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动态 | 《外国语》2022年第3期

目 录


语言研究

英汉名动范畴边界渗透的类型学考察

邵斌, 杨静

试论汉语近意句

宗世海, 马天欢

维吾尔语学生三语习得英语反身代词的实证研究

曾莉, 韦晓保, 古丽斯坦·麦麦提依明, 高璇, 李文纯

司法意见书的语类嵌入结构探析

卢楠, 袁传有

身份的联合共构:身份动态建构新探

任育新

人际语用学视角下冲突会话中的关系元话语研究

王美琪, 何春燕

伦理语用学视阈下中美政治谴责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刘风光, 石文瑞

翻译研究

数据驱动下的口译分项评估权重研究: 母语为汉语的评分员视角

尚小奇, 李德超

古汉语辞书的英译三合:"义、体、气"——谈《尔雅》英译的多元标准

李志强, 徐剑

基于语料库的蓝诗玲鲁迅小说英译临时词创造性应用研究

王琴

《西游记》蓝诗玲英译本中译述策略的运用 ——兼论译述对典籍外译的意义

朱嘉春, 罗选民

书评与会议综述

《视觉隐喻:结构与加工》述评

莫咏仪, 周榕

全球思想竞争时代的中国修辞理论建设——中国修辞学会2021年会暨第11届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研讨会述评

陈佳璇, 周萍

摘 要


英汉名动范畴边界渗透的类型学考察

邵斌, 杨静


英汉语的动名兼类现象是长期困扰语言学界的难点问题。近十多年来,有学者提出"英语名动分立,汉语名动包含"的假设,动名兼类问题更是成为学界的焦点。本文基于从语料库获得的频率词表,借助语言类型学领域的"边界渗透性"概念,考察并对比英汉名动范畴边界渗透现象。研究表明,就考察的两万高频词而言,英汉两种语言的动名兼类词占比以及名动范畴边界渗透率都比较高,且较为接近,这表明两种语言在词类方面都属柔性边界语言,词类灵活性较高,研究发现并不支持"英语名动分立,汉语名动包含"的假设。英汉语同属词类柔性边界语言,这是因其在屈折形态方面的共性所致。从语言类型角度来说,英语在名动词类边界上接近于以汉语为代表的孤立语。


试论汉语近意句

宗世海, 马天欢


为进行HSK 6级"缩写"作文的人工评分及自动评分,有必要建立"语用近义句",即"近意句"概念;而且,口头、笔头"复述""转述""听后写"类作文评分,还有听力理解、阅读理解训练、说写表达训练、修辞训练、听力理解、阅读理解试题编写,以及解决自然语言处理的"复述"问题各端,均需要近意句知识;但以往语法学、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的相关研究存在不足。为建立近意句概念,必须区分"句子"和"语句"、"句义"和"句意"、"同义""同意"和"近义""近意",并且取小句为单位。近意句指在同一个真实语境或者延展语境中存在的两个或多个句意相近的句对。近意句句对的判认,可以借鉴静态抽象的语法学、语义学知识,或者修辞学所讲的"同义句式"知识,但一定要依靠具体语境来进行语用推理。近意句不仅包括句式不同、句意近似的句对现象,而且包括句式相同而句对中存在近义词的情况,以及语用学所揭示的"语用等同"现象,最后这类近意句对之句式不一定不同,而且其字面意义一般也不同甚至无关;从而,近意句可以分为词汇类、句式类和隐含意义类3个类别。利用200篇汉语二语者HSK 6级"缩写"作文中与母语文本相应小句构成的3174对近意句对语料,本文对这3个类别及其内部小类进行了举例说明。


维吾尔语学生三语习得英语反身代词的实证研究

曾莉, 韦晓保, 古丽斯坦·麦麦提依明, 高璇, 李文纯


本研究采用强制性句子接受度判断任务调查了本族语(L1)为维吾尔语、二语(L2)为汉语的学习者对三语(L3)英语反身代词指称先行语的习得情况,重点验证当前三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迁移的几个重要理论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同L3水平的学习者均较好地习得了双宾句主语先行语以及先行语的c统制约束条件,同时,无论L3水平高低,学习者都受到其汉语(L2)反身代词负迁移的影响,错误地接受了英语反身代词指称长距离主语。实验结果支持二语地位模型。文章进而探讨了维吾尔族学习者三语习得英语反身代词指称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特征及可能因素。


司法意见书的语类嵌入结构探析

卢楠, 袁传有


语类嵌入是语类混合现象的一种特殊类型,已有的研究多聚焦于基础语类嵌入基础语类的讨论,难以解释长难语篇的发展机制。本文沿袭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类研究路径,通过对美国最高法院司法意见书语类结构的描写,指出司法意见书由语类混合实现,表层结构为裁决讨论文,且包含多层级的语类嵌入结构。此外,语类嵌入在司法意见书中表现出更大跨度的级转移,即语类复合体降级为一个阶段包含在一个基础语类中。本研究认为,更大跨度的语类嵌入结构是司法意见书这类长难语篇拓展意义潜势的主要机制之一,有利于语篇衔接和增加论述深度,掌握这种结构有利于读者解读此类语篇和应对此类语篇呈现出的语类混合的复杂性。


身份的联合共构:身份动态建构新探

任育新


 本研究尝试运用Arundale (1999, 2006, 2010)提出的联合共构交际模式考察身份动态建构过程,重点关注交际者如何共同参与身份的动态建构。研究表明,身份动态建构是在交际参与者联合协同互动中实现的,具体体现为身份建构中参与者的协商和协作;身份是交际参与者在协同互动中联合共构的结果,在会话互动中具有"非终结性"特征。同时,身份联合共构过程中,交际者的参与度可能会有差异、身份建构方式及话语策略也会存在隐性和显性的差异。另外,会话互动中非交际参与者身份的建构同样体现了联合共构的特征。本研究为言语交际中身份动态建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人际语用学视角下冲突会话中的关系元话语研究

王美琪, 何春燕


元话语反映了人类谈论语言本身的能力(Hockett 1960)。陈新仁(2020)基于元语用意识各维度将元话语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关系元话语是交际双方为维护交际关系在元层面做出的语言规划与管理。目前,学界尚未有专门针对关系元话语的研究。现有文献中的元话语研究框架亦无法对关系元话语加以充分阐释。本文将人际语用学下的关系管理模式新拟(陈新仁 2018)纳入关系元话语研究,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通过收录的自然冲突话语,探究关系元话语的表征形式、语用动因和语用效果。研究发现,交际者在动态磋商中可以通过灵活使用四类关系元话语,对负面信息呈现和解读方式等进行调控,以实现不同关系管理取向。


伦理语用学视阈下中美政治谴责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刘风光, 石文瑞


政治谴责在维护国际道义、传达政治立场以及引导公众舆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阐释政治谴责言语行为内蕴的基础上,以中美政治媒体话语为语料,分别从内容与形式维度探讨中美谴责言语行为的异同。研究表明,在内容维度上,中国主要谴责"暴力冲突"等主题,提倡和平发展与法律制度;而美国多就"全球问题"等进行谴责,倡导有效执政与道德秩序;在形式维度上,中美谴责言语行为均借助谴责重陈语、负评强化语、谴责凸显语等内部策略实施,但在起始语、辅助行为语等调整谴责语力的外部策略层面多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本研究在伦理语用学视阈下进一步探讨以上结果所蕴含的文化范式与伦理秩序,揭示谴责在中美语言文化中异同的动因,并为政治话语研判及传播提供启示。


数据驱动下的口译分项评估权重研究: 母语为汉语的评分员视角

尚小奇, 李德超


口译分项评估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口译质量评估方式。然而,关于评估参数权重的设定,口译研究者之间并未达成共识。现有研究大多通过理论推演或问卷调查等方法来探讨权重的分配,而基于评分员真实评分、以数据为驱动的实证研究仍然比较匮乏。在探讨口译权重设定时,现有研究也鲜将方向性考虑在内。鉴于此,本研究以英汉双向口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八位评分员(母语:汉语;外语:英语)对50个口译学员(母语:汉语;外语:英语)的口译录音的评分数据,以探讨如何在各个参数间分配权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无论何种语言方向,信息始终是最为重要的评估参数(β1= .351(汉英); β1= .593(英汉));(2)无论何种语言方向,表述的权重均位列第二(β3 = .345(汉英); β3 = .381(英汉));(3)语言在汉英口译评估时的权重排序第三(β2= .325),而对于英汉口译而言,其权重无法通过统计模型估算出来。本研究的发现可以为英汉双向口译评估标准的设定和口译培训提供重要实证数据。


古汉语辞书的英译三合:"义、体、气"——谈《尔雅》英译的多元标准

李志强, 徐剑


《尔雅》作为古汉语辞书的代表性典籍,有其独特的复合型文本特征。要在英译时充分呈现其复合型文本特点,需要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翻译标准。以文章翻译学"义体气"三合理论为指导,根据《尔雅》多功能文本的特点,可以从七个层面构建该汉语辞书的英译标准,即基于"义合"的汉英义素相合、注疏理据相合、术语涵义相合,基于"体合"的释义结构相合、汉字要素相合,基于"气合"的典籍文脉相合、训诂诗韵相合。《尔雅》英译的多元标准,可为其他汉语辞书典籍英译提供借鉴。


基于语料库的蓝诗玲鲁迅小说英译临时词创造性应用研究

王琴

本研究对鲁迅小说蓝诗玲译本(蓝译)临时词的创造性应用进行系统描写,总结临时词在翻译中应用的规律性特征,以加深对翻译创造性的认识。研究自建由原文、蓝译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杨译)组成的鲁迅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通过语内和语际对比,考察临时词如何动态参与鲁迅小说英译的文学性重构。两译本共有三类临时词,即派生临时词、复合临时词和仿音临时词。两译本在临时词总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蓝译仿音临时词最多,最具特色。临时词增强了蓝译词汇形式的陌生化程度和词汇的语境适应性,使形式成为表现意义的重要手段,从而艺术地再现了鲁迅小说的文学性特征。蓝诗玲临时词的创造性应用来自赞助人对鲁迅小说译作"经典性"和"独特性"的要求,译者"忠实性再创造"的翻译观,以及译者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


《西游记》蓝诗玲英译本中译述策略的运用 ——兼论译述对典籍外译的意义

朱嘉春, 罗选民


译述是一种对于典籍翻译具有重要意义的翻译策略。作为《西游记》节译本之代表,《猴王:西游记》(<i>Monkey King: Journey to the West</i>)用有限的篇幅,向读者讲述了原作故事的精髓。通过文本的细读与分析发现,该译本的译者蓝诗玲(Julia Lovell)运用译述的翻译策略,通过融合韵文与散文、再造幽默元素、泛化东西方文化差异等途径,直接介入对原作的重构,产出了面向英语世界读者且广受其赞誉的译本。



来源:《外国语》

推广:语言学通讯、翻译学通讯



学术研修 | 6月15日-30日. 新手掌握SPSS实操训练营

学术研修 | 做好文献检索,能解决80%的论文难题

学术研修 | 6月24日. 文本分析法与论文写作系列直播课

网课推荐 | SSCI论文英语学术写作与发表策略

学术讲座 | 文学类SSCI A&HCI论文发表进阶系列课

科研助力 | John Benjamins语言学期刊2022年电子账户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翻译学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