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又生:《回首来时路》读后
四年前,和丁东邢小群夫妇在线上相识于一枚园地作者群。去年十月,他们到澳大利亚旅游,在南京转机,停留六个小时,我们在禄口机场初次见面畅叙,感到一见如故。今年七月,我和先生到北京会友,到他们家拜访。邢小群老师赠我一本最近出版的新书《回首来时路》,我读后触动很多。
邢老师告诉我,这本书是她六十岁完成的自传。本是一家出版社编辑约稿,出版过程颇为曲折。十二年后,才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印出。其间几经删削,我见到的,其实不足全稿的三分之二。
邢老师这本书,讲述了自己家庭、阅读、教学、创作方面的往事。她从原生家庭说起,举例说明打骂与娇惯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我好奇的是,家庭不但让她喜欢看书,还让她学做针线活,在上大学时,她一天就能拆洗并缝好自己的棉衣棉裤。有了孩子,又给孩子缝制棉衣裤。14岁时,她就经作家赵树理指点,学会了搪火炉。她性格泼辣,什么都敢干。
关于父母,书中占了不小的篇幅。邢老师的父亲邢野是抗战期间参加革命的老作家,他以电影《平原游击队》编剧名世。我小时候,有几年,国内只允许放映《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和《平原游击队》几部故事影片,我都观看过多次,郭振清扮演的李向阳,至今记忆犹新。原以为作者很风光,读了邢老师这本书,才知道也有一番酸甜苦辣。
生于文学艺术之家,邢老师青少年时代的阅读生活相对丰富。小学、中学、插队时代,读了不少文学名著。插队三年后,进了山西大学中文系,又读到更多的书。反智主义盛行的年代,她没有虚度时光。《简.爱》让她懂得了女人人格独立的意义;杰克.伦敦的作品坚定了她的信念,既然有人曾经受过那么多的饥饿,冻虐,欺诈,背叛和孤独,还有什么人间的痛苦不可承受;托尔斯泰崇尙做人的真实;雨果寄希望于人的善良和宽容;陀思妥耶夫斯基会把人看得更复杂,更难堪;马克.吐温认为对待虚伪的最好办法,就是戳穿它。好书铸就了她的品味。邢老师待人真诚,恪守信用。和她聊天,有如春风化雨,润入内心。
邢老师和我有一个共同点,教书是人生的主业。从1977年到2012年,除了几年编辑工作,邢老师一直在高校任教。她是幸运的,赶上了中国大学的一段金色岁月。80年代,中国大学出现了回春气象。师生之间争相追求新知,教学相长。学生在给她的信中写到:“一边读你的文字,一边回想起你上课时充满的激情和击穿书本的信息量,能体察到你为我们架构一种学术气质的雄心。”她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他的学生对邢老师这样评价:“您的课激发了我们空前绝后的学术热情,我们一班的学生集体占了南边报纸杂志阅览室,‘三个崛起’等热文被我们争相传阅。朦胧诗抄了一本又一本,以至许多人到现在对诗歌的欣赏接受只到朦胧诗便戛然而止。”我是大学英语教师,非常清楚教师的辛苦。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教英语,大多课文来自国外的作品,手头参考书不够用,要搞明白文中的意思和内涵,就要查阅好多资料,去图书馆借阅。要做一名被学生认可的老师,背后的劳作其实很多。邢老师讲课,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力图将这种追求传递给学生。然而,大学的风气似乎偏离了轨道,离心中的理想渐行渐远,这让邢老师倍觉苦闷。时下讲坛言路受扼,师生关系紧张,互害现象普遍。让人庆幸的是,我和邢老师先后抽身而退,退休后平安着陆。
邢老师著作不少,其中口述历史方面的著作影响较大。最近,她把二十年前采访何方先生的录音整理稿,在公号上连载二十几次,仍受到读者欢迎。何方先生是国际问题和党史研究专家,在七年前去世。何方在邢小群口述采访稿的基础上,撰写了一部长篇自述《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反思》,受到好评。主要部分,以《从延安一路走来》为书名,曾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然而,丁东小群公众号连载的口述片段,仍然让广大读者倍感兴趣,一点也不觉得过时。邢老师的口述史为什么受到读者的喜爱?我想,一方面是,她选择的采访对象含金量高,讲得好,她追问也可称深入。同时,不能回避邢老师整理的文本有自身的魅力。采访对象中有不少是国士级别的人物。比如何方、李慎之、郑惠,他们都是文章高手,他们参与起草宪法、准则、党代会政治报告等政治文献,用文字概括国家和政党意志,可谓最高级别的笔杆子。一般水平的文章,他们是看不上眼的。但是,他们驾轻就熟的政论,却不像邢老师笔下的口述史那样切近口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那么多鲜活的细节,凸显人的个性。听说,一些读者是何方的老朋友,老部下,他们对何方的文字很熟悉,读了何方口述片段,仍觉耳目一新。邢老师说,整理一篇口述史,往往比自己写一篇文章难。这种甘苦,不在其中,无从体会。
邢老师的另一个生活亮点,是人物素描。五年前,她偶然拿起画笔,开始画人物肖像。她大约画了二百幅,多是熟识的知识界朋友。有人以为她有童子功,其实没有。连速写的基本训练,她也没受过。她只是根据照片,用铅笔画头像。她先是在网上自学,后来才得到几位名家指点。与其说她有绘画天赋,不如说她在理解知识分子精神追求,洞悉知识分子内心世界方面,发挥了优势。她笔下的人物,多为沉思的神情,绝无憨态媚态。这就吻合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受专业训练的一般美术师生的人物素描,和邢老师大异其趣。这些素描让公号“丁东小群”锦上添花。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岂不妙哉!
邢老师向往的生活,是在这个焦灼浮躁的时代,能在夜阑人静的灯下,或在暖阳斜照的窗前,拂去心中尘埃,沏上一杯茶,读书,写作。这让我想到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此书在当当网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