化传承发展意义重大。他充分肯定了阳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传播基地、宁波市东亚文化研究院取得的成绩,并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宁波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转化,提高宁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本次研讨会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论述的生动实践。”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执行院长蔡亮教授在最后总结道。敦煌与天童海陆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碰撞交融,演绎激情澎湃的人文交响,也造就了如今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学术研究局面。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二字,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24日上午,一场名为“敦煌之美与美好生活”的研讨会在学术交流中心同期举行,同时伴随着“敦煌之美”数字展开幕,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将敦煌文化以更加年轻的面貌走向大众生活。开幕仪式上,宁波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文姬、学校党委副书记杨国富共同为“美育研究与传播中心”揭牌,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代表理事会向学校副校长鲁东明颁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聘书。
会上,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在其作的《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主旨报告中生动讲解了跨越千年的敦煌石窟艺术,让与会人员进一步感受到浓浑厚重的历史底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作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天一阁在数字科技与人文艺术相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围绕“科技赋能、点亮文物”方面也做了重要探索与实践。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为大家讲解了天一阁天花彩绘数字复原技术探究,分享了天一阁在文物数字化研究与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宇泓结合社会美育的发展与意义,介绍了该校美育研究与传播中心在持续推进美育建设、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方面所做的工作。
敦煌石窟文化的孕育和传承穿越千年,跨越漫漫黄沙来到港城宁波,在技术、学术与艺术的一次次交流碰撞下,让现代数字之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互鉴,从而历久弥新。
敦煌文化与现代制造的双向融合及发展
如何推动中华文化与现代制造双向融入和多种文明的交流互鉴,为宁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凝聚强大合力,实现新时代“港通天下”?24日下午,在宁波院士中心展开的敦煌文化与现代制造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敦煌研究院、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2050志愿者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敦煌文化与现代制造”之融合与创新,为数字文化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印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校长杨德仁分别在研讨会上致辞。“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感,有助于制造业企业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增强产品的文化内容。”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石窟科技与艺术融合——助力现代制造业》主旨报告中说,他建议从丝路文化中提炼关键内容,结合现代审美标准,让敦煌传统文化艺术焕发新生命的同时,也让工业产品更具特色。
学校副校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启新数字文化研究院院长鲁东明作《数字文化赋能高质量制造价值超越》的精彩主题发言,在他看来,传统文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有可为。一方面,传统文化能够赋能制造业实现价值超越,使产品的价值从功能、性能拓展到文化传承,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助力制造业企业实现价值超越,拓展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产品的跨界融合,也能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宁波制造要摆脱传统制造业的束缚,需要大胆尝试,进一步提炼传统文化基因,加强设计,生产更多结合传统文化特色的“出圈”产品,进一步扩大宁波制造的影响力,让文化与制造美美与共。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授权和形式上的委托,需要联合企业、高校,搭建平台,建立基地,通过多方合作,携手共进。传统文化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需要实现传统文化的深度解码,围绕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去改变、去突破。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既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滋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25日下午,由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主办的史前文化遗产数字化考古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副校长鲁东明致辞,并与宁波新文三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红共同为“数字文化产学研基地”揭牌。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董亚波在其作的《良渚考古遗址高湿保护中的智能感知与分析技术》主旨报告中,列举了良渚考古遗址高湿保护策略,并基于土体图像监测的病害智能分析,他认为可通过进一步开展多维度跨媒体数据相关性分析建模,支撑病害机理研究,通过优化智能分析算法,实现系统集成,通过研究小环境优化控制策略,有效降低病害发育。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检测管理中心主任孙海波在《科技视野下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保存与展示的探索》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出在“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的背景下,对于大遗址保护的良渚实践的典型做法,通过数智赋能大遗址保护利用,成功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近年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在数字赋能文化遗产考古与保护方面也作了积极有效探索。学校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数字文化创新中心副主任于欣在研讨会上作了《河姆渡文化遗产数字化考古与保护》的报告。报告以服务河姆渡文化考古保护重大文化应用需求为导向,以前沿数字科技与河姆渡文化深度融合为研究基点,系统介绍了学校数字文化创新团队在河姆渡文化数字化采集、文化人工智能、文化元宇宙以及文化转化利用等方面的具体研究进展和应用实施情况,展示了有效助力河姆渡文化遗产考古保护效率提升、模式重塑与价值超越等方面的成果成效。
研讨会期间,来自各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企业家共同探讨宁波史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宁波遗产数字化工作献计献策,也为锚定“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和数字文化赋能,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凝聚强大合力。
多彩敦煌 古今宁波
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
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展出
欢迎前来参观
团体预约时间:10月10日-11月2日
周一至周五9:00-17:00可预约
个人预约:10月10日至11月2日
仅限周六日9:00-17:00可预约
长按识别二维码
预约观展
◆推荐阅读◆
4.天涯共此时
-上网不涉密 涉密不上网-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订阅号:nitnews投稿邮箱:nitnews@nit.net.cn或是直接留言官微后台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一经录用,有小礼品可以领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