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更多优质内容等你来看
在肿瘤患者的放化疗期间,很难避免的一个不良反应就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那么什么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处理呢?来看看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指的是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低于2.0*109/L。中性粒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寿命非常短,释放到血液中后,半衰期只有8~12h,这就意味着骨髓必须源源不断地产生中性粒细胞。由于放化疗会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凋亡后,无法及时得到补充,就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数下降。根据中性粒细胞的数值,可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进行分级[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级
1级(轻度):1.5*109/L≤ANC<2.0*109/L
2级(中度):1.0*109/L≤ANC<1.5*109/L
3级(重度):0.5*109/L≤ANC<1.0*109/L
4级(危及生命):ANC<0.5*109/L
对照这个分级标准,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结果有个大概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单次检查可能会有误差,需要结合多次检查判断,因此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必要时积极复查。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主要的临床并发症。当患者ANC<0.5*109/L,或预计会<0.5*109/L时,只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诊断FN:☞ 两小时内连续2次口腔温度>38℃(腋温>37.8℃)
肿瘤患者出现FN后,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或治疗中断,降低临床疗效,也可能出现严重感染,甚至死亡。
在FN患者中,感染或隐匿性感染的发生率>60%,致死率也较高,在实体瘤、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中,FN的致死率分别为8%、8.9%、14.3%[2]。
FN的发生风险主要与化疗方案(药物、用法、剂量等)、患者自身因素等密切相关。
图源自:《中国临床肿瘤学会(SC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
下滑查看更多,点击图片查看大图而以下患者自身因素,则可能增加FN发生风险[1]:引起风险增加的因素1.年龄>65岁,且接受足剂量强度化疗;
2.既往化疗或放疗;
3.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4.肿瘤累及骨髓;
5.近期有外科手术,或开放性创伤;
6.肝/肾功能不全;
7.既往出现过FN;
8.免疫功能较差,如HIV感染、恶性血液淋巴系统疾病、器官移植及移植后有免疫抑制等;
9.营养/体能状况差。
在临床治疗上,最常用的就是升白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升白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类药物),以及口服升白药物,如地榆升白片、利可君片等。结合化疗方案及患者自身因素,医生有时会在化疗前预防性使用升白针。由于中性粒细胞降低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有时候也会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所以当我们明明没发生感染,医生还是用了抗生素的时候,就不要感到奇怪啦!
而作为患者,我们则做好以下事情,来应对可能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并发症。
1. 定期复查
不同的化疗药物,对中性粒细胞产生影响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使用紫杉醇、氟尿嘧啶、吉西他滨等药物7~14天后,中性粒细胞会降至谷底;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等药物,则在10~14天后降至谷底。
因此建议患者在化疗后8~14天内复查血常规,有时为了评估升白治疗的效果,还会增加复查次数,作为患者,一定要配合医生进行复查工作哦!
图源自:摄图网
2.预防感染
肿瘤患者机体抵抗力较低,容易发生感染,尤其是新冠疫情当下,有FN发生风险,或者已经发生FN的患者,更应该做好预防工作。
为此,我们可以做到:
预防感染措施● 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 尽量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外出佩戴口罩;● 保持口腔、皮肤卫生清洁,避免出现皮肤破损;● 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出现感冒;● 避免吃生冷食物,尽量吃熟食。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以下疑似感染的症状,一定要及时联系医生[3]。可疑感染症状● 发烧、发冷或盗汗;● 喉咙痛、口腔溃疡或者牙痛;
● 肛门周围疼痛、溃疡;
● 小便疼痛、烧灼痛或者尿频;
● 咳嗽、呼吸急促等;
● 伤口发红、肿胀、疼痛;
● 出现异常的阴道分泌物或者瘙痒。参考资料:[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1, 26(7):11.[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J]. 中华肿瘤杂志, 2017, 39(11):11.[3]cancer.Net.Editorial Board.Neutropenia.https://www.cancer.net/coping-with-cancer/physical-emotional-and-social-effects-cancer/managing-physical-side-effects/neutropenia.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