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外Vol. 15 | 摄影,是心的映射

史小千 2022-01-06

有摄影 有生活 有深度 有温度  


锁定一切美好遇见




“相机不过是个道具,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眼光和心。摄影家在看的时候,不是只用眼睛,他的眼睛是透过心去看的。用全身每一个细胞去感受、去了解这个世界,把我们的心充实,它才能在我们的眼睛透过观景窗观看时,给予我们最大的回馈。”——柯锡杰

 

柯锡杰,1929年出生于台南,1959年赴日本留学,60年代移居美国纽约,1979年开创了造型简洁,风格独特的“心象摄影”,以罕见的技术精准度和美感直觉,传达出文学“诗的意境”和美学“画的质感”。


他的作品《等待维纳斯》曾在2000年拍卖会上以最高的价格拍出,创造了台湾摄影界的新纪录。


早期的柯锡杰


柯锡杰出生在战争年代,二八八之后众所周知的白色恐怖时期,在他的童年里留下了黑暗的烙印。早期的摄影作品透露出一种惊悚恐慌的氛围。



然而,柯锡杰从小就不是个听话的孩子,什么路都敢走。


参加工作后,日本厂长长海野先生送给他第一台相机,这个黑盒子另他深深着迷,从此,他决定用整个生命来回应摄影。


1959年,怀着对摄影的热爱和信心,他赴日本最有名的东京综合写真专门学校学习摄影,该校校长重森弘淹是当年日本第一把交椅的摄影评论家。日本有名的摄影师莜山纪信当年自日本大学艺术学科毕业后,再到东京综合写真专业学校进修了两年。


月世界 早期作品


在美国纽约11年


从小就不安分的柯,在日本进修学习了几年之后,于1968年,决定去纽约闯荡,当时拜访了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Richard Avedon和Irving Penn,后成为William Silano的助手,跟着一流的摄影师,学到一流的本事。


后来,Play Boy 和《国家地理杂志》找他拍照片,他都拒绝了,理由是他想拍不同的视野,而纯纪录式风格不是他的风格。只为坚持自己的原则。


在纽约闯荡了十一年之后,柯在纽约时尚圈已经小有名气,成为少数被美国摄影界认可的亚裔摄影师之一。然而,纽约的五光十色突然让他感到厌倦。他觉得自己应该回到台湾,为故乡做点事。



年至50,却放下一切去流浪


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婚姻,关掉纽约工作室,回台湾之前,柯决定将自己放逐,他选择去欧洲,将自己放逐了八个月。他曾在日记里写道:“老天给我什么,我就受什么,如果有一天,醉死在英国乡下的小酒馆,我也不会有遗憾。”


然而,在流浪途中,巨大的自由,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孤独感。已至知天命之年,他的人生仿佛回到原点。他却一直这么走下去,一路走,一路拍。


瀚海 1981 阿尔及利亚


他后来在《心的视界》中回忆道:“原来把自己放空,没有任何目的,没有对摄影的预先要求和设想,最能企及艺术的境界。” 



“在欧洲这段时间拍的照片,画面经常非常安静、简洁,大自然被抽离到只剩下大面积的色块、形状和线条,但是‘简单’中仍富有变化和韵律,有一种 ‘静的力量’。照片中的生命力转化为内敛,是可以一直 ‘看进去’ 的。”


这其实映照了一位禅师说的“无心恰恰用”。也就是说,当不刻意去追求什么的时候,反倒会看清楚更多东西,包括所谓的寻找自我。


无意中形成极简风


《树与墙》1979 葡萄牙


木心曾这么评论过柯锡杰的《树与墙》:“整个墙面无窗无户,烟迹水痕裂纹,却是它繁缛的装饰,而左侧近边处有一条直贯上下的大豁裂,在画面的中心极富豪迈之气。树的体积与量感正好与墙匹配,它蓊郁团圞生机勃勃,树荫下隐有小户人家,起着‘伴奏’的作用,连带墙脚下的杂草枯枝,无不一一形成‘和弦’效果──这帧作品昭示著作者‘看’自然的心眼是诗趣和哲理上的更新,现代艺术家当然都在抖擞求更新,而可比较的是有人举重是重,有人举重若轻。


《树与墙》表现得又浑成又洗练,两者协调得如此不费力气,洵为佳作。那天空的紫意,紫得妙,紫得使这帧作品臻于完美,颇有独到的境界,恬静而悒郁,执着中却有其超脱的襟怀在。”


这是柯第一次用“转染法”冲洗照片。


《等代维纳斯》 1979 希腊


1986年诺贝尔文学家高行健用自己的画和柯交换了这幅《等待维纳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这样称赞柯的摄影作品:“他用照相机取代画笔,又超越了相机的机械性能和照片的物质性,赋予他的影像以某种绘画的可能。他用相机作画;具有杰出画家的秉赋。”


注『转染法:是一种复杂的“分色合成系统”,可以保住照片暗部的细节,能准确逼真地再现摄影家视觉所见,使照片维持三年以上不褪色。这是摄影历史至今为止最好的冲印技巧,但染法成本非常昂贵,全世界只有不到十个人会使用。』


美,无处不在


诗人痖弦说他的影像如诗:“肉体撤退,人的精神与心灵出来了”,“柯锡杰带着故乡旅行”。


柯说,如果没有摄影眼,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我们其实是盲目的 。我们要用另一种眼睛去看,才会得到‘自己的’照片”。


《云起南方》2005  中国云南


《野柳女王头》 1985  中国台湾


减法


《白沙丘》1983 美国墨西哥州 



这张照片是柯的第一张极简主义作品,那时他还不知道什么是极简主义。


“极简不是空洞。减法其实是一种‘用心’,而不是随意乱减。减法是实践生活美学的一条路,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愈来愈喜欢它。懂得把美的东西留下来,丢掉那些不美的。减法让彼此都有了空间。”


远近之间


“重要的是感动。如果只是拍一张漂亮的风景,那没什么。我们必须对自己想拍的事物有所感动,心要和它呼应,把那份感动,用专业的技巧拍下来,才能成就一幅作品。”


《敦煌之夜》 1985 中国敦煌 


《Olay!安东尼奥》1979 西班牙


“距离的远近,时间的远近,都能告诉我们许多真理。远近之间,不同的美,需要摄影家用心细心体会。”


拍出人性和生命力


三毛 1980  中国台湾


木心 1988 纽约


风筝 1967 中国台湾



相机不过是工具,重要的是心


“一个好的摄影家,不是看相机,而是他的心跟内涵。没有内涵,看不到东西。即使美景在眼前,我们也不会有感知,不会对它有回应。”柯后来经常这样对年轻人说。


金海 1988 中国


他曾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拍照,同样的场景,他却常常拍到朋友没有看到的场景。


朋友事后总是问他同样去一个地方,为什么他总能拍到不一样的场景。


他说,相机不过是个道具,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眼光和心。摄影家在看的时候,不是只用眼睛,他的眼睛是透过心去看的。用全身每一个细胞去感受、去了解这个世界,把我们的心充实,它才能在我们的眼睛透过观景窗观看时,给予我们最大的回馈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也。”这是苏东坡对世间万物的态度,也是柯最为向往的。一个小小的事物,都能引发满怀感动,这种胸怀和眼光,值得很多人学习,不仅仅是摄影师。


这个思想,已经非常接近禅意了。



在众生中寻找生命的纵深


看过纽约的繁华,希腊爱琴海的浪漫,撒哈拉沙漠的辽阔之后,柯先生最终还是回到了台湾。经常会有人问他,“看过那么多大山大水之后,整个视野都缩水了,在创作上要怎么去突破呢?”


柯先生也思索这个问题。台湾地域的确不够宽广,但是比地域更宽广的,是人心。


盲眼母亲 


芸芸众生中,柯先生也一直在寻找,每一个生命的纵深。哪怕是家附近的清洁工,路上走过的行人……


他说,众生活在这里,一定有他们的道理。其实大自然给的都一样,只要停止不当的加工,拨开浮面,掀开阻碍美丽的纱,把该丢掉的丢掉,让自己走进生活的深处,一定会找出蛰伏的人文。我们往上看,往下看,空间虽然局限,但必然有可观的纵深。


生活,其实本身处处是美景,就看我们是否柯以借助相机,用心将这些美纪录下来。




柯锡杰的“柯锡杰的作品,其实是时代性的符号…..

不只是我们这个时空,而是时空拉得很长,

老早就存在那里,即使一百年后其时空也还存在。

他的美学诠释是这样的,

并非一般摄影的瞬间光影纪录。”

——台湾艺术大学校长黄光男如此评价柯先生的作品。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柯锡杰先生的出版作品《心的视界》


在任意一篇文章后面留言,「锁见」将对每周留言最佳3位朋友送出神秘定制礼物一份。

 

编辑 | 安娜     主审 | 小千 


你可能还喜欢看这些:


见外 | 今年国家地理杂志一等奖居然是这张照片…...


见外 | 摄影无力改变世界,但是…...


见外 | 看多了“P图大片”,我被这些极简风的照片治愈了...


见外 | 原来马格南大师也用手机摄影


见外|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放弃现代社会,回归原始生活?


这个全球顶级摄影师的一组影像震撼了20亿人:南极正在迎来46亿年最危险时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