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素描
詹小洪是老朋友,相识已经有20多年了。我们有三个方面比较投缘。
其一是喜欢旅游。近几年,他每年都要在外旅行约100天。后来我们成了旅友,和他们夫妇一起组团游了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国,还和小洪同游了斯里兰卡,夫人吴亚平有课未能同行,颇感遗憾。今年遇到疫情,大家都得自我隔离。疫情缓解后,小洪夫妇提议参加独品组织的攀枝花西昌之旅。行程结束后,再结伴同游李庄。
詹小洪和吴亚平在攀枝花
小洪在社科院经济所供职33年。抗日战争期间栖息李庄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是经济所前身之一,因而李庄管理局和经济所建立了业务联系。因这层关系,我们随小洪参观李庄,得到热情接待,走进了一般游客不易看到的学术现场,收获了意外惊喜。我的感受已经写了《古镇因何而精彩?》一文,这里不再赘述。
其二是喜欢写作。小洪动笔甚勤,每天认真记录旅行见闻,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夫人吴亚平文笔亦不逊色。旅行结束时,夫妻二人很快完成图文并茂的游记,不但自己打印收藏,还提供同行旅友品味。这是很好的资料保存方式。出于经济学的习惯视角,他们把旅游的每笔开销都记载下来,多年后,研究物价与消费,也是有价值的佐证。
詹小洪写作方面的长处,我早有领教。2004年,他应韩国朝鲜大学之邀,教授汉语一年。他每天撰写日记,在《社会科学论坛》连载,又汇成《告诉你真实的韩国》一书,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后,他持续对韩国跟踪观察,发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好几本评介韩国历史和现状的书籍,成了中国屈指可数的韩国问题专家。韩国方面也多次邀请他去参加学术交流。他任教的城市光州,原先并不清楚当地出生的作曲家郑律成的国际影响。经他介绍,才知道郑律成的音乐受众竟有十亿之巨,于是启动了光州郑律成国际音乐节等纪念活动,成为一段佳话。
其三是编辑活动。我们相识,也因是编辑同行。詹小洪曾任《经济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他说,现在的经济学论文,都要求数学模型,有的他也看不太懂。他更喜欢的是有趣味、有亲和力的经济学。他曾应吴敬琏之邀,兼职参与《改革》杂志编辑工作。1999年,时任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的大学同窗金明善,邀请他参与创办杂志书《经济学家茶座》。当时我应冯克力之邀,担任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特邀编辑。又应赵虹之邀,担任《社会科学论坛》策划,和詹小洪因互相关注而相遇。后来,福建《领导文萃》杂志来北京拓展业务,希望介绍经济学界的人脉关系,我请来了詹小洪。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
《经济学家茶座》虽然由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兼任主编,实际依靠执行主编詹小洪组稿。出版社只能支付中低水平的稿费,詹小洪却能从全球范围邀来一流经济学家,用中文撰写通俗有趣的经济学随笔,以飨读者。我是经济学局外人,也成为《经济学家茶座》的热心读者。因为它和我的编辑理念十分契合。我的专业是历史,喜欢通俗有趣的史学文章。有人把文章分为四种情况: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在我看来,清通才是文章的至高境界。不论深入浅出,还是浅入浅出,都不容易做到。让圈外的普通读者看得懂的专业文章,其实更难写。这些年学术研究的训练导向,往往与清通的境界相反。我接触过一些博士,一些教授,让他们用家常话写文章,比登天还难。他们不是不想写出通俗有趣的文章,真是写不来。詹小洪是靠多年的积累,积攒了广泛的人脉关系,才能在汉语领域,把既通经济学,又擅长美文的高手一网打尽。某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说,他发表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文章,可能是与博士生合写而挂名的,但惟有《茶座》文章,每个字都是自己的心血。詹小洪作为编辑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21年来,《经济学家茶座》已经连续出版了80多辑。它曾派生过《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等多个品种,一度十分红火。因为市场的严酷,坚持到今天的只剩《经济学家茶座》一家。我知道,詹小洪为之投入了更多的心力和感情。现在,纸媒体遇到了互联网的挑战,小洪又启动了《经济学家茶座》微信公众号。我们在旅游途中,他还和我切磋开办公众号的体会。我建议,除了选刊《经济学家茶座》的精彩文章,还可以撰写相关文章,介绍和作者交往,谈作者的印象。这样或许能够提升公号的吸引力。他很赞同。
詹小洪为人正派,交友诚恳,总能发现别人的长处。他早就认识吴思,是《炎黄春秋》的老作者。有一次参加《炎黄春秋》新春茶话会。他刚从埃及旅游归来,正巧目击茉莉花革命现场,希望即席发表感言。原定让我发言,我把时间转让给他。对我来说,这本是区区小事,他却总是记得。
他是江西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家,文革中学毕业,抛到县里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实际上无书可念。又分配到一家小企业当木匠。1979年总算考进山东大学,后到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工作,才有机会进入学术前沿。他对靠自己奋斗成才的寒门子弟特别同情,更愿意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这让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