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推荐 | 孟昭毅 《比较文学主题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大外文学堂 Author 孟昭毅
《比较文学主题学》
主题学研究常见的主题有以下多种:
爱情与义务冲突的主题。中国洪昇的《长生殿》中,唐明皇是失朝纲还是占情场的冲突;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中,主人公为建立罗马国的义务而抛弃迦太基女王狄多所引起的冲突;印度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中,国王豆扇陀为理朝政而离开沙恭达罗所引起的冲突;法国司汤达的《法尼娜·法尼尼》中,烧炭党人彼得和女主人公之间革命与爱情的尖锐矛盾等,都表现了人的感情和理智的矛盾冲突,具有反思人生的意义。
不相识父子相残的主题。在中外著名的作品中,如中国的《薛仁贵征东》、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日耳曼英雄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古波斯的《鲁斯坦姆和苏赫拉布》、肖洛霍夫的《胎记》等,都描写由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原因而造成的父子不相识,最终导致互相残杀,或子弑父,或父杀子的惨剧。这种并非是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人生悲剧,具有能净化人思想的艺术感染力。
大家族盛衰史的主题。曹雪芹的《红楼梦》、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克立·巴莫的《四朝代》、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两宫之间》、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高尔基的《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马丹·杜加尔的《蒂波一家》、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等,都通过家族的盛衰反映历史的变迁和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具有见微知著的审美效果。
战争的主题。中国的《三国演义》、日本的《平家物语》、朝鲜的《壬辰录》、俄国的《战争与和平》、美国的《战争风云》等,都以雄浑的笔调,描写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既有幕后的运筹帷幄,也有战场上的肉搏厮杀,无论是残酷的暴力场面,还是闲暇的浪漫抒情,都从不同侧面告慰人生,给人以振奋和力量。
失乐园主题。描写人总有一天会被逐出“乐园”的主题。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人在离开某种福地或佳境时产生的一种失落感,一种“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中国的《红楼梦》、日本的《源氏物语》、希伯来的《创世记》、英国的《失乐园》等,都描写了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性格和不同身份的主人公,总归有一天会被逐出自己“乐园”的事实。他们在被迫离开福地时所产生的失落感和遗憾是普遍存在的,曾震撼多少读者的心灵,引起人们无限的怅惘。
生死恋主题。描写生死恋主题的作品更多。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波斯的《蕾莉与马杰农》、埃及的《莱伊拉的痴情人》等,尽管这些主人公民族身份不同,生活时代各异,性格特征有差别,但他们为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爱情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甚至牺牲自己的青春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都有令人同情与赞美的共通之处。
“反咬一口”主题。这种主题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七回,骊姬设宴款待太子,又巧施蜜蜂计,在晋献公面前诬告太子调戏她,申生因而被害。《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潘金莲挑逗武松被拒,就在丈夫面前撒谎说武松调戏她。《旧约·创世记》中,约瑟的主母强拖住约瑟,他被吓跑,主母诬告约瑟调戏她,约瑟被关进狱里。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第二天故事的第八,法国王妃引诱伯爵不成,就自扯头发,自毁衣服,说伯爵要强奸她,伯爵只得隐姓埋名出逃。法国拉辛的戏剧《费德尔》也写费德尔想得到继子希波吕托斯的爱不成,就诬陷他不轨,最后希波吕托斯被害。中外作品中这类主题使人得出一个偏见性的结论“最毒妇人心”,这明显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种有意曲解。
英雄主题。某些英雄人物,如普罗米修斯、浮士德、罗摩等,都可以成为英雄主题。比利时学者雷蒙·图松指出:“英雄主题有适应性强、多变化、具有多重价值、不依赖叙述结构的特点,由于它能产生几乎无穷无尽的现象,因此能够使它自己和一个时代的思想、风俗、趣味的特征结合成一体,能够接受一切,甚至最矛盾的意义,能够通过接受一切变异使自己适应当代生活中一切细微的差别。”以往许多欧洲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里描写过拿破仑的形象,褒贬不一,无论他们的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有怎样的独特性,他们还是把这一形象和自己的时代、思想、审美要求等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拿破仑主题。
法国诗人贝朗瑞在《意弗都国王》《与丽洽谈政治》《人民的怀念》《滑铁卢之战》等诗中颂扬了拿破仑。司汤达写《拿破仑生平》《回忆拿破仑》等传记作品,表达了对拿破仑的崇拜心情。他在《拉辛与莎士比亚》《红与黑》《自传记事》《自我主义的回忆录》中,也从侧面描写了拿破仑。英国诗人拜伦在《拿破仑颂》《拿破仑的告别》等诗中,表达了自己的矛盾心情。他既称拿破仑是“盖世英雄”,也称他是“毒心汉”,因为“如果把你(拿破仑)像美名一样哀悼,那么,另一个拿破仑就会跃出,再来把这个世界凌辱”。雪莱则在《一个共和党人对波拿巴的倾覆所感到的》诗中,指出欧洲封建复辟势力,这些“最邪恶的形象”毁灭了拿破仑和法国革命。湖畔派代表诗人华兹华斯在《致杜桑》、柯勒律治在《拿破仑》等作品中,表达了他们反对拿破仑,希望封建势力复辟的思想。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的《拿破仑传》,全书充满敌视拿破仑的基调。俄国作家普希金在自己的《拿破仑》《亚历山大一世》等诗中,流露出对拿破仑的某些惋惜和同情,在另一些关于拿破仑的诗中,如《给诽谤俄罗斯的人》也有宣扬民族沙文主义的倾向。莱蒙托夫在关于描写拿破仑的诗《七月十日》《两个巨人》《波罗金诺》《最后的新居》等,都流露出对这一历史巨人的惋惜之情,并勇敢地指出沙皇俄国是其“最顽强的敌人”。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中,美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诋毁拿破仑,表现了他早年在世界观还未发生转变时贵族保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德国诗人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观念——勒·格朗特文集》等,曾多次描写拿破仑,态度始终是同情与赞扬的,认为在德国他是革命代表,是革命的传播者。意大利的曼佐尼曾在《五月五日》的名诗中赞扬拿破仑是革命的堡垒和被奴役人民的保卫者。波兰的密茨凯维支在代表作《塔杜施先生》里,以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为背景,高度肯定了拿破仑在促进波兰民族解放斗争中的进步作用。在19世纪前半叶欧洲文学作品中,拿破仑是个重要的主题,他就像一块试金石、一道分水岭,把当时的作家截然分成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两大阵营。也有些作家的态度是暧昧的,甚至是矛盾的。通过拿破仑主题的研究,可以从世界文学的高度重新评价一个民族作家的各种局限性,重新认识一部作品的历史真实性,得出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新结论。
其他如始乱终弃、因果报应、恋父恋母、寻父寻夫、报仇雪恨、“围城”心理、“乌托邦”想象等,都是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中常见的主题。
本文摘自
《比较文学主题学》
孟昭毅 著
定价:138.00元
扫码购买。如需发票,请在支付之前,在地址栏下方的留言栏备注Email,抬头,税号。请勿下单之后给微店后台发开票信息,谢谢合作
作者简介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东方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曾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东方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已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主编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译文200多篇。曾多次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及一般项目的研究与写作,并7次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一、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学术讲座 | 核心期刊资深编辑:导致论文不能录用的13个语言问题,作者需要知道
科研助力 | John Benjamins语言学期刊2022年电子账户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带走这本好书!
你“在看”我吗?