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新学期教学必备!(建议收藏)

初中教师园地初中教师最受欢迎的教育类微平台                


一、教学内容更丰富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在编排方式上并没有太大改变,仍保持六个单元,以主题进行分类编排,但在课文选篇上,则做了全新的调整,使最新版教材更贴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文选篇调整情况如下:


(画线的课文为新增课文)


第一单元

2018年版

2017年版

阅读

1  社戏

2  春酒

3* 安塞腰鼓

4* 庆祝旧历元旦

写作  学习模仿

口语交际  应对


阅读

1  藤野先生

2  我的母亲

3*   我的第一本书

4  列夫·托尔斯泰

5*  我的童年

写作  记叙的线索



第二单元

2018年版

2017年版

阅读

5  大自然的语言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7*  大雁归来

8*  为什么布丁是软

   的,石头是硬的?

写作  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阅读

6  雪

7*  雷电颂

8*  短文两篇

   日/月

9  海燕

10*   组歌(节选)

    浪之歌/雨之歌

写作  借物抒情

综合性学习

  寻觅春天的踪迹


第三单元

2018年版

2017年版

阅读

9  桃花源记

10  小石潭记

11* 核舟记

12  《诗经》二首

关雎/蒹葭

写作  学写读后感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名著导读

《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

  子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阅读

11  敬畏自然

12*  罗布泊,消逝的

    仙湖

13*  旅鼠之谜

14*  大雁归来

15  喂——出来

写作  

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第四单元

2018年版

2017年版

活动·探究

任务一  学习演讲词

13  最后一次讲演

14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

    钟讲演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

    择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

    复兴25周年

任务二  撰写演讲稿

任务三  举办演讲比赛

阅读

16  云南的歌会

17  端午的鸭蛋

18  吆喝

19*  春酒

20*  俗世奇人

     泥人张

     好嘴杨巴

写作

    记叙中的描写和

    抒情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第五单元

2018年版

2017年版

阅读

17  壶口瀑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

    丹冬

19*  登勃朗峰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写作  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  即席讲话

阅读

21  与朱元思书

22*  五柳先生传

23*   马说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5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作  学习书信


第六单元

2018年版

2017年版

阅读

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23*   马说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写作  学习故事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名著导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送友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咏梅

阅读

26  小石潭记

27  岳阳楼记

28    醉翁亭记

29*  满井游记

30  诗五首

 饮酒(其五)

 行路难(其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写作  学习游记

综合性学习

   背起行囊走四方



注:相对于2018年版的分散编排,2017年版的课外古诗词背诵和名著导读则集中编排在第六单元后

具体篇目如下:


课外古诗词背诵

  赠从弟(其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登幽州台歌

  终南别业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题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登飞来峰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通过对照,我们可以发现,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在课文选篇上几乎是全新的。阅读部分,只保留了旧版教材的《大雁归来》《小石潭记》《马说》;古诗词方面,只保留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部分,则保留了游记写作和说明顺序的教学。


另外,我们也能看到,最新版教材的课文数量进一步减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削弱,相反,语文教学的内容却更丰富了,比如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新增了“口语交际”“活动·探究”等内容。这不仅符合八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文的精粹,而且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板块设置更科学

(1)调整课内古诗文阅读以及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结构分布。

在旧版教材中,课内古诗文阅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集中在第五、第六单元中,这些需要学生背诵和学习赏析的内容过于集中,使学习失去循序渐进性,给人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学习负担。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做出更科学的调整,将课内古诗文阅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穿插交替安排在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中,以减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压力。


(2)调整名著阅读结构分布,注重“一书一法”。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由原来的《海底两万里》《名人传》调整为《傅雷家书》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根据教学实际,配合教师写作教学,分别设置于第三、第五单元,体现了最新版教材编排的合理性。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比如《傅雷家书》:学习选择性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摘抄和做笔记。


(3)新增“活动·探究”单元学习。

重视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从阅读→学习→实践,让语文教学紧贴生活实际,更接地气。

(4)新增“口语交际”板块。

口语交际下设“应对”和“即席讲话”两个部分,分别设置于第一、第五单元,以辅助学生写作学习,此举既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应对能力,又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快乐学习的主张。


三、更加重视国学,传承传统文化

通过对上表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对国学和传统文化更加重视。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虽然减少了古诗词的篇目,但新增加了先秦国学——《诗经》《庄子》《礼记》等一些经典篇目,这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文学素养,更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梳理

【原文】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⑴关关:鸟鸣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配偶。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日夜夜。寤,醒觉。寐,入睡。
⑻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哉,语气助词。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友:用作动词,此有亲近之意。
⑿芼(mào):择取,挑选。
⒀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写作背景】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诗作赏析】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反复写主人公对淑女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写出了思念的深切,“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写出了思念的痛苦。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思想内容】

《国风·周南·关雎》通过描写写主人公对淑女疯狂地相思与追求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相关作品

静女(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原文】

蒹葭(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⑴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⑵为:凝结成。

⑶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⑷一方:那一边。

⑸溯(sù):逆流而上。 洄:水流迂回之处。溯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阻:险阻。

⑹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宛:宛然,好像。

⑺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⑻宛:宛然,好像。

⑼萋萋:茂盛的样子。

⑽晞(xī):干,晒干。

⑾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⑿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⒀坻(chí):水中的沙滩。

⒁采采:繁盛的样子。

⒂已:止。

⒃涘(sì):水边。

⒄右:迂回曲折。

⒅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写作背景】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诗作赏析】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歌使用换韵复唱的章法特点,增添了诗歌回环变化的音韵美,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思想内容】

《蒹葭》中通过描写诗人对秋水伊人求之不得的缠绵的愁怅表达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相关作品】

采薇(小雅)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原文】

子衿(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写作背景】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诗作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思想内容】

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相关作品】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有羡鱼情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湖:此指洞庭湖。

⑶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高空。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⑷气蒸:一作“气吞”。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⑸撼:摇动。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⑹“欲济”句: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⑺“端居”句: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⑻坐观:一作“徒怜”。者:一作“叟”。

⑼“徒:一作“空”。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写作背景】

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诗作赏析】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五六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相关作品】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余钟磬音

【注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写作背景】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诗作赏析】

首联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


颔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繁茂的花木和幽静的竹林互相映衬,再加上一条通往深处的僻静的小路。可以想象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诗意的境界呀! 


颈联 “悦”“空”二字给大自然赋予了某种特性,明媚的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清澈的潭水让人神清气爽。动静结合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美丽。


尾联中,作者听到了钟磬的声音,于是他闭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着仿佛周围都是寂静的,唯有那象征空门的钟磬之声能够像潭水一样使作者的心灵的污垢得到荡涤,使之更加清净。原来作者是想借着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无门的情怀。


【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相关作品】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原文】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诗作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思想内容】

表达了作者李白和友人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相关作品】

赠李白

唐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

⑵定慧院:一作“定惠院”,一作“定惠寺”。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⑶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⑷时:一作“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⑸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⑹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⑺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⑻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写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词作赏析】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思想内容】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相关作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原文】

卜算子· 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⑵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⑶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⑷更:又,再。着(zhuó):遭受,承受。

⑸苦:苦苦,极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⑹一任:全任,完全听凭。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⑺碾(niǎn):轧烂,压碎。零落;凋谢。作尘:化作灰土。

⑻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写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联系陆游的生平不难理解,《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词作赏析】

词的上片,写梅花的生存状况,从生长环境的恶劣,到无人欣赏的落寞,再到暮雨黄昏的愁苦,写出梅花处境的悲凉。词的下片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梅花无意争抢春光,却惹来众多凡花俗朵的嫉妒,但它与众不同的是,纵然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任然香气不改,精神犹在。


【思想内容】

全词通过咏梅表现了陆游独立不倚,坚持正义,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品格。

【相关作品】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诗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1.《社戏》  鲁迅

【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文体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故事情节一般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人物描写一般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4、环境描写可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情节有详有略】

1.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去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3、4、5、6 略写的是:1、2、7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课文内容解析】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有“最聪明的 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掘蚯蚓”、 “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3、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

 

4、看戏出发前遇到那些波折?最后是怎样解决的?“我”当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起去;怕外祖母担心。

怎样解决:小伙伴们解决:八叔的大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

心情: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

作用:①“我”的心情变化描写突出了要付出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作铺垫。

②写波折及被解决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品质,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5、找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有哪些,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动词:拨、点、磕、架、换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急切、愉快心情。

 

6、在课文第11、12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嗅觉 (水草的清香、豆麦蕴藻之香)

视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 (歌吹、横笛) 想象 (戏台、渔火)

作用: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7、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

①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②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③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

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友爱、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我的嗅觉、听觉、视觉、想象四方面对平桥村优美景色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美好的自然风光。

 

8、“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

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9、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10、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1、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通过对孩子们的语言、动作以及“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双喜: “偷豆”时征求阿发的意见和对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

(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12、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13、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

如: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呼应前文,表现”我”对社戏欲罢不舍的依依情意。

 

【人物形象分析】

1、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3、阿发: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泼

4、桂生:机灵勤快

【总结】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

 

2.《春酒》  琦君

 

一、初识课文:

1、作者相关知识:

琦君,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人。1949年赴台,曾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她从散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代表作有《橘子红了》《七月的哀伤》《桂花雨》《 琦君寄小读者》等。她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2、词汇积累:

标注字音:枸杞、橄榄、挑剔、如法炮制、门槛、过瘾、家醅、煨炖

解释字义:   

    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来源:学科网]

[来源:Zxxk.Com]

二、整体感知

<1>识春酒

1、什么是“春酒”、“会酒”、“八宝酒”?

明确:

   :古称冻醪。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12段)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  、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3段)

  酒: 是“我”家除春酒外的特别节目。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5段)

 

2、伴着《思乡曲》我们朗读课文并思考如下问题:

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故乡的哪几件事?主要记叙了事件中的哪些事情?又体现了怎样的情怀?



<2>品春酒

含英咀华,探寻美点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她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细细品味她的这杯“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纷纷涌上心头。请找出文中打动你的细节,品味细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美点[来源:**]

以这样的形式回答:

通过读               细节,我品味到了一种        美。

答案预设:童心美、母性美、民风美、人情美。

●童心美的典例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明确: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明确: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明确:写出了“我”的可爱和情趣。“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来。“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5、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明确: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眼巴巴”写出了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谁呢?(她的母亲)

●母性美的典例

1.“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明确: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2.“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明确: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3.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明确:“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

4.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明确:“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小结】:

是呀,原来爱可以如此豁达!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

人情美的典例

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乡情是记忆中最醇厚、最温馨的怀念。

1.“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明确: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

2.“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明确: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

3. “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4.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明确:醇厚的乡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

<3>思春酒

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道地家乡味)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明确: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

 

(四)拓展延伸:

 

●  经典再现:

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因此思乡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即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乡作品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明月、笛、乡音、秋风等)。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0.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精品赏读:

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啊!一首《乡愁》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安塞腰鼓》  刘成章

 

作者与背景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7部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中年变法”,放弃了原先所熟悉的诗歌、歌词等创作形式,找寻到散文这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其实,他的散文的生命内核还是激扬的浪漫,还是“信天游”的旋律。当他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怎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呢?他怎能不为之而欢欣鼓舞呢?此情此景,转化成刘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语),即“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安塞腰鼓渊源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击鼓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以秦国为最。以后各代多用于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

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

知识积累

1.朴实:淳朴诚实。

2.忘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3.狂舞:纵情地跳舞。

4.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5.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6.燥热:炎热。

7.恬(tián)静:安静。

8.飞溅:向四外溅。
  9.亢(
kàng)奋:极度兴奋。亢,过度,极,很。

10.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吹、马叫的声音。

11.晦(huì)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12.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13.羁(jī)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14.蓦()然:突然,猛然。

15.冗(rǒng)杂:繁杂。

16.搏(bó)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17.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18.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19.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0.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21.辐(fú)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22.翻飞:飞舞,飘扬。

23.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多用短句

    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2.大量运用排比句式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3.快速的节奏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把握重点

    1.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句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谈谈你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该句的理解。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这句突出了安塞腰鼓中体现出来的激昂勃发的生命力:摆脱束缚、打破闭塞……让生命充满激情的力量。

3.结合全文,试指出安塞腰鼓蓬勃了哪些想象。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大彻大悟! 
  4.“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中“震撼”“烧灼”“威逼”,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不能。词义和力量的程度一个比一个深。

5.文中“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一句该怎么理解?
  这句话中表达了那些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消化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竟然勃发出如此激昂奋发、奇伟磅礴的生命力,实在令人钦佩和震撼。 
  6.“沉重而纷飞的思绪”指的主要是哪些思绪?
  痛苦与欢乐、生活的梦幻、摆脱与追求、生命与激情、力量…… 
  7.对文中“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句子如何理解?
  通过对后生们的动作描写,使你感受到生命和力量的密切关系,生命因力量而再现其奇伟磅礴的气势。 
  8.文中“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一句使用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作者是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了这力量,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 
  9.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
  这种是侧面烘托的写法,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和观众融为了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撼力。 
  10.为什么每写完一个方面,作者就要写“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中有四次之多,不觉得重复吗?“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种方法叫反复,它的作用是使语言有了一种鼓的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文章中还多次运用反复,如:词语的反复:隆隆,隆隆,隆隆……句子的反复:愈捶愈烈!……愈捶愈烈!……愈捶愈烈!…… 段与段的反复: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次都有新意,层层递进,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更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

拓展阅读

《安塞腰鼓》赏析

金 梅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 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厚 夫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最早发表于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后被选入多家散文选本;1996年收入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羊想云彩》(此散文集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目前,又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时期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筑长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沈括等一代武将、文臣来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而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然而,这种于激情和力量中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陕北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安塞腰鼓”这种原来纯民间的广场文化形式,也渐渐走进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远不要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塞腰鼓”曾经如何在亚非拉走红;也不要说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一炮打响的《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服西欧观众的心灵;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许多次大型的国家庆典,均有“安塞腰鼓”出场。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换句话说,“安塞腰鼓”是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来表现诗的内容。对于散文家刘成章来说,他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他对高原生命有深刻的体认,他的骨子里有种高原地域特有的诗意的浪漫情怀,而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位“歌手”,一位著名的浪漫诗人。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中年变法”,放弃了原先所熟悉的诗歌、歌词等创作形式,找寻到散文这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其实,他的散文的生命内核还是激扬的浪漫,还是“信天游”的旋律。当他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怎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呢?他怎能不为之而欢欣鼓舞呢?此情此景,转化成刘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语),即“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因此,《安塞腰鼓》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这种挚爱既表现为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表现为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语词激昂,酣畅淋漓,如大河滔滔,一泻千里。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等等。作家把黄土高原的元气和魂魄,一下子攫得淋漓尽致! 
  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这篇散文的诗意美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的意蕴美;另一方面是语词、句式乃至整体节奏上,均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设计,使整个散文充满一种神奇的形式美。当然,这种设计宛若天成,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作家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世界。 
  一是文笔峭厉。为了表现激扬而飞动的“安塞腰鼓”,作家在语句上大胆地刀削斧砍,仅保留枝干,使其产生奇谲美的效果。你看,《安塞腰鼓》开头“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一句自成一段,兀立于天地之间,实令人为之感喟。像这样的语句,在这篇仅有千字的散文中比比皆是。 
  二是语句铿锵。作家在散文中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直接使用了一连串短语。这样,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几字一顿,频频出击,使语势自然激越、昂奋。
  三是善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散文的气势和力量。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是作家通过具有音乐性的复叠咏叹,来进一步加强散文中情感的传达。在《安塞腰鼓》中,作家有意识地在每个层次之末,单独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咏叹句式,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层层递进,直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同时更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德国19世纪著名的美学家狄尔泰曾指出:“最高意义上的诗是在想像中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刘勰也曾说过:“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文心雕龙·神思》)刘成章“那唤起一系列想像的构想过程的力量,来自心灵深处,来自那被生活的欢乐、痛苦、情绪、激情、奋求振荡着的心灵底层”。(刘小枫《诗化哲学》)“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于是,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源源不绝的大河波涛汹涌,生命的畅想在历史和现实间遨游……
  你看,刘成章在这样的场景上展开其想像的:无风之季,黄土高原上的一片高粱地里,兀立着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是一个“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背景!然而,当后生们的鼓槌擂起来的时候,在作家的眼里,“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作家的脑际迅速集合真实生活体验的记忆,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于是便有了鼓点是“骤雨”、流苏是“旋风”、瞳仁是“火花”、风姿是“斗虎”的丰富联想。你再看,这“安塞腰鼓”,既“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刻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刻变得亢奋了”,也使作家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你再听,在作家的耳畔,“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声音,而这“隆隆”的声音,既仿佛“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索”,又仿佛“隆隆隆隆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作家在创造力的世界中“神与物游”,读者也跟随着心宇驰骋,思绪万千。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选自《名作赏析》2001年第5期)

 

4.《庆祝旧历元旦》  林语堂

一、预习:

作家作品简介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本文选自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林语堂散文》

林语堂的理想生活是享受快乐的人生,而能否真正快乐地享受人生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明慧达观的人生态度。他在《生活的艺术》中大量探讨人如何才能快乐地生活,其中有一些散文具体描写了令人喜欢的生活情景,如《庆祝旧历元旦》《动人的北平》《买鸟》。

在写作《生活的艺术》时,林语堂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不做一般意义上的说理、论证和逻辑推论,更反对空幻的哲学思辨,认为文学应接近人生,而不是把自己拴在哲学的马车上。

 

、整体感知

思考:

1、文中的“旧历元旦”究竟是什么节日?

2、“旧历元旦”有哪些习俗?

 “旧历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文章写到的“穿好的衣服,停止营业,闲逛,赌钱,打锣,放鞭炮,拜客,看戏”“ 红色春联贴满在每家门上”“街头屋前,到处是爆竹声,充塞着硫磺味”“ 春联、年夜饭、鞭炮、红蜡烛、福建橘子、清晨拜年”等等,这些景象和我们现在的春节景象基本一样。

三、素养提升

1、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具体是几层不是很重要,但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其是否把握文章脉络。分两部分可以,分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1-3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4-5段:政府及我对旧历新年的态度。

第三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或者:第一部分:(1-5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2、精读重点段落(6段-末尾),理解作者情感。

(1)文章6段之后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勾出表明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一月初、一星期后、二月一号、二号、到二月三号、早餐后、中饭时、下午三时、五时、五时半、六时

(2)在第5段中作者说“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他真的“失望”了吗?作者过新年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勾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

我并不要旧历新年----这是我屈服的开始----儿时情景不自禁地出现在我眼前----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4)怎样理解作者过新年时的矛盾纠结的情感?

A. 结合林语堂《纪元旦》一文理解。学生阅读《纪元旦》一文,看看当时作者写此文时的情感。

学生可理解到是作者既想玩耍又想工作,所以内心烦躁矛盾。

但真是如此吗?试比较两文,看看两篇文章有很多相同的内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可见此文是作者加以修改了的。比较本文和《纪元旦》,看看课文与《纪元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读后不难发现,课文中多次提到“科学”“理智”“守旧”等词句,如“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但阴历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废除掉。”“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我不懂遵守旧历,而且还喜欢倡行十三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二十八天。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点没有真感情。”“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我也答应照办。”“似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

由此可想,作者写此文一定有深刻的意图,那他究竟要表现什么呢?那就要看看林语堂所处的时代吧!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

B.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文写于那一年?(提示:在《纪元旦》一文中找到写作的时间!)

写于廿四年(民国二十四),即1935年,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呢?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国民党政府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日益加强,在亡国灭种的外患内忧催化下,中国知识界先进分子的民族和民主意识被唤醒了(林语堂就是其中一员)。在五四运动后,即20世纪30-40年代又发生了一个“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倡导自由、理性,主张科学的逻辑思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要求以西方文化代替中国旧有的文化,但是新启蒙运动者则是力求辩证对待中西方文化,他们认为,一种新的文化的出现,是综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出来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民族的科学的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运动中对中西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区别对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辩证的继承,并结合符合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促进了新的文化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它所要造的文化不应该只是毁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西洋文化,当然更不应该是鼓手中国文化,而拒绝西洋文化;而应该是各种现有文化的一种辩证的或有机的综合。(部分摘选自《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浅论》)

课文其实就可见到当时时代的印记:“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 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

了解了时代背景,本文要表明什么思想呢?

总结归纳:阳春佳节的意味,迫着人喜跃,科学的理智无法镇服心灵深底的荡漾,是应该做理智的动物呢,还是应该做近情的人呢?作者在文中一直矛盾纠结,但最终理智抵制不住节日的浓厚气氛,被周围人们的欢愉所感染而不自觉地沉浸在愉悦之中。可见,我们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走进新时代,接受新思想不是要否定旧的一切文化一切思想,尊重人们的思想情感,尊重传统文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处于新启蒙运动中的作者所要倡导的吧!

(5)拓展延伸

传统文化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它为何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值得我们去传承?你能否通过本文的阅读找到人们喜爱春节的些许原因?

再读课文,通过作者对人们过旧历元旦的描述,探讨春节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归纳几点:A.热闹喜庆;B.寄予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望;C.是生命复归的日子;D.有着自由、民主、平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俗文化的观念也越来越强,比如,每年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国家要放假,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都表明我们国家及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尊重。

3.体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作者运用有何特点?

表达方式:用了记叙、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抒情等表达方式。(举文中语句说明!)

特色:记叙:既有概括叙述又有细致描写;

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

抒情:作者情感的抒发多和记叙描写相结合。举具体语句分析!如:

A.五时炒年糕吃,满房是水仙的芳香,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我不准备过新年”我下了决心说,“晚上我要出去看电影。”

B. “谁给她穿的新衣服?”我责问,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

C. 六时发现蜡烛台上点起一对大红蜡烛,烛光闪闪,似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

D. 一时鞭炮声音四起,一阵阵的乒乓声,像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

E. 在一片乒乓声中,我坐下来吃年夜饭,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四.总结:我们通过作者对过旧历元旦的习俗及自己过旧历元旦过程中的矛盾复杂的心情的描述,感受到了新春佳节浓浓的节日气氛,看到了中国传统习俗及传统文化的魅力,懂得了应该尊重并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méng         销声匿nì迹         连翘qiáo

点拨:注意多音字“翘”字的读音。

2.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 / 蓑衣(suō)       

连翘(qiáo) / 阻挠(náo)   

纬度(wěi) / 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 / 悄然无声(qiǎo)   

候鸟(hòu) / 诸侯(hóu)   

难测(cè) / 侧面(cè)

3.多音多义字辨析

衰(shuāi)草连天  ——  鬓毛衰(cuī

连翘(qiáo——  翘(qiào)尾巴

差(chā)异——差(chāi)遣——差(chà)劲——参差(

观(guān)测  ——  道观(guàn

播种(zhŏng——  耕种(zhòng

落(luò)叶  ——  丢三落()四  ——  落(lào)枕

4.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二、解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及有关资料介绍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他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学科——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整体感知,概括要点:

1、什么叫物候?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2、什么叫物候学?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Ò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Ò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Ò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Ò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Ò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五、文体阅读知识

1、本文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    是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文体知识回顾:

(一)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解说事物的发展变化;或阐述某一种道理;或解说事物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讲,说明文分为两大类型:说明事物特点的事物说明文和阐明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文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

3)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  , 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摩状貌,引用等。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的语言:准确、简明、周密。

2、把标题改作《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3、第7—10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文中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 不能。

  • 这里运用了逻辑顺序。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六、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同时,生动、准确的语言更值得借鉴,科学家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尤其崇高。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

一、作者:

    本文选自《新疆域 》,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二、探寻背景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迷题。不同领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据大陆漂移假说,佐证了在不同领域内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从而写成此文。

 

三、读准字音

遗骸(hái       褶(zhě)皱      鸟臀(tún)目   两栖(   追溯  天衣无缝(fèng

金属铱(

 

四、思考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理解 品味

 

()说明方法的判断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打比方 )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列数字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举例子)

()品味语言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被压扁的沙子

 

一、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理论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二、初文思考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2、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道理,请在课文中找出证据。

撞击说更有道理。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2)学者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仍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3.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各门科学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比如:要学好语文,不仅要看文学方面的书,还要认真学习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只有这样,才算树立了大语文观思想,为将来更好地工作打好基础。否则,不会融会贯通,一身书呆子气,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三、比较阅读

1.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

3.说明语言

准确简练  浅显易懂

4.主题思想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5.揣摩语言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即非常纯的沙子。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7.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大雁,属鸟纲,鸭科,      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     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字或人字形。

选自《辞海》

一、作者及作品:

利奥波德:(1887-1947),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著有《沙乡年鉴》。

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

 “沙乡” 是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耕种者遗弃的荒芜农场,是利奥波德考察与研究自然生态的一个场所。《沙乡年鉴》是一部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是一部关怀人类在自然家园的命运和万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命运的博爱之书。

 

二、题目解说:

 

       “大雁归来”,作者用直接呼告的句式,表现了对大雁怀有的深厚感情,也是对人类良知的呼唤,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三、字词:

1.拼音

顾忌(jì)  凋零(diāo)  迁徙(xǐ)  雾霭(ǎi)  缄默(jiān)  窥探(kuī)  滑翔(xiáng)  狩猎(shòu)

2.解词:

凋零:凋谢零落。

缄默:闭口不说话。

狩猎:打猎。

迁徙:迁移。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四、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4)大雁归来的情景。

第二部分(5—12)大雁归来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13段)赞美大雁的迁徙给人类带来了生机和情趣。

 

五、文章哪些段落让你感到是诗意的?找出来读一读,试着进行赏析。

大雁归来图

   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大雁觅食图

   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大雁集会图

    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六、整体感知内容:

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生活习性?

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世界,看看大雁的一举一动

(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

(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响.

(5)大雁特喜欢寻食玉米粒.

(6)大雁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一阵阵喧闹.

(8)大雁被作者称为我们的朋友 他和学生自称爱鸟者.

 

2.文章哪句话最能概括“我”对大雁归来的感受?

   在这种每年一 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3.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什么?

作者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

4.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提示:从3--9段中找)

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就喧嚷;

十一月的大雁一声不吭;

爱寻觅玉米粒;

常六只或以六的倍数列对飞;

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字里行间充满爱鸟之情。

5.作者笔下描写的大雁有哪些个性特点?(个性魅力)

1)报春的使者

2)具有灵性的候鸟

3)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

4)有联合观念

6.这是一群怎样的大雁?

活泼可爱的大雁

机灵聪明的大雁

自由自在的大雁

团结协作的大雁

 

  • 探究

  • 文中说“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看下文内容可以解读这个句子。下文说,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地里的偷食玉米,春季则放心地活动、觅食。

 

  1. 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比了春秋两季大雁举动的不同?为什么两次作这样的对比?

明确:秋天的大雁“高高地飞”、“坚定不移地向南直达大湖,春天的大雁“低低地穿行”、“拐来拐去”;秋天的大雁“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春天的大雁“向每个沙滩低语”、“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秋天的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闲荡”、“时而捡食玉米粒”,行色匆匆,忐忑不安;春天的大雁“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神态自若,怡然自得,不再偷偷摸摸。

两次对比写出狩猎给大雁造成的影响,暗表人类的愧疚,暗显文章主题

  1. 3.      为何对大雁三月份的活动写得多而详,四、五月写得略?

明确:题目就是“大雁归来”,本文重在介绍大雁归来初期的种种活动,写它所带来的春天的气息,故作这样的详略处理。

  1. 4.      文章既介绍大雁的知识,又抒发对大雁的情感。说说文章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对大雁的迁徙由衷钦佩,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鳞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

  1. 5.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充满感情地记录了春天大雁归来时的情景,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人类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去伤害它们,而应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 品味语言

1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它们是春天是使者。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表明了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天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4.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1)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8.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提到时间从古至今,关于它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间的脚印》,请陶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作者:

陶世龙,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1929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一、字词: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 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2.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姑石烂(kū):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平。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二、理解课文:

1.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课文内容: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 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课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 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段,然后回答 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 000~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 石”。(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10 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三、亮点探究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     新颖别致的标题

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题记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介绍的知识,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       生动有趣的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同时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说“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的过程。

这些句子,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4、找出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         过渡自然的段落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教师明确: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当然,这些对文章内容有引领、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多见于一些段落的开头,如:第25自然段的开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 第28自然段的开头“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抓住这些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                   

四、疑点探究

介绍“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一个有争论价值的议题,说偏离主旨或没有偏离主旨,都可以找出一些理由。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这样看来,这一段插叙多少有些游离主题。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具有等价性。学生的回答,也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拓展迁移

  • 大自然中还保存了哪些有关时间的记录?

动植物的化石、鹿茸、树木的年轮、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2.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   制作成长记录册……         

六、归纳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粉丝打赏区

长按二维码识别即可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

 声明 

来源网络,初中教师园地(ID:czjs2018)编辑整理,仅作交流学习。


初中教师园地

初中教师的精神家园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赞、转发是最大的鼓励


合作投稿

主编微信:jiaoshi886 李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