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传佛教僧众服饰源流概述

色拉寺 2022-05-08


.

藏传佛教僧众服饰源流概述


藏传佛教的僧人身着红色僧服,头戴红色或黄色的僧帽,这种独特装束令信徒肃然起敬。在佛教中僧人为三宝之一,把僧衣视为佛衣,十分珍惜。就连一块红布头加以供奉,绝不亵渎。如此受信徒珍视的僧服起源于何时,藏区的僧服有哪些特色,这是本文所要讲述的内容。


 



在印度起源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然僧服也起源于印度。当年,释迦牟尼视世间一切富贵荣华为苦难的根源。抛弃了社稷王位,在清净塔前自我受戒,削发为僧时,脱去俗衣俗服,穿上了表示出家的衣服。从此以后,凡是入佛门的僧人,释迦牟尼都让他们效仿自己,身着出家衣服这成为制度。


释迦牟尼所规定的僧服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僧服与外道所穿的不一样,二是僧服具有因时因地性,三是没有任何饰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


律经上说,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重复衣,袈裟)、喇奎(上衣)、夏木特(裙)、夏木特森(副裙)、唐奎(下衣)、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东其(拭面巾)、纳森(护腋衣)、延嘎普(护疥衣)、扎赛(剃发衣)、顶娃(敷具)和亚奎(雨衣)。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样都应严格按照律经选材缝制,而不能随意制做。






01

 朗袈(南加)


朗袈是把黄布剪裁成布条缝制而成的。是袈裟的一种,朗袈是比丘在礼佛、化缘、讲经、听经、参加仪轨聚会等时所穿的卜衣之一而不是常服。朗袈大小和条数根据比丘僧人的身材来确定大小种大的朗袈是用二十一片或二十二片或二十五片布条缝制而成的。中等朗袈是用十五片或十七片或十九片布条缝制而成的。小的朗袈用九片或十一片或十三片布条缝制而成的。其大小和片数是根据比丘僧人的身材来确定的,大中小各类内又分三类。朗袈须用裁布缝制,并且要缝成网格状,是用方形的绸布拼缝成鱼鳞状的。即由中间向两边一块压一块,并且留有大小一致的边头,横向边头的缝线是交错的,选用裁布意在除却贪恋之心,缝制成网状是用以区别于外道的袈裟。


释迦牟尼最初设计的袈裟并不是网格状的。有一天摩竭陀国的国王影坚王外出时路遇外道师,国王误以为是佛教僧人便顶礼叩拜。据此,释迦牟尼特意规定佛僧的袈裟必须缝制成网格状的以示区别。律经规定,比丘应把朗袈视为珍贵用品。只有受过比丘250条戒才可着朗袈,沙弥等没有资格着朗袈。


02

 喇奎


喇奎即上衣,是沙弥和比丘白天穿的上衣。喇奎由布条和副布缝制而成,大小与朗袈相同。


03

 唐奎


唐奎即下衣,是比丘所穿的网格裙,由五条一副半布缝制而成的。


04

 夏木特


夏木特即白天穿的下衣裙,它是用来防止唐奎染汗的。大小与唐奎相同。在藏区沙弥穿夏木特,一般比丘不穿夏木特。


05

夏木特森


夏木特森即夜间所穿的内裙,尺寸与唐奎相同。


06

委森


委森即白天所穿的内上衣,相当于汗衫。意在防止汗湿袭裴,尺寸与上衣相同。


07

 委森森


委森森即夜间着于上衣内的内衫,尺寸与上衣相同。


08

东其


东其即拭面巾,是一肘见方的辣脸布。


09

纳森


纳森即比丘在患脓疮病时所穿的衣服,大小与喇奎相同。


10

延嘎普


延嘎普即覆疮衣,是比丘用以遮护疥疮的。尽寸为长六肘、宽三肘。


11

扎赛


扎赛即剃发布,是比丘剃发时用来装剃下来的头发的。尺寸为长三肘、宽一肘半。


12

顶娃


顶娃是比丘夜间睡觉时铺的垫子,长三肘、宽二肘六指。不能大于这个尺寸,否则就成为孽根。


13

亚奎


亚奎即比丘在夏季遮雨的布,长九肘,宽三肘八指。不能大于这个尺寸,否则就成为孽根。


比丘们在使用上述这些衣物时应想到衣服只不过是用来遮体而已,一切用具都不是永恒不灭的。应意识到之所以着僧服是用以区别于外道,区别于世俗的人,也是用来提醒自己是释迦牟尼的虔诚的信徒和追随者的,而不是用来装饰打扮自己的奢侈品。因此,这些衣物绝不能做成华丽的,不能有任何装饰物。比如,腰带上不能饰以珍宝等缀物,也不能用小铃等响动的坠子。俗人的衣着往往出于打扮,出于显示自己的财富目的。僧人的衣物颜色选择也有严格规定,只能是红、蓝、赤黄三种颜色。





莲师身像身穿九层袍衣,象征对九乘的了悟,这其中包含三层僧袍及蓝色袍子之下的一件白衣,这些之上是一件锦缎斗篷。


三层僧袍象征他对小乘法教的娴熟成就;蓝袍象征他对大乘法教的娴熟成就;锦缎斗篷象征他对密乘法教的娴熟成就。


僧衣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传入,僧衣也传入藏区。



藏区的僧衣及其特色


佛教最早是在第三十三代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传入吐蕃的。但是,当时没有职业佛教徒。到了第三十八代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修建了第一座佛、法、僧齐全的寺院—桑耶寺。当时为了检验吐蕃人能不能出家为僧,特意从印度请来了十二位比丘为七名吐蕃人剃度受戒。于是,藏区有了第一批僧人。他们所穿的僧服与印度佛教僧人所穿的僧服一样。从此出现了穿红色僧服在寺的比丘和着白色衣服、蓄发在家的俗师的两种宗教职业者。从此以后,不管佛教在藏区如何盛衰,僧人的衣服基本没有变化;不管出现了萨迦、噶举、宁玛、格鲁等多种教派,各教派之问僧服上也没有区别。当然,由于藏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因此虽然朗架、法衣等与印度僧人相同,但是有些僧服件与印度的僧人略有差别,这是不足为怪的。这正是佛祖所说的:“传播佛法要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况。”比如,汉地的僧人着有袖长衫,穿长裤.这也是根据当地的条件而定的。


藏区僧服有哪些独特地方呢?藏区僧人的衣物有:森(披单)、堆嘎(无袖上衣)、汗衫、裙、夏曲、才曲玛、下衣、布靴、夏苏玛、法衣等。比丘僧服除上述之外还有架装、唐奎等。这些衣物的着法以及选料缝制方法,因教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特别是僧帽因教派的不同而差别较大,总的讲,各教派都戴班夏(班智达帽)、菩提帽、卓孜玛、卓鲁等帽,腰间挂恰鲁(净水袋)。但是,各教派有其独特僧帽。比如,格鲁派戴黄色的帽子、着黄色的法衣和架装,穿红色僧裙和披单。


夏木特是藏区比较盛行的僧服之一。不论萨迦、噶举、宁玛、格鲁、觉囊巴、希切乃至本教僧人都穿深红色夏木特。最早流行于前宏期。藏区僧人没有专门的汗衫,森(披单)起着喇奎和汗衫两件农服的作用。堆嘎(坎肩)是藏区独有的僧服之一,它是在后宏期出现的这是由于藏区气候寒冷,光穿汗衫不能低御寒冷,因此较厚的堆嘎代替汗衫。


堆嘎形似大象的头皮,堆嘎之所以做成形似大象的头皮是因为大象是动物中体格最大、最强壮的。着堆嘎其寓意是表示仟悔、行善的决心坚定不移、能力最大。堆嘎上的两个伸胳臂的洞形似大象的两尺耳朵,并且用蓝线缝有边子,这是为了纪念后宏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后宏期之初,约格迥乃和藏绕赛等人给喇钦?贡巴饶赛受戒时,有几个汉僧参加受戒。这些蓝线边子正是为了纪念这几位汉僧的功德。堆嘎上还有蓝线的勾环,这是比丘出门时插住大姆指用的。律经规定,比丘外出时不能甩动胳臂。为此堆嘎上缝上了两个蓝线环,出外时把大姆指别在线环内以避免甩动胳臂。不过,后来只是成了装饰,实际上没有用。堆嘎的质地分黄绸黄缎堆嘎、赤黄缎子堆嘎、赤红或深红毛料堆嘎、金黄毛料堆嘎,堆嘎等。选用什么料做堆嘎上没有什么教派之分,只是有些寺院僧位高低不同而选用的料子不同。过去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等三大寺、地方政府的僧官、布达拉宫的僧人、扎什伦布孜滚康的僧人等均一律着黄绸堆嘎,三大寺扎仓群则以上僧职人员则着赤黄缎子堆嘎,一般僧人着红毛料或红氆氇堆嘎。上密宗院僧人着黄色毛料堆嘎,下密宗院僧人着红色毛料堆嘎,其它寺院在选用堆嘎料子上不讲僧位高低。如今各寺僧人更是不讲什么僧位高低。


藏传佛教僧人各教派都穿式样相同的法衣、朗裂和夏木特,而且其颜色都是赤黄色的。唯有扎什伦布寺的密宗扎仓的僧人则着深红色确奎(上衣)。这是由于无量佛着深红色确奎,班禅是无量佛的化身,四世班禅洛桑确坚就穿深红色的确奎。因此,四世班禅之后扎什伦布寺的密宗扎仓的僧人便时兴着深红色僧服。


夏木特裙从折皱上分藏隋和卫隋。裙子的后面两边都有折的称之为藏隋,只有一边有折的称之为卫隋。藏隋之所以有两个折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据说这是因为扎什伦布寺有西传律统和东传律统戒律。藏隋上的两个折皱正是代表这两上戒律。不过宁玛派的门竹林寺的僧人的夏木特裙后面也有两个折皱。三大寺和扎什伦布寺的达普多僧人(浪荡僧)所穿的夏木特前面没有折皱。而后面却有许多折皱,并且折皱特意弄成油亮的。达普多僧人的披单也比一般的披单短一些,萨迦派和宁玛派的穿白布裙的是蓄发俗人职业宗教者,这表示居家者,而不是比丘僧。僧官所穿的披单镶有缎子的边。三大寺的执事僧翁则所穿的堆嘎肩部很宽,夏木特的折皱也多一些。


藏区僧人的斗篷是红色的。唯有三大寺的堪布着黄色斗篷,而扎什伦布寺的僧人也都着黄色斗篷,这是为了体现扎什伦布寺创始人根敦珠巴殊优之处,也是表示扎什伦布寺享有与三大寺一样的地位。





藏区的僧帽



● 班智达帽



藏区的僧人因僧位高低或教派不同而在戴僧帽上呈现出多样性。藏区的僧帽有班仁、班同、卓孜玛、卓鲁、菩提帽、乌坚班夏、贡夏等。


1、班仁和班同 


班仁和班同是班智达帽的两类。精通大小十明学科的班智达才可戴班仁,只精通五明的只能戴班同。就像现在获得博士学位的戴博士帽一样,班仁与班同形状相似,只是班仁的延片长一些,而班同的延片短一些。班智达帽有一个高高的尖顶,象征佛法至高无上的中道观,两块延片则代表二义谛。班智达帽最早由阿底峡尊者传人藏区,班智达帽是代表最高学位。各大寺院、各教派的赤巴、堪布、上师可戴这种帽子,有些寺院的活佛也戴此帽,其他僧人则不能戴班智达帽。


   2、卓孜玛和卓鲁



卓孜玛和卓鲁是藏区独有的僧帽。蒙族地区的僧人也戴这两类帽子,那是随藏传佛教传入蒙族地区的。


卓孜玛和卓鲁形似鸡冠,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卓孜玛的冠穗是拢在一起的,而卓鲁是散的。三大寺中一般僧人戴卓鲁,大小执事僧则戴卓孜玛。扎什伦布寺内密宗僧人和有学位的僧人都戴卓孜玛,其他僧人则一律戴卓鲁。布达拉宫的僧人和扎什伦布寺孜滚僧人所戴的卓孜玛其顶端略弯一些,而且冠穗也略微散一些。噶玛噶举派平时的宗教活动都戴卓孜玛或卓鲁。在举行重大仪式时必戴夏查帽。夏查帽形状像孔雀开屏。其它教派则与三大寺一样,在戴帽子上也讲僧位高低。


除格鲁派以外的其它各教派所戴僧帽是红色的,唯独格鲁派的僧帽则是黄色的,因而格鲁派俗称黄帽教。格鲁派戴黄帽有其历史原因,后弘期之初,鲁美·崔陈洛迫等十名卫藏人从喇钦·贡巴烧赛处受戒并师从喇钦.贡巴饶赛。后来鲁美·崔陈洛追返回卫藏地区,临行时喇钦·贡巴饶赛赐给他一顶黄色帽子,并对他说:“你戴上这顶帽子就会时常想起我。”从此以后,凡是持律僧人都戴黄色僧帽。宗喀巴也戴黄帽以示师承关系,这样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的僧人形成了戴黄帽的教规。第巴仁布巴执政的鼎盛时期,压制格鲁派,发布了严禁三大寺的僧人参加拉萨传召法令、禁止戴黄帽的法令。当时,格鲁派僧人便把僧帽做成里外两色,即里面为红色,外面为黄色。寺内黄色朝外,出外时翻过来红色朝外。格鲁派的黄帽其形状有丰富的内涵:


  “(黄帽)前端合掌双运齐,

  释迦化身着金黄;

  绒线冠穗现佛祖,

  无计冠氄法八万;

  并兴福智资粮足,

  帽片两块二义谛;

  赤红帽缨似飘仙,

  镶边白线护法在。”


空行云集宝冠



菩提心帽



是说自己想修学菩提心,以菩提心为主要修学课程,或者已经发起菩提心者所戴的帽子,并非说普通人不可以戴,一般是常年闭关或者住山修持的人所戴。即使很有学问的格西,如果没有这种修持,一般也不戴,这是修持佛法的象征。


黑宝冠



宁玛派各寺中,赤巴、堪布、活佛等戴班智达帽和乌坚班夏帽,其余僧人则戴红色卓孜玛和卓鲁。这一点除格鲁派以外的其它教派都一样。此外,各教派的大活佛有一些独特僧帽。其中有些是皇帝或国王所赠。比如,噶玛噶举派的活佛噶玛巴所戴的黑帽是第二世噶玛巴担任元帝师时皇帝所赐。噶玛噶举红帽派的红帽也是元帝所赐。宗喀巴大师的弟子降钦曲杰·释迎益西担任明帝国师时,明帝赐给他一顶黑帽。四世班禅所戴贡夏帽是一顶中央为黄色,四周为红色的帽子,相传这是一位宁玛派活佛所献。当时,四世班禅看到这顶帽子时很高兴地说:“这顶帽子很吉利,象征宗喀巴创立的教派永恒不灭。”


莲花生大士所戴的帽子叫做白玛同垂帽。这种帽子里外共两层.象征密宗生园次第。这种帽子还有三个尖,象征佛的三身;帽子的五种颜色象征果五身;帽子上的日月图案象征方便智慧的结合。蓝色的帽沿象征誓言永不改,金刚顶饰象征禅定坚不可摧,鹰羽装饰象征至上的佛法。这种帽子又称萨霍尔班智达帽,是当年萨霍尔王献给莲花生大师的。


僧帽的种类除了上述这些以外,还有禅师所戴的帽子、康区的僧人在夏季所戴的白帽、格鲁派在修行时所戴的菩提帽,大活佛在夏季所戴的唐秀帽、僧官冬季骑马出外时所戴的达夏帽和夏季所戴的斯特普帽。冬李僧人一般戴嘎布帽,嘎布帽是从噶玛嘎巴以后流地起来的。夏天则戴没有顶饰的白帽。





藏区的僧鞋


据律经,印度佛教僧人穿的僧鞋有大头鞋、钩鼻鞋、尖头鞋、长筒鞋、避蛇鞋等。


在藏区由于地理和气候与印度大不一样,加之做僧鞋的材料也不一徉,因此与印度的僧鞋略有不同。藏区的僧鞋大多是以牛皮为底的长筒鞋,不论是三大寺,还是其它寺院,也不分地域,藏区的一般僧人都穿连底皮靴。活佛、堪布、布达拉宫的僧人、扎什伦布寺的孜滚僧等则穿厚底僧鞋。职位较高的僧官则穿厚底锦缎鞋,一般僧官则穿果科鞋。三大寺等大多数寺院僧人不穿松巴鞋,但是后藏地区扎什伦布寺等许多寺院僧人却穿松巴鞋。不过,鞋筒和鞋帮带等都是深红色的。当然,僧人穿的松巴鞋没有像俗人穿的松巴鞋那样的华丽绣花。


原地方政府的僧官和扎什伦布的孜仲着一种袖口镶有绸子边的俄僵上衣,在重大仪式上则穿袖口镶有缎子边的官服上衣。这类上衣叫嘎堆,当初是元帝赐给噶玛巴的。五世达赖喇嘛之后成为僧官的官服,并改名奎堆,在康区,噶举派的僧人也穿这种上衣。


康区和青海一带僧人穿羔皮堆察和羊皮长袍嘎仁,这并不违背戒律,僧服的选料完全取决于地理和气候条件。不过,目前一些僧人带腰刀、头戴狐狸帽或锦缎俗帽等是完全不符合戒律的。




往期精选


每日藏历 (2021年4月5日 - 2021年4月11日)
莫让你的言行,使他人退转道心
你可以更慈悲
上师一直在你身边,片刻未曾离开
大乘修行人为什么越修违缘障碍越多?




 

色拉寺

微信:wxselasi


甘丹教法永昌盛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