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扶站比较早,会影响腿型吗?

卓正儿科 陆娇 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2023-10-13


“医生,我们家宝宝扶站比较早,周围很多人说宝宝站得早会影响腿型,真的是这样的吗?”


您是否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或者自己内心也有这个疑问呢。今天我们来看看宝宝的小弯腿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太长不看版

1. 扶站早,多反映出宝宝大运动发育较快,不是坏事;

2. 婴幼儿下肢的弯曲绝大多数是生理性的变异;

3. 正常的下肢发育,不受扶站及其早晚的影响;

4. 定期儿保评估生理性变异自然缓解的情况,为宝宝自由奔跑保驾护航。


No.1

宝宝在什么年龄学会扶站?


小婴儿学会扶站的年龄是有差异的,但是大多数宝宝在10-12个月龄期间基本上都开始扶站了


有的宝宝比较迫不及待,可能10个月就已经能够独走了,这其实也反映出宝宝大运动发展快于同龄人,反而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呢。



No.2

婴幼儿正常的下肢发育


婴幼儿下肢本身就是存在着生理性的差异的,并不存在大直腿。


刚出生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小宝宝的腿看起来就像青蛙似的,这是因为髋关节和膝关节是屈曲的,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胫骨弯曲和内旋。


之后,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下肢会出现一系列长轴旋转和关节成角的生理变化过程,这是正常的下肢力线改变,不受学步早晚的影响


图片来自Uptodate


上图直观地反映出了宝宝下肢力线的发展:

出生时,下肢呈膝内翻状态,随着宝宝开始站立和行走,膝部受力会让内翻程度加大,这个阶段大多数在10-14月龄。


但是,在没有病理因素的情况下,这样的受力并不会影响宝宝下肢力线的自然进程。膝内翻一般会持续到18月龄前后,绝大多数宝宝在18-24个月龄期间达到中立位。


24月龄后,逐渐变为膝外翻,这样的X型腿到4岁左右会看起来最为明显。4岁后,膝外翻程度又逐渐减轻,直到7岁时达到成年下肢力线,也不是笔直的,而是略微外翻。


虽然这个过程是共性的,但是在每个宝宝身上,表现出来的差异范围又是很大的。


除了学步阶段让爸妈担心的O型腿,还有其他的生理变异,可以参考👉《担心宝宝O型腿或X型腿?你要知道这些知识》、《孩子的脚为何“内八”或“外八”?儿科医生告诉你答案》。


No.3

架着宝宝练习站或者走影响腿型吗?


先强调下,不建议架着宝宝练习站或者走,但这并不是因为会影响腿型


下肢运动的发展需要遵循宝宝自己的发展规律,在宝宝发展的不同阶段,要采用适合的游戏。被动地练习反而会干扰宝宝主动掌握平衡和行走的能力。


架着走,不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宝宝运用自己掌握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技能又会进一步获得并熟练。具体的游戏建议,可以参考下文👇。


爸爸妈妈该怎么和宝宝玩?


此外,架着走这个方式对家长来说也挺吃力不讨好的,没啥作用还腰酸背痛,着实不必哈。


No.4

哪些因素真的影响腿型?


真正的腿型异常,一般是有潜在病理因素的,包括骨骼发育的异常、代谢异常、营养吸收异常等等。


有些在婴儿期能够发现,有些则可能在宝宝开始学步以后逐渐凸显,那些逐渐凸显出来的下肢异常,可能常被错误的归咎于扶站早、走路早。


当宝宝有以下的异常情况时,就需要及时评估寻找原因了。


宝宝O型腿存在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评估:

1. 膝内翻程度:宝宝平卧、膝盖朝上、双腿并拢的情况下,两边膝盖内侧的间距超过6cm;

2. O型腿持续至3岁以后;

3. O型腿越来越严重而非逐渐减轻;

4. 走路的时候膝关节外突。


图片来自Uptodate


宝宝X型腿存在以下情况,建议及时评估:

1. 膝外翻程度:宝宝平卧、膝盖朝上、双腿并拢的情况下,两边脚踝内侧的间距超过8cm;


图片来自Uptodate


2. 4-5岁之后仍然在进展而非改善;

3. X型腿在2岁之前出现,或者持续至7岁以后;

4. 走路的时候膝盖会内凸。


以下共性的异常表现也建议及时就诊评估:

1. 双腿弯曲的严重度不同,导致双腿长短不一致;

2. 身高明显落后: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三百分位数;

3. 伴有下肢的疼痛,走路跛行、绊脚,或易摔倒;

4. 有佝偻病的风险:长期维生素D、钙摄入不足、日照不足、维生素D和钙的推荐摄入量。具体可参考👉《维生素D要补充到几岁?》、《一言不合就补钙!你真的补对了吗?

5. 代谢性的疾病;

6. 下肢有过外伤、骨折、感染、肿瘤病史。


如果家长担心宝宝的腿型不对劲,又无法判断是否正常,建议在儿保时由医生仔细评估。


考虑为生理性弯曲的情况下,建议每4-6个月随访一次以确保生理弯曲在自然缓解,以扫除疑惑,或者及时进行必要的骨科转诊。


参考文献:

1. Approach to the child with low - legs. Uptodate.

2. Approach to the child with knock - knees. Uptodate.


免责声明:本文经卓正医疗健康信息组审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

点个“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