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妙法甘霖| 缘起即是依赖因缘和合而生起

色拉寺 2022-05-08



菩提心释



龙树菩萨造颂,嘉瓦仁波切传授,滇津颡摩中译




缘起之见解


至于佛教,以前世尊从一开始宣讲佛法时,便依据道理来讲说四谛。以世尊本身的事迹来说,他从一位王子……以平常的话语来说,出生为王子而住在皇宫,并不太容易察觉生老病死那些痛苦。当出宫在街上闲逛,看见那些遭受生老病死之苦所折磨的人们时,世尊才想到自己早晚也会受到生老病死之苦;于是便离家而出家,进行六年苦行等等,最后成等正觉。
这些事迹,是以一个平凡人对于生老病死所代表的那些不欲之苦的消除方法,不是只靠外在的物质顺缘就可以,而是要从内在思想的增长,才能灭除生老病死的痛苦;这是世尊借由自己的事迹如此地示现。所以,在成等正觉之后,对于“此乃苦圣谛,此乃集圣谛,此乃灭圣谛,此乃道圣谛 ”做了非常清楚的宣说。



由于如此,佛法是依据因与缘而生起。这就回到我刚刚谈到的话题——所谓不害行持,还有悲心是非常重要呀!而必须生起悲心,悲心很重要的。理由是什么呢?这就要说到缘起的见解。将“‘悲心很重要’是佛陀的教诫”之说法抛开;“悲心很重要”可以从缘起见解方面,对悲心的重要性作解说,而且应当从这方面做了知。


所谓缘起见解——佛教徒全体所承许的缘起,就是所谓的十二支缘起——因果缘起。所谓缘起——观缘而生起的这个字词,平时是说成“缘起”,拆开来解释就是:依赖因缘而生起;再做解释即是:依赖因缘和合而生起。所谓“依赖因缘和合而生起”是由依赖因缘并且做连结上而形成。


这里所说的“因果缘起”是怎样的呢?


凡是会变化的物质,不论是内在或外在的物质,只要会变异就是依赖因与缘,是什么呢?是什么造成变化的呢?发生巨大的改变虽然是依据新条件而产生巨大变化,但是能够有大的变动,是因为存在微细变迁,所以才会有大变动呀!


现前可见的变化,例如以树木来说,由于随着四季的月份逐渐做改变,所以树木的外貌有了变异呀!这是我们现前可见的事物呀!像这样子的改变,一年当中我们亲眼所见的这种变化——我们亲眼看到的这种一年之中的改变,是由于在十二个月当中都有在做变动,所以才能看见一年的变化呀!在十二个月的每个月份之中的变异,如果于每一个日夜当中没有做改变,就看不出一个月之间的变化呀!对吧!
例如:以树木的叶子来说,首先生出树芽,接着成为叶子,然后长大;之后慢慢地变成黄色而枯萎,最后叶子就掉落下来呀!所以,叶子变成黄色并不是昨天以前的绿叶突然间变成黄色呀!如果被火烤成焦黄,是属于不同情况;否则,顺着自然法则,前几天存在的绿叶不会在今天突然就变成黄色呀!黄色必须慢慢才会形成呀!所以,那种慢慢形成的情况是:一个月当中树叶会变化是由于每天做的改变,而每天的改变是由于每个小时做的变化,一个小时之中的变化是由于每一分钟做的改变,一分当中的改变是来自每一秒做的变化。


因为这样,才看得到大变动——我们所见到的巨大改变。由于如此,凡是我们亲眼可见会变化的事物,在刹那刹那间必定做着改变,如果没有刹那刹那间所做的变异,就不会有明显突出的大变化。这个借由思考是能够揣度的呀!那么,是什么形成刹那刹那的变化呢?


不是因为突然的条件所造成,是由于能生因以本身所具有的变动性质而产生;所以才说是如此而生。由于如此,苦乐等会变异的一切事物是随着能生因的转移,而做刹那刹那的改变。除了如此解释之外,其他并无法说明。由于能生因本身所具有的变动性质,所以不观待突然的因缘,能生本身自然会灭失,自然会做改变。



当科学家谈论到微细因时,正好也是如此;微细无常在今日如果以显微镜做观察,说不定微细无常会变成现前分喔!到底如何并不清楚,所以就是这样。由于如此,内心苦乐等感受、以及其条件——内在器官、外在色声香味等,像这些物质——无情识之物质全部都会做改变,这些全部都是因与缘所形成。


如果说是由永恒、自成的士夫所创造的话,会有许多理论的破绽,会出现很多矛盾。同样的,如果说是无因无缘所生,也很困难。认为是从恒常因所生,也很困难。所以会说“因无初始”即是如此,对吧!而说明前后生就在这之上讲说。


我们具有那种感受的神识吧!只不过是难以善加做辨别之外,否则具有感受是很明显的呀!可见感受本体的神识也是在变动着,而其变动如果不具备刹那刹那变化之性质,即使观待其他条件也不会产生改变呀!由于如此,如同外在物质,内在思绪的变动因为也是具有刹那刹那变化的自性,所以出现不同的所缘境时,内心就会生起改变呀!如是,条件才会发生作用呀!如果没有刹那刹那的变化,条件就不起作用呀!


由于如此,如同外在物质,刹那刹那的变化是什么造成的呢?是能生的因所形成,因为是由能生的因造成,所以如果有一能生的因,能生的因本身便会以灭失与变异的本性生起、形成;而能生的因本身也变成具有变化。


如果“因”不会变动,就很难说“彼因生果”,不会改变的“因”不做更动的话,则何时会产生“果”呢?“因”根本没变呀!所以,“因”本身也是其他的能生因所生。由于如此,心识难以安立起始呀!心识如果要安立起始,那么变成是与本身不同类的“因”所产生。同样的,对于刹那刹那的变化,会变成不妥当呀!对吧!


所以,当对佛教宣说的前后世作审察思维时……事实上,有记得前生的人呀!总之,当作审察时,前后世的心识续流并无起始,因为心识续流没有起始,所以,依据心识因所施设的我或补特伽罗也没有起始。是这样来证成;此即是我要说明的。



由于如此,心地应当要善良,行持应当无害损。为什么呢?我们希求安乐,不喜欢痛苦,而痛苦是随着害损而产生,安乐则从利济他人而获得喜乐;因此,就把希求安乐与不喜欢痛苦当成理由。而此二者因为依赖因缘而产生,所以应当修持其顺缘,舍弃其逆缘。这法则很巧妙呀!因此,佛法的精要就是:不害行持以及缘起见解。这是你们应当了解的,特别是那些从西藏来的人应该要知道,明白吗?……所以,我平常会开玩笑地说:缘起见解的发源地是来自佛教,但是在实践上无论任何方面,例如环境方面、经济方面;同样的,在政治方面,不论任何部分,缘起见解都非常重要呀!缘起见解到处遍布呀!我都是这么说的。


如果具有缘起见解,则其乃观待支分而互相做改变;同样的,是依据各自的因缘而做变动,假如能观见这些,则我们对于造成利害的所谓苦乐便能了知。不是只由一因缘而生,更不会是无因所生;是依因而生,但不是一因缘,而是诸多因缘;其亦不是一时之间,而是与过去长久时间相关。


倘若如此观见并且记在心里,就不会有爱恨的对境产生呀!爱恨产生处必须有一个基点呀!说“是他不对”时,需要有一个基点呀!不顺遂痛苦的因与缘是由于无数的条件,而那又是过去长久以来所做的改变,能这样观见的话,生起瞋恨处的标的或是基点就找不到呀!除了会觉得“是嘛!”此外内心不会浮现什么呀!



如果不想要的痛苦是由于一种不观待其他的个别骤然因素而自主形成的话,就真的可以将全部恶业针对它说:“它不行、它不对”;如果要做消灭制伏,在其上就有实施处呀!假如考虑到“是从许多因缘所形成”,则对于忿怒便指不出什么呀!瞋恨之心应指向谁呢?追根究柢连自己也牵涉在里面,自己也有错;则瞋恨发怒处就不存在呀!(这样思维)必定具有效用,真的是具备极大关键。


同样的,生起爱欲的贪爱境是依赖许多因缘所形成;如果了知悦意的事物,是依赖众多因缘而成……所谓贪爱,是于个别对境不考虑其周遭一切,只在其上认为“真好”所生起的心绪。
因此,心理研究者——治疗精神错乱的一位老科学家,有一年我与他碰了面。他说:“我们正在生气的时候,发怒对象的不美好有百分之九十是分别心所捏造。”这是他说的,不是佛教的话语;他不是佛教徒,他是一位科学家,有没有信仰我不知道。


这刚好符合《中观根本慧论》所说:“彼等戏论而戏论,借由空性将灭除。”这前面是什么呢?嗯!“烦恼及业由分别”——是由非理作意的分别所生,其正好说明烦恼是从非理作意的分别所产生。我们是以经典所说来作思维,他们是以观察研究来揣测说明;正好符合呀!


我们如果是个稍会作留意的人,以自己的经验,当产生爱恨时,对境是如何显现呀?于对境未生爱恨之前的看法,以及产生爱恨之时的感受,二者会有差别呀!虽然任何时刻都呈现出实像,但是,如同服输于实像——从彼方存在般呈现;如同显现般,对于彼方百分之百的美妙,或是百分之百的恶劣,以分别心做虚构而产生爱恨,是很明显的呀!就是这样。


由于如此,所谓缘起的见解是非常的重要!这个你们要记在心中。我从以前就在说:一人问我们一位佛教徒:“你信奉什么?”“信奉佛教。”佛教是什么呢?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的那种人就不用说;当问到:“佛法是什么呢?”若回答:“净化心灵”,则是属于全体性,所有宗教都在提倡心灵的净化呀!



因此,如果需要说出佛教自己具有的特色,当问:“佛法是什么呢?”则回答:“行持是不害以及…”不害行持也是其他教派所共通,至于说“见解是缘起”,则是任何宗派都不具备,是佛教自己的教理;明白吗?由于如此,我认为要这样子讲,若问:“是什么教派?”“是佛教。”“佛教是什么?”“行持是不害以及见解是缘起”,是依据缘起见解而讲说不害行持的一种教派。这样说的话,就突显出佛教的特色。又,我所认识的一个人,当我们聚在一起谈论时,她曾听我这么说过,所以就做了个解释:“佛法的行持是不害以及见解是缘起。对吧!”其中提到缘起时不太有把握,话说着说着当中便冒出:“见解不是缘起吗?”也就是开始做了起头:“行持是不害以及见解是缘起……”然后有点犹豫,就问:“喔!见解不是缘起吗?”


所以,你们对此应当要了解。知道吗?这非常重要。现在要宣说的论典,讲的就是不害行持以及缘起见解。龙树菩萨这部短小的典籍——《菩提心释》,虽然是小部论典,只有一些张数,但是其中内容要义说的就是不害行持以及缘起见解。


而宣说的次第,如果是脑筋好的聪慧者,对于所谓的“不害行持”是由因果缘起先做教导,接下来才会对不害行持从洞见道理上而相信。另外一类是:对道理不太感兴趣,觉得那是佛陀的教诫,而佛陀是大慈大悲的本体,所以我们也应该修持慈悲菩提心。这样认为的人,暂且先在那上面产生功效,然后再逐渐依次学习缘起见解。有这两种引导方式。


对于利根者,先讲解见地,宣说其目的——爱他胜己的慈悲菩提心;这样非常稳妥,功效较大、质量较好,乃极为明显。否则当提到菩提心,只想“哇!真好!”之外,并没有特别的觉受。要生起菩提心,则从具备二欲乐讲说——必须有追求菩提的欲乐,以及追求利他的欲乐。要生起追求菩提的欲乐,如果在心中不从空性见对菩提的存在作个辨识,则追求的心念除了认为“可能吧!”此外很难生起。由于如此,对于诸利根的菩萨种性先宣说空性见,然后才讲解菩提心。所以,龙树菩萨的教导方式就是这样。


  


 

色拉寺

微信:wxselasi


甘丹教法永昌盛

长按二维码关注

遵循佛家理念,以善念行事

请购大慈心灯、大慈藏香,点击"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