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林巴尊者:区分弟子好坏的要件&纯正弟子做到的依止方式
唯赖信心得解脱
佛
好
弟
子
信心
解脱路上的般若之灯
佛
什么是好的弟子
一个纯正的弟子,不管什么时候信心都不会有变化,内心非常稳定,不管身体遇到什么劳累、性命遇到什么危险,信心丝毫不会动摇。这种弟子完全不会有自私自利的想法,为了上师,即使身体辛苦劳累、性命受到危险,仍然承事侍奉上师。对于上师所讲述的内容,不管好坏,完全听进去,丝毫不想自己的利益。不管什么时候,所想的纯粹都是根本上师。如此具信的弟子,即使没有接受过律仪或誓言,仅仅靠着这种信心,仍然算是非常好的弟子。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许多弟子因为对佛具有坚固的信心,因此解脱三界轮回;但也有很多弟子丝毫没有信心,这种情况就算是佛,也没有办法利益他们,因此,因信心退失而堕入地狱的弟子也有很多。
在西藏,莲花生大士的情形也是如此,很多弟子对莲花生大士的信心非常强烈而成就了佛果;而对莲花生大士产生邪见,丝毫没有信心,因此而堕入地狱的人也很多。
上师或佛陀会不会认为自己非常重要,应该要去利益众生;或者认为自己根本不重要,不能去利益众生?没有这种情况。主要是弟子本身信心的强或弱,才会造成上师或佛陀利益弟子有大小的区别。
大佛尊阿底峡到达西藏,在那里住了很多年,经常有西藏人前来拜见他,请求他的救度。这时,阿底峡尊者总是合掌向他们请求:「请对我产生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即使是佛菩萨亲自降临,对他们也不能够产生利益。
因此,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拥有了信心,即使没有其它能力,单单靠着信心,仍然可以脱离三界轮回,得到解脱。最殊胜的弟子就是「唯赖信心得解脱」的情况。
其次,第二种是努力学习,有了一点学问,对于上师依然有恭敬之心。
一般来讲,前面第一种没有什么功德能力,只有靠着信心而得到解脱,这种弟子只存在于佛陀时代、莲花生大士时代,在现代这么恶劣的时代里,可以说没有这种弟子。
现代的弟子是什么情况呢?有一点信心,也有一点聪明智慧,读了一点佛经典籍,对众生也有一点慈悲心;内心也求了皈依戒律,或居士、沙弥、比丘戒律,得到律仪;或者请求得到了密咒乘的灌顶,在密咒乘的教法中,誓言没有衰损,身口心三门能够寂静调伏,而且心胸非常开阔。
心胸开阔非常重要,因为一位上师往往有许多弟子,若弟子们心胸不够开阔,彼此间一定会有很多纷争,一旦彼此间有纷争,誓言就不算是纯正了。所以心胸应当非常开阔,而且没有怪吝之心,才能对上供养三宝、对下布施乞丐穷困者,积聚福报。同时,这位弟子对于上师的眷属和其他弟子等,都认为非常好,能够以清净之心来对待,自己能够知惭知愧,这样就算是一个纯正的弟子。
依止的方式
纯正的弟子要如何依止上师呢?分成八项来说明。
首先,对上师应当恭敬,用八个比喻来做解释;
第二,承事上师,以三种承事来依止上师;
第三,上师的行为不管好坏,自己完全具足清净之心,见到上师一切行为都是非常善良的,以这个方式来依止;
第四,自己身口心三门行为应当小心谨惯来依止上师;
第五,弟子想学习上师的功德,内心也想要得到这种功德,如此来依止;
第六是上师的行为不管如何,弟子都要视为典范,模仿学习;
第七,前面六项都是合理正确的原因;
第八,归纳结论。
第一项
恭敬的八种比喻
首先第一项是八种比喻,对于上师应当要恭敬,以八种比喻来说明。
第一个比喻像一个手脚灵活的人一样,应当注意、保护上师,任何对上师身体、性命有所妨碍的,都要立刻防范保护,如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一样。
第二个比喻像马一样,不管上师对自己如何责备辱骂,都不会生气。就像马被主人责骂或用鞭子打,它还是站在那里,会不会因为被骂几句就跑掉、不再回来?没有这种情形,无论如何马都不会舍弃主人,所以弟子也应当如此。
第三个比喻像船一样,为了上师吩咐的事来来去去,忙里忙外,丝毫不感到辛苦。譬如船一样,载着许多旅客在河里来往,船会不会觉得好辛苦、好累?不会的。
第四个比喻像桥一样,上师的行为不管是好是坏,自己都能够忍耐。譬如一座桥,好人也走、坏人也走,干净也好、污秽也好,好坏都在上面,桥不会去分辨:「这是好的,我让他过去;这是坏的,我不让他过去;好的东西留下来,坏的东西不要留在桥上面。」桥不会有这种想法,所以弟子也应当像桥一样。
第五个比喻像铁匠的铁砧板一样,铁匠打铁时,是在一个铁砧板上面打,有时铁是冶的,有时铁是热的,但不管如何,底下那块铁砧板始终都是一样,冷热皆能忍受,不会有分别心。弟子对上师的恭敬,应如同铁匠敲铁的铁砧板一样。
第六个比喻像仆人一样,上师的吩咐,弟子都能言听计从。譬如一个富豪人家有很多佣人,男女仆人都需听从主人命令,弟子也应像仆人一样。
第七个比喻像扫把一样,扫把扫尽脏乱的东西,不计辛苦劳累,不避低劣之处,全都勤快地扫除,丝毫没有傲慢之心。同样的道理,在上师跟前请求教法时,要像扫把一样,丝毫没有傲慢之心,恭敬的接受上师指导,做上师所吩咐的事。
第八个比喻要谦虚谨惯像伤了脚的牛王一样,走路时非常小心谨惯,以免脚的伤口会疼痛,因此,弟子对上师必须没有傲慢且非常谦虚。
恭敬承事上师就如同这八种比喻一样,这是佛陀在《华严经》中所提到的。
第二项
以三种承事来依止上师
第一种,如果自己在财物方面比较丰盛,应当用来供养四宝。佛、法、僧是三宝,什么是第四宝呢?上师宝。对于自己的根本上师,应当以自己的财力尽量供养。
第二种,除了财物之外,自己的身体和语书方面如果有能力,为了上师应当努力去做,承事上师而不觉得辛苦,这是第二项。如果没有钱财物品可供养上师,身体、语言方面的工作承事会不会浪费掉呢?丝毫不会浪费,将来感得的果报快乐仍然广大无边。
第三种,三种喜悦之中,以实修作为供养最为殊胜。在自己的上师跟前请求教法,得到教戒,之后向上师立下誓言,舍弃世俗事,以一辈子的努力实修作为对上师的供养,这是使上师欢喜的三种喜悦之中,最为殊胜的一件事。
第三项
所行皆视为善妙
对于上师所做的一切行为,无论如何,都看作是非常好的,以这种方式来依止上师。
上师的行为有时好像很好、有时好像很坏,但不管上师的行为如何,弟子千万不要想:喔,上师的行为不好,他是一位坏上师。不应当产生这种邪见。
仔细看看,印度的大成就者各种各类都有,很多都蓬头垢面,有些还是人家的仆人。譬如寂天菩萨,走在路上时,经常喝餐厅的洗米水;帝诺巴住在河边,经常抓鱼,把鱼杀了,当场吃掉;度许多成就者看起来就像普通人,甚至很多比普通人的行为还要恶劣;西藏有位修普巴法的成就者喇洽,一辈子是仆人,在主人家只能吃残羹剩饭;中国的济公和尚,行为疯疯癫癫,喝酒吃肉,和庙里的僧人常起纷争,但他却是一位成就者,跟佛完全相同。
所以,当自己内心还没有纯净之前,总是会看到上师有好有坏,一定会有这种想法,这都是因为自己内心迷惑错乱之故。
因此,无论如何,已经依止上师之后,就不应当再去观察上师的过失。
譬如印度释迦牟尼佛时代,善星比丘依止佛陀,做佛陀的侍者非常多年,始终看到佛陀是一个有毛病、很坏的人,因此最后投生在鬼道中。释迦牟尼佛是完全没有过失的,而且功德具足,没有缺点,但为什么善星比丘会看到佛陀有很多缺点呢?因为他的内心不纯净之故。
所以应该要把这些事迹好好想一想,内心不纯净的部分要好好做净化,调整改变,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时上师也会生气,也会责骂人,作为弟子,应当想着:喔!因为我的烦恼、缺点很多,上师为了去除我的缺点和烦恼,才会责骂我,才会生气。
如果能这样想,自己的过失和缺点就会慢慢减少。同时也应当向上师忏罪,忏除自己有这些缺点,以致使上师生气,自己一定会改正这些缺点和毛病。
正确地了解依止上师的方式,之后就不会发生受到魔鬼控制而产生邪见的情况。
每时每刻想念上师
每时每刻想到佛法
色拉寺
微信:wxselasi
甘丹教法永昌盛
长按二维码关注
遵循佛家理念,以善念行事
请购大慈心灯、大慈藏香,点击"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